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探古今汉语中关于“死”的委婉说法

2015-06-29孙瑞瑞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5年6期
关键词:宗教文化委婉语死亡

孙瑞瑞

【摘要】死亡是人们所禁忌的话题,为了避免直接提到这个令人不快的词,在中华民族古今语言中涌现出了大量关于死亡的委婉说法。本文从委婉语的定义、性质、功能谈起,通过对中华民族古今语言中各种关于死的委婉说法的分类总结,展示了汉语言的丰富性,同时也从伦理观念、价值取向、宗教文化、语用典籍等四个方面探讨了产生这些说法的历史渊源。

【关键词】委婉语 死亡 历史文化渊源 伦理观念 价值取向 宗教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09-02

委婉语,是指不言其事,故意把话说的含蓄,婉转一些。它是人们在社会交际过程中,为了实现预期的交际效果而创造出的一种有效的语言表达方式。在我国的修辞学界,陈望道先生在他被后世誉为“汉语修辞开山之作”的《修辞学发凡》中已明确提出了这一现象:“说话时不直白本意,只用委曲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的叫婉转辞。”般具有表达内容的禁忌性,表达形式的含蓄性,表达语意的不确定性等特点。一般认为,凡是表示禁忌或敏感的事物的含蓄,迂回或动听的言词,均在委婉语之列。

一、关于“死”的委婉说法

受时代、社会制度、风俗民情、地域文化、情感等因素的影响,古今汉语中对“死”的委婉说法有很多种。

1.古人关于“死”的委婉说法

(1)古人根据人的社会地位,对“死亡”各有其称。《礼记﹒曲礼》中“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清代,对于王、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人死曰卒。这反映了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君主至高无上,享有种种特权,连“死”也有专称,除“崩”外,还有“山陵崩”,“驾崩”、“晏驾”、“千秋”、“百岁”等。普通人则只能用“死”、“殁(没)”。

(2)根据人的年龄。不满20岁死亡谓之“殇”,其中又分三类,8-11岁死者为下殇;12-15岁死者为中殇;16-19岁死者为上殇,但男子已订婚,女子已许嫁者则不为殇。青壮年死亡者谓之夭亡,但于讣告上均写疾终,引魂幡,《荐忘文疏》上均写“云终”、“告终”。老年死者谓之寿终。

(3)根据人的死因。为某种事情舍命者谓之“殉”,如为职责因公而死谓之“殉职”,“殉国”是称那些为国难和正义而舍生者,文天祥作为民族英雄,人称他的死为“以身殉国”。“殉节”是指那些为节义而舍身者。因被迫害或发生意外而死亡者称之为“遇难”。因遭受灾祸或疾病而死者称为“劫难”。战争中死与阵地者谓之“阵亡”,死于外地谓之“客死”,死于非命谓之“凶死”等等。

2.今人关于“死”的委婉说法

到了现代关于“死”的讳称更是五花八门。书面上除沿用不少古人的称谓外,又有了一些新的词语。雅称有辞世、与世长辞、辞去人世、百年之后、成为故物、呜呼哀哉、已故、驾鹤西归、大去、安眠等。

(1)根据爱憎程度。敬爱的人死了会说“逝世、去世、长逝、溘然长逝;憎恨的人死了则用“挂了,领便当去,见阎王,回老家,归西天,断气,数尽,完蛋,翘辫子,吹灯拔蜡,嗝儿屁着凉,一命呜呼” 等。

(2)根据宗教信仰。和尚、尼姑的死称为“圆寂、涅槃、坐化”,道士的死则称“羽化、登仙、兵解”,天主教或基督教徒的死称“释劳归主、魂归天国、荣登天国、主怀安息、蒙主宠召”,中国穆斯林教徒的死则称为“归真”。

二、汉语中死亡委婉语的历史文化渊源

1.伦理观念

伦理观念是汉民族传统心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伦理建立在强大的封建等级基础之上,中国的封建统治长达两千多年,封建等级制度发展得非常完备,封建礼法的禁忌语多不胜数,在论及死亡的委婉语中,也都体现了尊上卑下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

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认为,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权力、身份和利益都是先天命定的;在社会上的等级差别永恒不变;社会的纲常有序、等级有别保证人们各得其所,社会才能安定和谐,这是汉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和素质。这种伦理观念强调的等级差异极大地影响了汉语中死亡委婉语的产生和构成。

2.宗教文化

宗教信仰的多样性必然会影响语言,导致语言禁忌的多样性,委婉语也往往因不同的宗教背景而呈现出不同的宗教色彩。

佛教的最高境界称之为“涅槃”,意为进入一种永恒寂灭的精神状态,而其根本宗旨则是为人指点迷津,灭绝苦源,使人能够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的流传、渗透,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響,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关于“死”的委婉语,如音译“涅磐”。佛教提倡修行,其最高境界为“诸德圆满俱足,诸恶寂灭净尽”,所以也意译为“灭度”或“圆寂”。佛家功德圆满,达到“四大皆空”,死时心平气定,盘膝端坐如生,叫“坐化”,而此后必“登莲界”——这是佛教对“死亡”的最高赞誉。其他的表达法还有“识灭、无常、归真、迁神、迁形”等。

3.价值取向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道德准则以及评判善恶价值尺度的道德标准。价值观是人类道德、伦理准则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每个人所持的价值观不同,对不同人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一个人为公或为国家而献出宝贵的生命时,人们往往会用褒义的、正面的评词语来表达他们对英雄人物的崇敬而又深切哀悼的感情,讴歌光荣的死亡。例如,“壮烈牺牲、慷慨就义、为国捐躯、以身许国、马革裹尸、杀身成仁、肝脑涂地、流尽最后一滴血、永远离开了我们”。汉语表示死亡的委婉词中还有不少的豪言壮语,如:“献身、捐躯、殉职、阵亡、效死、就义、授命”。与正面人物相反,对于那些坏人、恶棍、以及犯罪分子的死,汉语中有很多带有贬义的、反面评价色彩的委婉词语,如:“横死、丧生、丧命、完蛋了、吹灯了、见鬼去了、玩完了、仰天了、吃枪子、见阎王了、下地狱、翘辫子、送命、断命”。

三、结语

伴随着中华民族对死亡的认识过程,出现了大量关于死亡的委婉说法,这些说法有的是为了避免令人尴尬,有的是为了避免唐突,有的是为了表示对死者的尊敬、赞美,也有的是为了怀念死者。各种不同的委婉说法不仅体现了汉语的丰富性,更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猜你喜欢

宗教文化委婉语死亡
人文视野下宗教文化对湄公河流域代表性民间舞蹈的影响
礼貌策略在商务英语信函中的应用
基于顺应理论的委婉语研究
羌族民居建筑主室空间的宗教文化探析
浅论委婉语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浅谈藏族舞蹈的文化特征
美剧“死亡”,真相不止一个
礼貌原则下酒店英语委婉语初探
我经历了一次“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