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药物对高血压患者血浆脂联素及视黄醛结合蛋白4影响的比较

2015-06-23聂磊

河北医药 2015年2期
关键词:培哚脂联素缬沙坦

聂磊

·论著·

不同药物对高血压患者血浆脂联素及视黄醛结合蛋白4影响的比较

聂磊

目的比较氨氯地平、培哚普利、缬沙坦3种药物对高血压患者血浆脂联素及视黄醛结合蛋白4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收治的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患者249例,随机分为培哚普利组、缬沙坦组和氨氯地平组,每组83例。比较3组治疗前后RBP4、APN、SBP、DBP、HR、BMI、WHR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3组的BMI和WHR同组之间均无明显变化,治疗后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SBP、DBP治疗前后均明显下降,同组间比较,其中SBP、DBP及缬沙坦组的HR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培哚普利组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氨氯地平组的HR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比较,SBP、DBP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氨氯地平组治疗后的HR与培哚普利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缬沙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氨氯地平组的APN和RBP4同组之间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哚普利组和缬沙坦组均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间比较,在APN的变化上氨氯地平组治疗后与培哚普利组和缬沙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RBP4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氨氯地平对高血压患者的APN和RBP4的水平没有明显改善,而培哚普利和缬沙坦既能提患者血浆中的APN水平,又能降低RBP4的水平,除能起到降压作用以外还能避免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脂联素;视黄醇醛结合蛋白4;高血压

高血压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大多数的老年人都有轻、中度高血压,在肥胖人群中也比较常见,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尤其是引发其他心脑血管疾病。近来研究表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脂联素(adiponectin,APN)水平低于正常人[1,2]。APN是一种具有抗炎、改善血管平滑肌和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等作用的细胞因子,能增加脂肪酸氧化及改善胰岛素抵抗。研究表明,其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等多种心血管疾病中含量下降,如果能增加高血压患者血浆APN浓度,则对患者的预后将起到重要的作用[3,4]。视黄醛结合蛋白4(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RBP4)是一种分泌型的RBP,主要有脂肪细胞和肝细胞分泌。血浆中RBP4与体重指数(body madd index,BMI)、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呈正相关,与APN呈负相关,能较好的预测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及腹腔脂肪堆积。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即使血压得到控制或下降,其新发糖尿病的几率也会高于正常人。不同类别的降压药对新发糖尿病的影响各不相同。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在于对比不同的降压药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血浆APN和RBP4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1年3月至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患者249例,其中男165例,女84例;年龄47~69岁,平均年龄(53±10)岁。入选者符合2010年中国高血压病防治指南高血压病诊断标准,180 mm Hg(1 mm Hg=0.133 kPa)>收缩压≥140 mm Hg和(或)110 mm Hg>舒张压≥90 mm Hg。患者随机分为培哚普利组、缬沙坦组和氨氯地平组,每组83例。3组治疗前在性别、年龄、血压分级、心率(heart rate,HR)、BMI及腰臀比(waist hip radio,WHR)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临床资料比较n=83

1.2 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重度高血压、高血压脑病、各种严重感染及慢性炎症、急性心脑血管疾病、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肿瘤、结核、慢性阻塞性肺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1.3 方法入选者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测RBP4及APN。培哚普利组给予培哚普利4 mg/d,缬沙坦组给予缬沙坦80 mg/d,氨氯地平组给予氨氯地平5 mg/d,1周后如血压控制不理想可联用利尿剂和(或)β受体阻滞剂。12周后复查RBP4、APN、SBP、DBP、HR、BMI、WHR等。

1.4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治疗后SBP、DBP、HR、BMI、WHR比较治疗前后3组的BMI和WHR同组之间均无明显变化,治疗后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SBP、DBP治疗前后均明显下降,同组间比较,其中SBP、DBP及缬沙坦组的HR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培哚普利组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氨氯地平组的HR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比较,SBP、DBP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氨氯地平组治疗后的HR与培哚普利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缬沙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3组治疗前后SBP、DBP、HR、BMI、WHR比较n=83,±s

表2 3组治疗前后SBP、DBP、HR、BMI、WHR比较n=83,±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氨氯地平组比较,△P<0.05,☆P<0.01

组别SBP(mm Hg)DBP(mm Hg)HR(次/min)BMI(kg/m2)WHR治疗前治疗后培哚普利组148±25124±9#84±2174±9#76±1076±8△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22.0±1.121.9±1.20.91±0.040.92±0.04缬沙坦组148±26122±10#83±2273±9#75±1066±8#☆21.8±1.322.0±1.10.92±0.030.91±0.05氨氯地平组148±26123±9#83±2274±9#76±1072±8*21.7±1.221.8±1.00.91±0.050.91±0.04

2.2 3组治疗后RBP4、APN比较治疗前后氨氯地平组的APN和RBP4同组之间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哚普利组和缬沙坦组均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间比较,在APN的变化上氨氯地平组治疗后与培哚普利组和缬沙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RBP4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3组治疗前后APN和RBP4比较n=83,mg/L,±s

