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汉民:军旅如歌政工情

2015-06-22李石元

湘潮 2015年6期
关键词:部队

李石元

邓汉民,湖南省南县人,1944年9月出生,1961年9月参军,196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入伍后,历任战士、营部书记、干事、副科长、广东省梅县军分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独立第四团政委、梅县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梅县军分区政委、广东省军区副政委、海南省军区副政委、湖南省军区政委、第四十二集团军政委、广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92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1997年9月,当选为党的十五大代表,光荣地出席了党的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对于采访要求,邓汉民总是婉言谢绝:“我是农民的儿子,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做了些应该做的事情,一生很平淡,很平凡。”然而当你走进他的生活,探索他的人生,就会发现邓汉民的平淡与平凡蕴涵着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

邓汉民17岁投笔从戎,在近半个世纪的军旅生涯中,足迹遍布湘粤、琼岛,无论是在贫困山区还是基层连队,无论是军演现场还是抗洪前线,他总是身先士卒,恪尽职守,挺起腰杆,艰苦奋斗,用忠诚和心血在军旅岁月中演绎出一曲曲荡气回肠之歌!

出身农家

在广州东山湖畔的部队公寓楼,邓汉民的书房宽敞而整洁,电脑、写字台一应俱全,墙上挂着友人赠送的赞扬其博大情怀的书法作品“云心鹤眼”“清风显德”。

“我的军旅生涯与9有缘,19岁当干部,29岁任团政委,39岁任军分区政委,49岁任省军区政委,59岁退岗。”邓汉民说。然而,要真正了解邓汉民的人生经历,还得从他的故乡和童年说起。

湖南省益阳市南县,地处洞庭湖平原。这里风景秀丽,河渠纵横,湖塘密布,素有“洞庭明珠”美称。它是湘北的渔米之乡,又是著名的革命老区。

1944年农历九月二十日,邓汉民出生在南县华阁镇南华港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亲邓望生兼做木匠,有着湖南人正直、厚道、勤奋、朴实、节俭的本色。邓汉民有一个姐姐、两个妹妹,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按当地习俗,家里对男孩看得重些,虽然家境并不宽裕,父母总是竭尽全力保障儿子成长所需。父母言语不多,但有股浩然正气,经常告诫儿子做人要诚实,做事要务实,待人要真实。家庭的教养,父母的言传身教滋润着邓汉民的成长。

南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当地十分崇尚文化,重视教育,邓汉民6岁时就被送往本村的小学读书。父母没有文化,但教子有方,经常鼓励儿子好好读书、学点文化,将来就是在生产队当个记分员也要轻松些。

邓汉民虽是独子,但父母对他要求严格,从不娇惯。邓汉民很小时,母亲朱金安就教他做家务,扫地、洗碗、洗衣、打猪草,手把手地教。邓汉民从高小到初中,都是在邻近的华容县注滋口镇读的。早上母亲把家人的衣服搓洗完,邓汉民就提到河里漂洗干净,摊在竹竿上晾晒,然后再去上学。学校离家有6里路,中午不能回家吃饭,邓汉民就从家里带碗米饭作午餐,菜是萝卜条和咸菜。下午放学后,邓汉民又要帮助母亲做家务,或者到野外拔猪菜。那时家里穷,没有钱买雨鞋、雨衣,下雨天邓汉民就穿着草鞋、披着油布上学。晚上点着煤油灯照明,邓汉民伏在小桌上做作业,母亲在一旁补衣服,父亲则借助煤油灯光剁猪菜。少年勤奋的脸和父母勤劳的脸在煤油灯的晃动中相互辉映,那是一幅美妙而温馨的农家夜景图。

1960年7月,邓汉民考入华容县一中读高中。华容一中是重点中学,古为沱江书院,曾出过状元。学校山水环抱,环境幽静,是求学的宝地,也是人才的摇篮。邓汉民读高中后,开始了住校生活。从家里到学校没有公路,邓汉民寒暑假回家来回要走60多里路。他回忆说,那几年正是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也是长身体时期,每餐3两钵子饭,顿顿盐水煮茄子。母亲心疼儿子饿肚子,每次赴学校,就在家里把米炒黄,磨成米粉,用竹筒装上让儿子带到学校充饥。一筒炒米粉大概五六斤,邓汉民舍不得当零食,只有在考试紧张时和自习很晚时才用凉水拌着“加餐”。一次,母亲卖菜得到5角钱,想到儿子在城里读书,就拿给儿子用。那是母亲的血汗钱,邓汉民舍不得用,直到寒假回家,又把5角钱还给了母亲。

