APP下载

戴维·洛奇小说的喜剧表现形态分析

2015-06-30孙艳

作家·下半月 2015年9期

摘要  戴维·洛奇是英国当代最负盛名的小说家之一,尤其是其多种喜剧手法的运用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结合具体的小说文本,分析戴维·洛奇小说的喜剧表现形态及其相关问题,既有利于读者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又利于读者感悟小说中蕴含的深邃主题。

关键词:喜剧手法  运用特点  具体例析

戴维·洛奇既是英国当代最负盛名的小说家之一,同时也是最具个性的文学评论家之一。甚至可以这样说,他不仅在自己的小说创作实践中成功地感悟出了诸多的理论内涵,而且还把这些感悟的理论又成功地运用于自己的创作实践之中。因此,他的创作是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典范。戴维·洛奇的小说作品独具个性,特别是其喜剧手法的运用更为众多的研究者所关注。

结合具体的小说文本,分析戴维·洛奇小说的喜剧表现形态及其相关问题,既有利于读者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又利于读者感悟小说中蕴含的深邃主题。通过相关的结论,还可以引导读者了解当代英国文学作品创作实践中的喜剧成就。因此,下边结合自己的阅读感悟对戴维·洛奇小说的喜剧表现形态及其相关问题进行详细地阐释和说明。

一  戴维·洛奇小说与喜剧表现形态

(一)戴维·洛奇小说创作

戴维·洛奇小说创作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那就是“成果颇丰”。所谓的创作“成果颇丰”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在第一个层面上,所谓的创作“成果颇丰”是指其小说创作的数量。戴维·洛奇自1960年开始小说创作,出版《电影迷》这部长篇小说之后,至1995年的小说《治疗》为止,其创作作品的数量简直可以用“数不胜数”来形容。当然,这里既包括小说创作,又涉及到文学评论;在第二个层面上,所谓的创作“成果颇丰”是指小说创作的题材涉及到多个领域,多种题材。例如,《大英博物馆在倒塌》这一小说,以家庭生活为题材进行创作;而其著名的“校园三部曲”则是以校园生活为中心进行的小说创作。在第三个层面上,所谓的创作“成果颇丰”是指在具体的文学创作中,他对多种创作理论进行了自觉或不自觉的实践。无论是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还是现实主义,在他的文学创作中都多有体现。

(二)喜剧表现形态分析

详读戴维·洛奇小说创作,可以发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喜剧性非常突出。无论是上边提到的《大英博物馆在倒塌》里涉及到天主教教徒生活的小说作品,还是以校园生活为创作核心的“校园三部曲”,都有非常令人称奇的喜剧表现形态。

1  喜剧手法

所谓喜剧手法就是指作者戴维·洛奇在小说中创造喜剧效果时所用的各种手法。文学作品中历来不乏喜剧效果,作者创造这些喜剧效果时,也不外乎夸张的手法和诙谐的语言这些共同的手法。但是,在此需要注意这样一个问题,即并不是每一位作家在运用夸张手法与诙谐语言的时候都制造出喜剧的效果。因此,在研究作品创作中的喜剧表现形态时,一定要注意一个这样的问题,即作家的创作个性,特别是关于夸张手法和诙谐语言的个性化运用。

2  喜剧手法的个性化特征

戴维·洛奇可谓是一位喜剧大师。他不仅有娴熟的喜剧创造策略,而且在自己的作品中,把各种传统的喜剧手法进行了个性化的运用。可以这样说,正是其对传统喜剧创作手法的个性化运用,才使其作品产生了与众不同的喜剧效果,才使艺术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纵观戴维·洛奇的小说作品,分析其喜剧表现形态的与众不同之处,可以发现他的喜剧手法的具体特征,即多重的对比和系统的夸张。什么是多重对比的喜剧手法,什么是系统性的夸张,下边结合具体的小说文本进行详细地阐释和说明。

二  戴维·洛奇小说喜剧表现形态的例证分析

戴维·洛奇小说的喜剧表现形态可以首先概括为多重对比。这里所谓的“多重对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描写内容的对比、描写效果的对比和描写方法的对比。下边结合具体的故事情节分别阐述。

