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川马口窑陶器的工艺特色

2015-06-23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汉川马口陶器

李 波

(湖北工程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汉川马口窑陶器的工艺特色

李 波

(湖北工程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湖北汉川马口窑以其跨越年份的久远以及流通使用的广泛,被陶艺界公认为“中国民窑之首”。汉川马口窑为单色釉高温陶器,以其独特的锁口造型、釉下堆塑、胎面剔花等装饰工艺以及天然的鳝鱼黄、鳝鱼青釉面等独特工艺,以实用为第一要义,以剔花图案为艺术装饰,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散发出朴实、浑厚、浓郁的乡土气息,表现出民间艺术率真、质朴和细腻的情感。

马口窑;陶器 ;工艺特色

在我国历史长河中,用泥土烧制的陶器是人们的主要生活用具之一。它以其原料丰富、坚实耐用、价格低廉、造型多样等优点进入千家万户,久传不衰。在考古学上,中外专家时常根据当时实用陶器的形制、纹样装饰等特征,来区别文化类型,进行断代研究,更使陶器具有了特殊的历史意义。

湖北的民间陶器生产最具规模和代表性的,就是马口窑。马口窑一系分三大窑口,汉川马口镇的马口窑,麻城蔡家山的麻城窑和蕲春管家窑的蕲春窑,其中汉川的马口窑以其规模、质量和工艺独特尤为著名。

湖北省汉川市马口镇,地处汉水之滨,紧邻武汉,交通发达,人口众多,物产丰富,自古即有“金马口”之称,是汉川市的一个大镇。这里的陶器生产有悠久的历史。《汉川县志》引清光绪年间出版的《汉川图记徵实》一书的记载:马口窑始于明隆庆年间( 1567-1573),“邑南系马镇多业之。其器较他出为坚,其法得自前明隆庆年间,有应山人来镇授之,惜未记其姓字。历今三百有年,工日益转,往者岁货远方,归金数万计,藉资生活者二三千人”[1]。这段记载告诉我们,汉川县城西边的系马镇(即马口镇)生产陶器,到现在已有五百多年了。当时生产分散,但规模很大,质量好,销路广,大批劳动人民靠经营此业为生。现在马口镇的许多地方依然保留着当年窑口的名称,如窑新、八屋窑、九屋窑、王家窑、喻家窑、杨家窑、梁家窑,等等。

汉川市虽处汉江平原,但马口及其以南大片地区都是山地丘陵,富含钾、钠、钙及铝硅酸盐的黄土资源可说是取之不竭。特别是附近的英山、猫子山几处的窑子泥、糍泥、黄蜡泥、脉壳泥,其质地细腻,各有特色,适宜烧制不同用途的陶器,大如缸、瓮、罐,小如工艺品,无不各具特色,雅俗共赏。在性能上,马口窑陶器细腻密实,坚固耐用,不怕酸碱、用它贮藏食物,不腐不烂,不变质变味。[2]据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时任汉川文化馆馆长吴至祥老人回忆:解放前,远在千里之外的四川榨菜商人派专人来马口订制专门的腌菜坛;1921年日本和德国也派人来定购大批工业用的药水坛;解放后,一些窑厂还专门为国家生产过大批硫酸坛。

马口窑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造就出一代又一代能工巧匠,创造了在造型、制器、上釉、装饰几方面的整套的独特工艺。

一、造 型

马口窑陶器是一种粗陶,是用山丘黄泥烧制的,质地粗实,釉面浑厚,坚固耐用,有与他处陶瓷不同的独特的质地美。几百年来,制陶艺人根据生活实用需要和审美情趣设计造型,同时也借鉴了其他陶瓷如景德镇、宜兴的陶瓷工艺,不断摸索创造,举凡容器(如缸、坛),注器(如壶、罐),盛器(如钵、盘),千门万类,无不古朴典雅,大小合体,结构完整,比例合度,装饰精美,简洁圆润。据汉川文化馆吴志祥老人回忆:1981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陶瓷美术系系主任陈药菊和讲师杨永善二人到马口来参观,高度赞扬这一民间工艺,并派学生到窑厂实习。

马口窑陶器尤其注重实用功能。其造型最具代表的便是在江汉平原广泛使用的锁口坛(图1)。锁口坛,“其坛有盖,盖侧与器物颈部有对穿空,民间称为锁坛”[3]。汉川方言称女儿为“坛子”,是因为女儿出嫁时,男方必须送来一坛一坛的美酒作聘礼。为了方便搬运和存储,需要加盖封口。因此,工匠们在马口窑腌菜坛浅口的基础上,将口颈加高,在坛体颈部开两个小孔,在盖子的相同部位也开上两个同样大小的孔。在酒坛加盖以后,用一把铜锁将盖子和坛子颈部锁起来,因此得名为“锁口坛”。这种造型和锁口的设计,既能将酒坛密封紧闭,防止酒气挥发,利于搬动和运输,还能防盗。这种锁口的设计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独一无二的创造,是艺术和实用结合的完美典范,充分体系了马口窑制器工匠的聪明才智。