回忆过去的往事,邓汉民十分感慨,勤俭是金,吃苦是福,“不经一番冰霜苦,那得梅花放清香”。

参军入伍

1961年夏,为了适应部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东南沿海军事斗争准备形势的要求,国家首次实行在高中学生中征兵。邓汉民是独子,六代单传。但他报国心切,毅然投笔从戎,踏上从军之路。

经过体检、政审,邓汉民与学校24名高中生被批准入伍。由于时间紧迫,交通不便,邓汉民事先没有征求父母意见。当他接到入伍通知后,回家与父母告别时,父母感到很突然,一时转不过弯来。邓汉民耐心做工作,父母通情达理,顾全大局,送儿子到县城参加新兵集结。邓汉民回忆说,第二天新兵启程,由于炎热,父母亲天不亮就挑着他的学习生活用品回老家。走时,父母泪眼涟涟,那依依不舍的情景邓汉民至今历历在目。

邓汉民入伍后被分配到广州军区某野战军三七三团五连当兵。他回忆说,那时没有电话,每个月给家里写封信。父母不识字,就请学校老师代为读信回信。母亲思儿心切,常常以泪洗面。

连队指导员刘宝义是东北人,一位解放战争时期入伍的老军人。连队挑选文书,刘宝义要10名有文化的新战士写《我为什么要当兵》的文章。邓汉民写的那篇文章被指导员相中,因而当了连队的文书兼通信员。之后,邓汉民随部队开赴台山、中山执行生产任务,围海造田。邓汉民回忆说,那时真艰苦啊!整天泡在海水里,感受潮起潮落,风吹雨淋。有时赶上退潮,凌晨两三点就要起来到海滩捞海泥筑堤坝。冬天寒冷,上身穿棉袄,下身穿裤衩,与海浪作斗争。艰苦的环境,繁重的劳动,使学生出身的邓汉民,不仅经受了思想的考验,也经受了意志的磨炼。

部队在执行围海造田任务中,都是住在当地民房。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群众看报纸困难。邓汉民就将每天的报纸糊在老百姓住的墙上,建起了“军民阅报栏”,方便部队官兵和当地群众看报。他为此写了篇《军民阅报处》的文章,被《解放军报》配上插图刊登了。团政治处主任吴勤下连队,发现了小秀才,于是将邓汉民调到政治处干部股,帮助抄写材料兼任报道员。邓汉民连续在《解放军报》和军区《战士报》发表了一些文章。当兵两年后,只有19岁的邓汉民被转为干部。

1965年1月,部队整编,邓汉民所在团队改作地方部队,调到了粤东重镇梅县。梅县是开国元帅叶剑英的家乡,素有“客家之都”的美称。这年10月,梅县军分区成立,邓汉民调军分区工作,从秘书、干事、科长、团政委直到分区政治部主任、政委,一干就是25年,把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梅县山区。当时的梅县后来的梅州市有7个县区、98个乡镇,邓汉民走遍了那里的山山水水。下乡蹲点,检查工作,他和群众一道吃番薯、地瓜叶、苦麦菜,从不搞特殊。邓汉民同梅州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并讲得一口流利的客家话,梅州人民称他是“自家人”,他把梅州当作“第二故乡”。

在梅州军分区工作期间,邓汉民先后进入解放军政治学院和国防大学基本系学习。高等军事院校的深造,丰富了军事、政治理论知识,开阔了视野,为他以后的工作和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任职政委

1989年8月,邓汉民从国防大学毕业后被任命为广东省军区副政委,1990年6月调任海南军区副政委。海南是红色娘子军的故乡,一片孕育红色经典的土地。

按照军区党委的分工,邓汉民分管民兵工作。“富岛强兵”是海南历史上空前的军民合力共建宝岛的创举,承载着光荣与梦想。邓汉民深入全岛19个县市调查研究,按照党委的部署,组织发动民兵充分利用中央给海南的政策,搞好开放和开发。他具体负责组织的“富岛强兵”现场会和总结的经验受到上级的好评。

