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课堂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初探

2015-06-25应世江

广东教育·综合 2015年6期
关键词:学案共同体基础

应世江

中小学课堂学习方式经历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导学案模式再到近几年非常流行的“慕课(MOOC)和翻转课堂”模式,标志着课堂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的不断创新。课堂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在新课改形势下出现的、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课堂学习新探索、新模式。

一、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内涵

课堂学习共同体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是指课堂上学生和教师共同构成学习团体,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话、协作、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包括各种技术性的学习资料,如教师课件、导学案、练习作业、网络资源、学生作品等;和智慧性生成资源,如通过师生对话、学生讨论、相互质疑辩论、小组反思等非预期性的动态生成的思维性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学生带着一种认同、归属心理,积极负责地参与和体验学习生活。学习共同体各成员之间有利于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和谐人际联系,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发展。

二、课堂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及操作步骤

(一)核心要素

课堂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有三个核心要素或环节:自主学习,挑战学习,反思学习。这三者为顺序式、递进式并呈现相互交融的关系。

1.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基础。即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条件,提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习材料(包括课件、教参、网络、学案、资料等),并在规定的时间内由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借助同伴进行交流讨论质疑对话,辅以一定的合作学习形式和基础性练习,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高效理解材料,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的挑战学习环节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挑战学习。挑战学习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设置的具有一定开放性、复杂性和较大难度的学习过程。由于学生解决的是较为复杂的问题,因此具有挑战性,需要学习共同体各成员间的任务分工、相互协作、对话交流、实验探究、展示汇报等,在各小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攻克难题,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知识与能力体系的建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复杂问题的合作能力及交流分享意识。

3. 反思学习。反思学习是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一种监控自己学习思维的过程,是一个归纳、反思、质疑、联想的过程,也是一个小结和提升的过程。反思是及时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心得体会和效果,更是下一节课、下一个学习共同体学习有效开展的基础。

(二)操作步骤(见下页表1)

三、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 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并非降低教师的作用

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师应该做的不是简化问题和情境,而是合理搭建学习支架,及时提供原理、工具、案例等方面的支持,减少学生学习阻碍,帮助学生处理复杂问题。这个支架的搭建,既能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活动,又鼓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和信心。

2. 小组合作学习并非能者多劳

小组人数以4至6人为宜,组员按照能力和成绩分优、良、中三类,兼顾性别、个性、爱好等差异因素组合,形成组与组之间水平相对平衡,组内有差异的格局。活动时小组每个成员都承担不同任务,确保活动的每个环节都能参与。由于每个学生对学习方式、方法的选择会因各自的知识基础、能力、个性的不同而表现明显的差异,因而要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进行分工,分类、分层地对待,在目标、方法、评价方面体现出层次性,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这样可以避免性格内向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被忽视而成为课堂教学的局外人。

3. 互相说并不等于互相学

课堂学习共同体重交流、重表达。学生以发表、表达为主要方式展示学习成果,通过表达,培养严密的逻辑性思维、流利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小组交流较传统的教师单向式传授知识,获取信息更丰富、更有效,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不局限于知识,还有别人思考的过程和方法。但是,课堂交流时,有些小组讨论得非常热烈。许多老师便认为,这个讨论得非常热烈的小组是非常好的小组。可是研究表明,越是发言讨论得很热烈的小组,真正的学习行为却并没有发生。这是因为相互学和相互说并不相等,相互学的那个小组是相互倾听的小组,是把自己的细微想法讲出来,对方能够认真倾听的小组。表面热闹的形式化活动并不等于真实情境下的复杂学习活动。

猜你喜欢

学案共同体基础
“不等式”基础巩固
爱的共同体
“整式”基础巩固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乡愁导学案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比例尺(一)”导学案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