1  多重性对比

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通过对比,特别是相差悬殊的对比,不仅可以达到幽默的效果,而且还可以起到喜剧的作用。戴维·洛奇为了达到喜剧的效果,他把对比这种喜剧效果的创作方式运用到了极致。戴维·洛奇不仅注重從叙述内容的层面上进行对比,而且还注重从表达的效果层面上运用对比来达到喜剧的效果,特别是通过多种方法进行的对比,更是独具特色。下边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以使读者详细地了解他运用对比突出喜剧效果的独特之处。

首先,内容的多重对比所造成的喜剧效果。所谓内容的多重对比是指通过多种语言内容的对比来达到喜剧效果的一种方法。在众所周知的戴维·洛奇的“校园三部曲”中,他通过内容的对比就达到了喜剧化的效果。例如,在小说《换位》中,作者首先描绘了因学术交流而产生联系的教授菲利普·斯沃洛和教授莫里斯·扎普之间的故事。在他们两人互换国别进行的学术交流生活中,作者突出他们不同文化背景的对比,即美国文化和英国文化之间的对比,一个崇尚自由,相对开放,另一个比较保守,相对传统;在突出两人文化背景不同的对比时,作者还注意突出两人具体言行层面上的对比。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他们之间的言行各具特点,他们的观点和行为之间又有着诸多的不同。于是,在其言行不同的对比中,作者又注重教授菲利普·斯沃洛和教授莫里斯·扎普之间在具体事情结果上的对比,但这次对比的结果却不注重彼此的不同,而且是突出两种文化背景不同的教授,居然有了相同的结果,即互换了房子、车子,甚至是妻子。

详读小说《换位》,细心的读者就会发现一个这样的事实: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一个教授保守、中庸,另一个教授激进、猎奇,因此,他们就具有了喜剧性的结局:真正地换位了。无论是国籍上的换位,还是学术上的换位,生活上的换位。而所有的这一切都体现出一个严肃而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如何看待美国的新文化和英国的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

其次,效果层面的多重对比是戴维·洛奇创造喜剧效果的另一个特点。同样是对比,内容层面的多重对比与效果层面的多重对比明显不同。后者所产生的喜剧效果往往要比前者更耐人寻味。例如,同样作为“校园三部曲”之一的小说《小世界》与《换位》的创作对比就可以例证这个观点。在小说《换位》中,作者所要表达的喜剧效果是通过两位教授之间诸多的不同点(例如:文化背景的不同,思想观念的不同,具体言行的不同)趋向于统一“换位”的结局来实现的;而在小说《小世界》里,虽然作者也描绘了两位教授的形象,但他们却与小说《换位》中的教授有明显不同。例如,在小说《小世界》里,教授斯沃洛和教授扎普由小说的主要人物退居次要地位。小说的主要人物是两位教授的妻子,一位是希拉里,另一位是德雷西。但是在这篇小说中,这两位妻子也具有彼此对立的性格特征。希拉里,具有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女性特点,不仅在家承担着相夫教子的重任,而且还对自己的丈夫斯沃洛过度地信任,即使其有出轨行为,她也能忍气吞声,默默地忍受而毫无反抗意念;而对于另一位妻子——德雷西而言,则与此完全不同。对于丈夫给予自己的侵害,她不仅敢高声反抗,而且著书立说控诉自己的丈夫,对其诸多不良的言行给予了针锋相对的反抗。因此,在这篇小说中,作者通过美英两国女性的不同性格对比,完成了对两国文化影响下女性形象的喜剧性揭示。