除锁口坛外,一些壶、罐也有将盖和颈部开小孔作锁口的,可以将盖和器物结合紧密,以防止盖子脱落。而常用的酒坛、腌菜坛,因颈部较浅,紧贴陶坛肩部,使用时用油纸封口,再用麻绳系牢,方便而实用。

汉川马口窑的造型因其用途不同而呈现形状、大小、高矮各异,大致包括:缸类、坛类、壶类、盆钵类等等。

1.缸类。缸有大小、浅腹、深腹之分,一类是口径大底小,盛水可见底,盛物拿取方便,外面布满粗纹或不同的图案纹饰,里面光滑平整,方便搬运。第二类是口底直径几乎同大,容量大,占地小,易封盖,置地平稳(如图2)。

2.坛类。坛子的大小式样极其繁多,都是按用途设计造型。一类是最为常见的腌菜坛,口小封闭,大肚小底是为了装菜时把菜压得紧些(如图3)。第二类是装硫酸等化学药品的,口小、腹深,肩上有半圆把手,便于安全搬运。第三类是泡菜坛,形制与前一种大致相同,但肩部有一盛水盘,扣上碗钵,密封起来,可保菜不霉不烂。第四类是一种装米面等干燥食品的坛子,口大底小,便于取用。

图1

图2

图3

3.壶类。最具代表的是提梁酒壶。其中最有名的是清末民初的“王太记”酒壶,其生产的提梁酒壶以造型别致、装饰精美而远近闻名。提梁酒壶顶部为前后大小两个口,大口倒酒就去,小口倒酒出来,大口以纸封,小口以木塞封。酒壶顶部中间为提梁,提梁和壶身粘合处有个环形杯口状的小耳,提梁从小耳里面伸出来,既加强了粘合处的承重力,又显得精巧美观,充分体现了窑工的匠心独具(如图4)。

厨房中的小油壶名为“踏把油壶”,其造型特征为小口、长颈、扁腹、直嘴(如图5)。小口茶(酒)壶,肩上四耳可穿麻绳提走。田间大茶壶,有四耳,可以穿绳提运。

4.盆钵类。有花钵、盐钵、搽钵等。搽钵内周围布满直式或斜式利口条纹,农家可将藕、红薯等在内磨擦成泥状,以制丸子之类食品。

其他生活用器类, 包括烘炉、筷篓、油灯、香炉、鱼篓(漏)、夜壶(虎子)、制陶工具等等(如图6)。

图4

图5

图6

二、 制 器

马口陶器的制作要经过练泥、成型两大阶段。过去练泥是靠人脚踩和泥,凭经验判断泥的粗细干湿;拉环成型是靠脚蹬手摇带动圆木盘旋转进行制作。马口陶器的成型有三种:一是拉环成型。这个方法是将泥团放到旋转的盘上,完全靠双手拉泥,厚薄高低起伏,需要工人的丰富经验,凭感觉制造出来,千个百个,一模一样。二是旋环成型。方法是先制一外模,将泥团放进去,工人用铁片逼压,在旋转中制成。这方法可制装八百斤水的大缸。三是翻模成型。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由国营窑厂引进石膏翻模,泥浆浇注,沉淀干燥,脱模成型新技术,进行大量生产;同时又采用模间压泥成型,使生产速度增加,成品更为坚实。

三、装 饰

马口窑陶器装饰以釉下堆塑、剔花为主要特征,还有部分压膜、印花工艺。装饰图案题材内容涉及人物、动物、花卉、文字、纹样等等,制陶工不仅需要精湛的工艺制作技巧,还要具备绘画的创造才能。

明代和清初的装饰手法以堆花为主(如图7),辅以剔花工艺。堆花代表作有瑞兽人物、山雀花鸟等。陶工将细腻的白陶泥在陶器表面进行堆塑,堆出各类人物、花鸟、植物、文字等做浅浮雕造型,再以专门的工具辅助于刻花,增强造型的生动性和丰富性。[4]剔花工艺代表作有《状元打马游街》、《百子图》、《十八学士》、《八仙人物》以及文学、戏曲人物、花卉图案等等。

图7

图8

图9

釉下剔花工艺是马口窑陶器的独特工艺,是与其他地方窑口工艺相区别的重要方面。其作法是:将成型坯体套一层白泥(从汉阳山区取来),稍干,即用特制的刀笔,剔刻出各种适合的图案纹样,白底上出现底胎赭红的点、线、面、十分醒目。然后全部套釉,再进窑烧制。这样,图案纹路全在釉的覆盖之下。釉色的深浅可依据需要对火功进行调节,窑内温度在1140摄氏度到1160摄氏度之间,火功老则釉色深,火功嫩则釉色浅,全靠人工进行控制。

