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霍懋征德育思想的独到之处

2015-06-25郑州师范学院王俊利

人间 2015年7期
关键词:德育思想老师

郑州师范学院 王俊利

浅谈霍懋征德育思想的独到之处

郑州师范学院王俊利

摘要: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霍懋征,在其执教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德育经验,并且形成系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思想品德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更加重视。本文立足霍懋征德育思想的内容,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其中的独到之处,以便人们思考和进一步的利用。

关键词:霍懋征;德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3-0005-01

霍懋征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在六十年的执教生涯中,她以对学生永不消歇的爱心,对教学炉火纯青的把握,对教育鞠躬尽瘁的奉献,赢得了世人的尊重。霍懋征老师独特的德育思想,无疑构成了她成功进行教育实践的原因之一,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继承。

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也没有教育”,这是霍懋征老师在2004年全国师德报告大会上的真情倾诉,也是她在一生的德育生涯中所执行的总原则。具体说来,霍懋征老师“爱的教育”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一)关心爱护一切学生

霍懋征老师曾经说道:“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教育可塑造学生的未来。小学6年,教师塑造的是成人的雏形,雏形的成败全凭老师一颗心。”①在六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中,霍老师正是用一颗炽热的爱心,公正的良心,帮助孩子们成长成才。

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执教期间,出于对霍老师的信任和肯定,校领导一般把干部子女放在她的班级里。比如朱德总司令的长孙朱援朝,他小时候十分顽皮,不遵守纪律,甚至有一次,小朝将一条带血的猪尾巴扔到了一个回族女孩的座位上,小女孩又气又怕,哇哇大哭。霍老师没有偏袒小朝,而是“狠狠地批评了他——这也是霍懋征仅有的几次批评之一”,②事后,霍老师甚至亲自到中南海做家访,终于使幼年的朱援朝发生了转变。

通过这一事例,我们可以感受到霍懋征老师对一切学生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霍老师没有因为朱援朝的家庭出身而放纵他,同时,她公平公正地处理了这件事,在班里面所有同学的心里种下了正义的种子,并且让他们认识到:无论是谁犯了错误,都要勇于承认,都必须及时改正。

(二)耐心引导问题学生

对于那些上进,聪明,品质好,成绩高的学生,教师可以比较容易地生起关爱之心,但如果面对一些淘气包,教师又会怎样做呢?霍懋征老师的回答令人动容,她说道:“孩子只有内向外向之别,没有先进后进之分,小学阶段谁也看不到孩子的未来。”③由此可见,在霍老师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潜力无限的,都是可以塑造的,而规正孩子人生旅途的重担,就落在了教师身上。

“文化大革命”时期,霍老师被扣上“反革命”的帽子,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无数次的批斗中,有一个小红卫兵时时暗中保护着霍老师,这个红卫兵,就是早年霍老师班里的“问题学生”何永山。对于这样一个问题学生,霍老师表现出极大的耐心,想办法培养他的好习惯,引导他健康成长。比如,霍老师让身体壮实的何永山担任卫生小组长,敏锐地看出了他参加六一仪仗队的渴望,并且想方设法完成了他的心愿,又自己掏钱为孩子买了一身新衣服。这些如同细雨润物般的点点滴滴,落在何永山幼年的心里,使他逐渐发生着改变。一个不服教导的孩子,最终成长为机智勇敢,保护老师的少年,怎能不让我们感慨万千。这就是德育的力量,这就是霍老师耐心育人的成果。

二、注重学生个性与共性相结合

(一)抓住学生个体的独特性

霍老师曾在一次报告中提到,我们的教育,并不是必须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领导干部、科学家,而是要帮助学生“成人”,这才是更为重要的。这一观点证明霍老师在定位学生方面,充分认识到了孩子们的独特性。她并没有为学生提出一条统一的标杆,即使从事平凡的职业,只要兢兢业业,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也可以实现“成人”的最终目标。

在实施德育过程中,霍老师同样抓住了学生的独特性,从而使德育能够成功,达到应有的效果。比如20世纪50年代当班主任期间,霍老师要求全体学生每天注重个人卫生,积极动手劳动,她注意观察,发现王秀文与众不同。她常常早到,主动打扫卫生,并且毫无怨言。霍老师看到了王秀文爱干净,爱劳动的优点,也发现了她内向,不爱说话的缺点,于是就抓住这个学生的独特性,重点表扬了她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任命其为班长,通过锻炼改变了她内向的性格。

(二)把握学生群体的共同性

《霍懋征传》一书记录了一则霍老师经典的德育案例。一天早上,一个学生迟到了,出于羞愧的感情,他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嚎啕大哭。霍老师微笑着让该学生回到座位上,不失时机地对同学们说:“这位同学迟到了,但他对自己的迟到感到很难过,很痛心。这种态度是应该受到表扬的。请大家给她鼓掌,我们继续上课。”④

这一案例体现了霍老师高超的德育艺术。她对学生迟到的行为予以否定,对学生知错而羞的态度加以表扬,既保护了迟到学生的自尊心,又让所有同学感受到迟到的不正当和勇于承认错误的重要性,并且是在彼情彼景下顺势诱导,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谓是一石三鸟,巧妙至极。

霍懋征老师从一个学生的个体行为出发,敏锐地让全体学生引发心灵共鸣,从而有效地规范了学生群体的行为。事物的普遍性源于特殊性,德育也是如此。霍老师抓住有利时机,将学生的个性与共性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德育效果。

注释:

①权伟太,蒋旭东:《真善美的丰碑:霍懋征语文教学思想论》,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5页。

②赵萱,张小武:《霍懋征传》,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年版,第84页。

③权伟太,蒋旭东:《真善美的丰碑:霍懋征语文教学思想论》,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5页。

④赵萱,张小武:《霍懋征传》,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年版,第80页。

参考文献:

[1]权伟太,蒋旭东.《真善美的丰碑:霍懋征语文教学思想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赵萱,张小武.《霍懋征传》【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

[3]赵振杰.《习惯教育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王俊利(1984-),女,河南濮阳人,郑州师范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德育思想老师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