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把《论语》融入中学语文教学

2015-06-23康旭泰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论语孔子教育

人教版《语文》选修本《先秦诸子选读》辑录了部分先秦诸子散文,其中《论语》部分分别从孔子的担当精神、平等意识、自强观念、仁义情怀、富贵理念、教育思想、学习方法等方面筛选了七节,从编者的角度出发,选文似乎涵盖了孔子儒家思想的方方面面,而且选文也具有代表性。其实,这样勉强集中起来的片段,选文之间也缺乏内在的连贯性,给教学带来了困难。老师们难以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学生对儒家观点的理解也是支离破碎的,很难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亲近儒学,浸润儒学,笃行儒学。

所以,教者从教学实际出发,呼吁对经典的学习不能断章取义,避实就虚,而是应该对《论语》二十章全文导读,根据教学实际,除个别章节粗读或省略外,其他内容应做重点研读,从学习知识,亲近伟人,涵泳性情,修养德行,提升境界,知行统一,铸造大我等方面重拾历史文化长河中的这一璀璨的明珠,从重塑民族灵魂的精神高度重视《论语》,理解《论语》,发展《论语》。

一、为什么要重视《论语》

(一)华夏文明离不开《论语》

华夏文明以礼乐制度为源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逐渐积淀沉积下来,其精神内核仁、义、礼、智、信也有一个逐渐过滤的过程。孔子之前,“礼”在祭祀,天命,等级制度规范方面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说文》中有:“礼,履也,所以事鬼神致福也。”而孔子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去探究礼,给予礼以人情与人性的美。“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孔子不再是只关注外在的形式,而且更注重人们内在精神的充实。

从“礼”到“仁”的过渡,体现了孔子的人本观念。“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强调“仁”是“礼乐”的根本。虽然儒家文化经历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代“程朱理学”,明清变异,面目大异于孔子的初衷,被五四精英所诟病,又经“文革”冲击。猛一回头,我们惊讶地发现,我们已经与传统文化有了深深的隔膜,文明缺失所酿造的劣质酒精刺伤了我们的文化良知,近百年的历史教训给我们上了沉痛的一课。现在只有重拾国粹,诵读经典,才能从根本上改观我们惨白孱弱的灵魂。

(二)伟大时代需要《论语》

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高举鲜明的旗帜已经深入民心。中国梦的实现以博大深厚的传统文化为根植,五千年的文明史,历练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性格。在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背景下,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但矛盾冲突也层出不穷。我们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就国内而说,国人道德滑坡,金钱至上,贪污腐化,有钱任性,老人不扶等现象也亟待文明的回归。经典的积淀责任主要靠学校担当。

(三)教育的本质呼唤《论语》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那么,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是一篇一篇支离破碎地讲解字词,分析段落,总结中心,概括特色,还是拼命地提高升学率?教师惯性的力量与职业疲倦促成了教育的盲区。学生普遍厌学,机械应对,缺乏个性,创造力缺失都使得教育改革有头无尾或虎头蛇尾,“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名词层出不穷,却从根本上孕育了舍本逐末,形式至上的怪胎,抓了芝麻丢了西瓜。

教育学生的最终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梁漱溟曾说:“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有了生命的自觉意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便可引刃而解,无需老师头疼。

二、如何学习《论语》

(一)解决读本问题

笔者由于带有两个班的语文课,又担任年级部主任,所以在家长会上动员家长支持学生自愿购买《论语》与《道德经》,选定版本。这使本人多年来一直追求的经典梦得以在行政力量的促成下初步实现,因为在之前笔者每年只能在自己所带的两个班教读经典,且收效颇丰。

(二)阅读时间的分配

我校每天上两次操(早操和课间操),操前有5到10分钟不等的时间,笔者倡导操前读。每周一节阅读课,笔者提倡课内读。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或书法练习(因科任老师而别),中午上课前早到位的同学可抄写。每周一次40分钟时间的大型集会,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周六放学后鼓励阅读。每天有40分钟时间的早读或早自习时间,学生抽出一定量的时间导读,背诵。

(三)采用的方法和措施

阅读方法有自读法,点拨法,释疑法,重点篇章研读法等。采用集会、讲座、知识竞赛、征文、书法比赛、读书报告会、视频音像资料、演练情景剧、作文、随笔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学习,感悟,内化。如笔者的第一篇作文为《谈孝道》,学生皆能引经据典,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第二篇作文就“水”引发联想与想象,谈谈对水的感悟。学生在《论语》与《道德经》中感悟到了传统文化之美。

结合年级组的文明礼仪、精神文明活动等形式,进行德育教育活动,效果显著。全校十二个年级组近八千学生,唯有我们部的学生见了老师和长辈鞠躬问好。这在我们这个闭塞偏远的小城镇可算是一道风景;打架斗殴等恶性事件从未发生过;厌学情绪明显减弱,学生的精神面貌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观。这些变化一方面得益于规范管理,但经典内化为崇高的精神力量,净化心灵,提升境界的作用也不可估量。

当然,笔者在将经典融入课本,融进生活的路上仅仅做了一点尝试,在“悟境”到“化境”的生命质变探讨上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在更有效的理论指导实践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请方家指教。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运用文字学知识创建高效语文课堂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GS[2014]GHB1589)

参考文献:

[1]张卫中.论语直解[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

[2]杨树增.论语导读[M].北京:中华书局,2002.

(康旭泰  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  734500)

猜你喜欢

论语孔子教育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半部《论语》治天下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