剔花工人善于依陶器体型及用途,来定画面主题形象,配以和谐的、有节奏感的纹饰,把粗陶变成一件艺术品。他们广泛吸收民间工艺精华,如首饰、席编、印花、剪纸、绘画而再创造。陶器上的水波纹、折带纹、卷草纹、锯齿纹、二字纹、花鸟纹、万字纹、回字纹以及人物形象,是他们用小铁片打成胡须刀、画笔刀、宽扁刀、牙子刀等十多种刀具进行刮刻而成。其画工简练古朴,豪放粗犷,是精细的工笔画,是组织严谨的图案画,是挥洒自如的写意画,这种把美观与实用熔于一炉的技术,堪称一绝。这一套上釉、釉下剔花技术,从调釉、剔花到烧制成功,都是马口本地窑工的独特创造,经几百年摸索,代代相传。

通过八仙坛上的画工,可以了解马口窑陶器的绘画特色。陶器上的人物图案,刀味、泥味很足,不拘泥于细节,恰好嵌在坛子的八分之一或四分之一面积上,完整雅正,神态各异。八仙坛的口径较小,较为低矮,便于加盖或用油纸封存;肩部略带圆弧,清代早期的器型肩部稍平,肩部装饰回字纹、花草纹等;肩部和罐体连接之间还有一圈佛教的万字纹装饰,罐体竖立面为主体八仙人物,人物一般分为四开窗,每一开窗有明显的分割线条或装饰纹样;陶罐底部饰以莲花花瓣纹样,有双线莲瓣和单线莲瓣之分。这样,一个八仙人物罐从上到下一般有4-6层剔花图案(如图8、9),刻画丰富饱满,装饰性极强,使整个陶罐显得精美典雅。

四、上 釉

马口窑陶器的独特性,还有它独特的上釉工艺。它的釉面材料为独特的天然草木灰调制的单色酱黄釉和酱青釉。这种釉色与汉川本地盛产的鳝鱼颜色颇为相近,故而将这种釉色成为鳝鱼黄、鳝鱼青,可谓独一无二。马口窑釉料是黄陂山区坚硬栗木炭灰或芝麻秸秆、黄豆秸秆灰与汉江河床里细腻白泥的漕泥按一定的比例调制而成,这种植物灰能使釉变成透明的黄色,漕泥含硅量大,烧后呈黑色,所以烧出的釉色呈酱黄、酱青色,无毒无味,光洁明亮。这种釉料天然无毒,色泽古朴而厚重。

马口窑除了传统产品外,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还试制了一些新产品。制陶工人在充分发挥粗、拙等特色的基础上,制出了过去只瓷器才有的品种。唐马(仿唐三彩马)、花瓶、酒具、台灯、烟缸、笔架、笔洗、笔筒,圆雕的人物如关公、屈原、罗汉、寿星之类,都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其中陶桌、陶凳,作为陶器家具远销到了美国、日本。[5]

汉川马口窑是楚文化的一个侧面,囊括了中华传统美学和楚文化、市井文化的综合内涵,以其自身的艺术魅力,展现了中国陶器浑朴、厚重、大气的艺术风格,是中国民间陶瓷艺术中的一块瑰宝。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由于市场大潮的冲击,现代工业化进程的加速,马口窑日渐式微,其产品逐渐被低值廉价、毫无生气、千篇一律的塑料制品代替;[3]1190年代初,马口窑彻底倒闭,曾经辉煌数百年的马口窑如同一缕青烟,消逝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因此,研究和整理马口窑陶器的工艺,继承马口窑的传统技艺,对于现代陶瓷、绘画和工艺美术的制作具有不可估量的艺术、文化和历史价值。

[1] 湖北省汉川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汉川县志[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2:235.

[2] 李奇.湖北陶瓷:荆楚陶瓷文化记录[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8.

[3] 李正文.即将消逝的文明——湖北马口、麻城、蕲春民间陶艺研究[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5:50.

[4] 娄宇,赵倩倩.从第四届湖北现代陶艺展看“马口窑”文化因素的今用[J].中国陶艺家,2012(4):75-80.

[5] 胡兰凌.马口窑陶器艺术的多维度欣赏价值[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22-23.

(责任编辑:李天喜)

Design and Processing Features of Makou Kilning-ware in Hanchuan, Hubei

Li Bo

(SchoolofArtandDesign,HubeiEngineeringUniversity,Xiaogan,Hubei432000,China)

Makou Kilning-ware, with its long history, extensive circulation and use, is ranked the first Chinese folk pottery in its professional circle. It is single-glazed ware and processed in high temperature, with its unique lock mouth, pasting ornament, engraving tread and natural eel-yellow, eel-black glaze for its distinct processing. Practical use is the primary aim, while its engraving designs and artistic forms give out a strong flavor of simplicity and sincerity, exhibiting a feeling of innocence, plainness and exquisiteness of folk art.

Makou Kilning-ware; pottery; design and processing features

2015-07-22

李 波(1975- ),男,江西定南人,湖北工程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

J301

A

2095-4824(2015)05-0071-05

猜你喜欢

汉川马口陶器
走访逾100家经销商门店,深入一线了解汉川养殖户经销商的真实需求
非遗视野下湖北马口窑的保护、继承与开发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淅川县双河镇遗址M19及出土陶器组合
新砦期 猪首形陶器盖
新砦期 陶器盖
春钓马口正当时
对话马口窑
马口煤矿分层开采工作面上覆采空区自燃治理技术研究
回味汉川对联夏令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