最后,方法层面的多重对比也是喜剧效果得以显现的特征之一。正如上文分析的那样,在第一篇小说里,作者主要通过两位男性人物形象的不同,突出两国文化的对比,及其影响下的观念、言行层面的对比来实现小说的喜剧性效果;在第二篇小说中,为了更加深入地突出两种文化的影响及其造成的喜剧效果,作者又精心塑造了两位具有对立特点的女性形象——希拉里和德雷西。从这一点分析,作者运用的喜剧手法可谓是多重的。因为,在其系列小说中,不仅有男性形象的对比,而且有女性形象的对比;不仅有学者形象的对比,而且还有家庭妇女形象的对比;不仅有人物形象在普通言行层面的对比,而且还有反抗意识、反抗方式层面的对比。再详细阅读小说的文本,细心的读者还会发现一个这样的事实,即不同层面的对比,作者会运用不同的方法。因为,不可能有一种方法能够突出全部层面的对比。所以说,方法层面的多重对比也是喜剧效果得以显现的特征之一。

2  系统化夸张

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员也好,从事文学评论的研究者也罢,他们都知道夸张是造成喜剧效果的一种必要方法。但是如何运用夸张,却能彰显创作者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戴维·洛奇在运用夸张手法上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即悬殊效果的夸张、形式对立的夸张和内容迥异的夸张。

首先,悬殊效果的夸张。在内容上,夸张可以简单地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扩大式的夸张,一种是缩小式的夸张。在小说《小世界》里,作者就曾运用了这两种形式的夸张。例如,教授德雷西十分自私,甚至在丈夫被绑架的时候,她也要在保证自己能够过上充足的物质生活后才去救赎可怜的扎普。但是,这样的一位精明的妻子,却在自己的书里指责丈夫,那位可怜的教授扎普通过自己的著作敛财。如果一位教授能够通过著作来敛财,那么这位精明的妻子就应该不惜血本地来营救他。然而结果却是与此相反,这位精明的妻子要首先满足自己的生活。这前后矛盾的行为,不就是一个具有悬殊效果的对比吗?而这种对比的结果,不又使这位聪明的妻子颇显愚钝吗?无论是贪财与指责的对比,还是后边这位妻子聪明与愚钝的对比,都使小说的喜剧效果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因为它都是在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读者看。所以读者才能从小说的故事里获得众多的生活感悟。

其次,形式对立的夸张。形式对立的夸张也是作者用来实现喜剧效果的特有手段之一。例如,上边提到的两部小说,在第一部小说里,两位教授菲利普·斯沃洛和教授莫里斯·扎普之间存在着形式上的对立,而这种对立又带来了夸张式的喜剧效果——换位。试想一下,虽然美国文化与英国文化存在明显的不同,但作为一个高等知识分子,两位教授之间怎么会可能出现“换位”这样的结局?再如在第二部小说《小世界》里,兩位女性的对立形象,无论是贤妻良母型的希拉里,还是贪婪型的德雷西,她们都在以对立的形式,演绎着生活中夸张式的事实。否则,一个妻子再无情,也不可能像德雷西那样无情;否则,一个妻子再贤顺,她也不可能像希拉里那样对丈夫的任何过错都能一味地迁就,一味地忍让,到让人不可思议的地步。

再次,内容迥异的夸张。从内容的层面上分析,戴维·洛奇用来创造喜剧效果的夸张手法还具有内容迥异的特点。所谓内容迥异就是指内容上完全不同,但在表述的过程中,却又都具有夸张这一事实。例如,上边提到的两位妻子与两位教授之间就是如此;在戴维·洛奇的其它作品中也是如此。例如,在《好工作》这篇小说中,作者虽然描述的内容与上述两篇小说完全不同,但是创造喜剧效果的手法却出奇的一样,都采取夸张的手法。否则,罗汾·彭罗与维克多·威尔科克斯也不会在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上给读者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

总之,戴维·洛奇既是一位文学评论家,也是一位小说创作家。他把自己的研究理论成功运用于自己的小说创作实践,从而完成了喜剧效果的表达。

参考文献:

[1] 蒋翃遐:《戴维·洛奇小说〈换位〉的经典叙事学解读》,《当代外国文学》,2012年第2期。

[2] 欧荣:《戴维·洛奇小说的标题艺术》,《当代外国文学》,2011年第1期。

[3] 罗贻荣:《戴维·洛奇访谈录》,《外国文学》,2009年第6期。

(孙艳,南阳师范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