表3 3组治疗前后APN和RBP4比较n=83,mg/L,±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氨氯地平组比较,#P<0.05,△P<0.01

缬沙坦组项目培哚普利组氨氯地平组治疗前治疗后APN7.5±1.58.4±1.8*#7.6±1.48.5±1.9*#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7.5±1.67.7±1.6 RBP446±1136±13*△45±1236±14*△46±1242±13

3 讨论

有研究表明,APN有很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还有抗炎、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5-8]。相关研究证实,血浆中APN的含量与IR、肥胖症、动脉粥样硬化及2型糖尿病之间关系密切,有代谢综合征的患者,其血浆APN浓度较正常降低,高血压病作为代谢综合征的组分之一,与APN的关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9,10]。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血浆中APN的含量较正常偏低,这主要是血浆中APN的表达受到了抑制,而现阶段认为,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与血浆中APN的水平密切关系。RBP4是一种分泌蛋白,在动脉粥样硬化、IR、炎症及高血压等过程中有重要的活性。研究证明,血浆中RBP4的增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关,RBP4的升高可引起脂肪代谢的紊乱,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RBP4的升高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11-13]。这也为治疗大血管疾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即减少RBP4的产生来阻止大血管病变的发生。

本研究表明,同组间3组的BMI和WHR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治疗后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SBP、DBP治疗前后均明显下降,同组间比较,其中3组的SBP、DBP及缬沙坦组的HR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培哚普利组HR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氨氯地平组的HR比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比较,SBP、DBP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氨氯地平组治疗后的HR高于培哚普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低于缬沙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三者具有同样的降压效果,但在HR的影响上有一定的差异。研究显示,治疗前后氨氯地平组的APN和RBP4同组之间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哚普利组和缬沙坦组均较治疗前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3组比较,在APN的变化上氨氯地平组治疗后与培哚普利组和缬沙坦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RBP4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培哚普利组合缬沙坦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培哚普利和缬沙坦能提高APN水平并不是依赖于降压作用,其可能是拮抗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对脂肪细胞分泌APN的抑制作用,而提患者血浆中的APN水平。本研究结果表明,培哚普利及缬沙坦均能降低患者RBP4的水平,主要是阻断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作用,从而降低RBP4含量。

综上所述,氨氯地平对高血压患者的APN和RBP4的水平没有明显改善,而培哚普利和缬沙坦既能提患者血浆中的APN水平,又能降低RBP4的水平,除能起到降压作用以外还能避免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1曹萍,沈丹,钟亚,等.降压药物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浆脂联素和视黄醛结合蛋白4含量的影响.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3,32:702-704. 2张志莹,李强.视黄醇结合蛋白4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12,32:114-116.

3吕辉,郝世勇.2型糖尿病并发大血管病变患者血清脂联素和视黄醇结合蛋白4检测.临床血液学杂志,2014,27:129-130.

4王晶,李强,陈迪群,等.出诊2型糖尿病患者视黄醇结合蛋白4与血脂及胱抑素C的关系.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3,29:14-17.

5古忆,卢新政.视黄醇结合蛋白4与心血管疾病.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1,38:287-289.

6谢玉婷,汪年松.视黄醇结合蛋白4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1,5:1698-1700.

7付鑫,张彦红,张继红,等.视黄醇结合蛋白4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机制.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5924-5926.

8颜安华,郑道国,吴利云.替米沙坦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血浆APN及IR的影响.放射免疫学杂志,2011,24:560-562.

9张勤军,叶彬华,陈明聪.缬沙坦对高血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浆脂联素、hs-CRP水平的影响.海峡药学,2012,24:122-123.

10何中涵,廖华,陈曼华.缬沙坦与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瘦素、脂联素水平的影响.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839-1841.

11陈海英.脂联素瘦素及胰岛素抵抗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河北医学,2013,19:510-513.

12Vanda P,Joao PM,Elisabete S,et al.Differential regulation of aldosterone levels by adiponectin in WKY and SHR.Hypertension,2011,58: 101.

13Mariusz K,Beata T,Natalia WK,et al.Retinol-binding protein 4 in adipose and placental tissue of women with gestational diabetes.Gynecological Endocrinology,2011,27:1065-1069.

R 544.1

A

1002-7386(2015)02-0242-03

2014-08-21)

10.3969/j.issn.1002-7386.2015.02.031

100029北京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猜你喜欢

培哚脂联素缬沙坦
从缬沙坦结晶母液中回收缬沙坦
培哚普利和螺内酯对大鼠糖尿病肾病水通道蛋白表达的影响
培哚普利及氨氯地平联合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及胰岛素抵抗和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表达的影响
脂联素生物学与消化系统肿瘤
自噬与脂联素诱导的人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的关系
脂联素、瘦素与2型糖尿病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缬沙坦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高血压合并蛋白尿46例疗效观察
培哚普利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系统评价Δ
泼尼松联合吗替麦考酚酯治疗IgA肾病伴新月体形成的疗效及对脂联素的影响
糖肾宁胶囊联合培哚普利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