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出对课题质疑的误区

2015-06-25方淑华王海军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赵州桥课题课文

方淑华 王海军

课题是课文的眼睛,对课题质疑,有助于学生较快地抓住文章要点、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使其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下感悟文本,起到激发兴趣、整体入手、提纲挈领的作用。然而当前不少公开课中的课题质疑流于形式,问来问去,都是些无关痛痒的问题。明知是可有可无,但又觉得不如此,无以导入新课教学。渐渐地,课题质疑成了某种套路,有的多此一举地问,有的虚晃一枪地问,有的不着边际地问……综观当下阅读教学的课堂,在对课题质疑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主观猜想,缺乏中心地质疑

一些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新课之前,可能没有顾得上让学生开展预习,或预习环节不够充分,在学生对课文缺乏基本了解的情况下,教师便匆忙让学生对课文题目进行提问。这种情况下,学生可能会胡思乱想,对课题提出一些带有主观猜想、毫无依据的问题,不仅起不到对课题质疑的效果,而且占用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

比如《赵州桥》一课,单从课文题目上来看,它就是一篇状物的说明文,题目本身也没有什么疑难之处。笔者在听一位教师讲授本课时,学生课前没来得及预习,教师上课伊始即鼓励学生质疑课题,学生只想出了一些散乱却几乎和课文重难点无甚关联的问题:赵州桥在哪里?赵州桥是什么时候修建的?赵州桥是谁设计的?赵州桥有多长?赵州桥是怎么建成的?……这些问题琐碎却不能紧扣课文内容、主题,对达成教学目标并无多大的价值,这样的质疑就失去了实际意义。其实,如果学生稍稍做一些简单的预习,就会发现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介绍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中心是赞美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如果学生有了这些初步的感知和认识,他们对课题的质疑就不会那样随意而无头绪了。

所以,要想让学生的提问不盲目,就应该让他们在课前做必要的预习,对于一些学生通过简单预习一时无法弄懂的课题,教师可以直接抓住课题中的关键字词、短语予以讲解。如《将相和》这篇课文,教师可以结合注释,解释“将”“相”“和”各是什么意思,在课文中分别指谁,再将其串联起来即是课题和课文的大意。

对课题的质疑,教师要学会相机地加以整理,不能任由学生提出一大堆重复或相似的问题,应善于归并一些同类的问题,舍弃一些无用的问题,从中整合出一两个有核心意义的问题。对于那些涉及到课文内容、主题等需要研读课文后才能领会的问题,可留待后面深度解读时再解决。

二、 明知故问,虚假敷衍地质疑

“思源于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无疑是教育的目的之一。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语文课堂上“看课题质疑”是教师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本身无可厚非,的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操作不当,就会适得其反。

我们先从一个例子谈起。比如说,一位教师在上《鲸》这篇课文的时候,学生已认真地做了预习,教师在开头问学生: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于是,有好多同学都提到文中已知的问题,如鲸有多大啊?鲸分哪些种类?鲸是怎么呼吸的?鲸吃什么食物?鲸怎么睡觉的?鲸是不是鱼类?等等,表面看来热热闹闹,实则这些提问和阅读期待没有多少关系。而这位教师并没有制止或否决,而是很满意地对学生的问题表示出肯定,并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课文。我们不禁要质疑这位授课教师:学生为什么会提出这些肤浅的问题呢?学生列举的这些问题真的都是他们不懂的问题吗?假如你认为学生心中其实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了,有没有反思过他们为何还要提这些问题呢?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对达成教学目标有多大的价值呢?

这些正反映了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是不自主的、不自信的,他们往往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所以,他们的提问是为了顺从教师,而不是出自内心的需求,不是因为自己不懂而质疑。

因此,看课题提问应与学生预习的结果有机结合,将其建立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如此,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又引导学生更进一步地思考课题,解读文本。

三、 流于形式,为了质疑而质疑

抓住课题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确是不错的方法,但不能成为一个僵化的模式,而应该因课设练、因课设问、因课设学。不是所有的课题都能引发学生的有效思维,也不是所有的新课必须依题提问。

有些课题极具启发性和提示性,学生可以因此展开思维的翅膀想开去,比如有的对课题的形式有疑惑,如《生命 生命》,有的对课题揭示的中心不太理解,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有的对事情的脉络不够清楚,如《伯牙绝弦》,有的对课题的关键词不太明白,如《可贵的沉默》,有的对课题本身感到陌生,如《搭石》,有的对课题采用的修辞手法不太懂的,如《蟋蟀的住宅》等。而有些课题则没有太大的思考和挖掘的空间,浅显易懂,直接点明了内容、中心、特点、写法、顺序等。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直接点明了所要写的人物,《为人民服务》直接点明了作者的观点,《祖父的园子》直接点明了所要介绍的事物,《乡下人家》直接点明了描写的景物,《怀念母亲》直接概括了事件的内容,《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直接点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于这一类课题就无需让学生提出几个所谓的问题。如果硬要让他们牵强附会地提出一些问题,他们可能也只会就字面意思编出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之类泛泛而谈的问题,笼统空洞,毫无针对性。

对于依据课题提问这种传统的做法,我们应该采取“扬弃”的态度。从教学需要出发,从教材与学生实际出发,该用则用,不用则弃,要因课制宜,巧妙运用,不用则矣,用则用好,力争发挥其最大效益,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赵州桥课题课文
雄伟、坚固的赵州桥
赵州桥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研”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历史悠久的赵州桥
从课题指南或总课题中选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