1993年2月,邓汉民升任湖南省军区政委。在湖南工作期间,邓汉民和他的战友一起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组建了广州军区范围内第一所人武干部学校,为培养人武干部创造条件。湖南江河纵横,每到雨季,洪水泛滥。为了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邓汉民又和他的战友们组建了全国第一支民兵舟桥分队,成为抗洪抢险的应急突击力量。

正当邓汉民在湖南理顺关系,明确目标,决心与战友们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新情况、新经验的时候,1995年初,组织上确定他去第四十二集团军任政委。总政领导和军区领导同邓汉民谈话,要求他3天内报到上任,邓汉民表态说,不辜负组织信任与重任,一定尽心尽力工作。总政领导严肃认真地说:要拼死拼活工作,全心思投入,扭转局面,抓出成效。

第四十二集团军部队地处军事斗争准备和改革开放前沿,驻地周边灯红酒绿的环境给部队带来一些不可忽视的影响,部队思想作风经受着严峻的考验。面对新情况、新问题,邓汉民同班子成员一起,按照军委、总部和广州军区要求,带领部队以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以战斗力为标准,瞄准薄弱环节做工作,紧紧围绕铸牢精神支柱,坚定理想信念,强根本,正风气,狠抓思想政治教育、狠抓作风纪律整顿、狠抓干部队伍管理、狠抓规章制度落实,确保了部队高度稳定,确保官兵经受住改革开放和特区环境的考验,抵制住了灯红酒绿的影响,部队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在集团军工作期间,邓汉民与军党委其他常委一道,每个季度下基层蹲点一个月,跑遍了集团军所有基层连队。司机带着碗筷,他们走到哪个连队就在哪个连队就餐。邓汉民的脚气病经常犯,有次他的脚气犯了,脚趾流血水,不能穿皮鞋,就穿着拖鞋下部队调研。还有一次,他两脚糜烂,为了开好党委全会,一边打吊针,一边改材料,作完报告后又接着打吊针。

1998年夏,长江流域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第四十二集团军奉命赴长江参加抗洪抢险。邓汉民鼓励官兵:“抗洪抢险是一项神圣的任务,党中央、中央军委信任我们,人民期待我们,我们一定要发扬人民军队光荣传统,打好抗洪抢险战役,向祖国汇报,向人民汇报!”在抗洪抢险的45个日日夜夜里,他亲临一线指挥,亲自参与抢险,从石首到武汉,从黄梅到黄州,近700公里的长江沿线都留下了他的身影。紧急关头,邓汉民连续3天3夜没休息,带领部队官兵同洪水进行殊死搏斗,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中央军委领导的接见。

感恩之心

2001年2月,按照军官服役条例有关规定,邓汉民从野战军调入广州军区政治部任副主任。上任伊始,军区首长找邓汉民谈话,说现任政治部主要领导曾当过你的副手,希望你摆正位置,处理好关系。邓汉民心里非常清楚,此时再好的表态也没用,唯有用实际行动体现才是最好的证明。

在军区政治部工作期间,邓汉民负责组织、机关和直属队建设等工作。他尊重政治部主要领导,服从安排,保持本色,像过去抓部队建设那样抓机关直属队建设。邓汉民心里明白,他在现职岗位上工作的时间不太长了,但不管在什么位置,都要尽责、尽力、尽心,以感恩之心开展工作。他到政治部直属单位调查研究,对一些问题比较多的单位亲自抓教育整顿;对不正之风该管的管,该批的批;对违法乱纪的该处理的处理,严肃党纪军纪,不徇私情。事后,有人对邓汉民说:“你来政治部也是过渡,干嘛那么认真?”邓汉民严肃地说:共产党员要以事业为重,哪能睁只眼闭只眼,得过且过?

邓汉民不只一次谈起自己的老伴。他说:“当兵几十年,全靠老伴的全力支持、理解,才使得自己能集中精力抓部队建设。”

邓汉民的老伴名叫周彩云,他俩于1969年2月结婚,相濡以沫几十年。邓汉民告诉笔者,在梅州工作的时候,两人工资不到100元。家有老小,日子艰难,老伴就自己养鸡,自己种菜。为了省钱,他们到百公里外的兴宁煤矿拉煤做煤饼,遇到晚上下雨,还半夜三更把两个不到10岁的儿女叫起来一起搬煤饼。女儿在湖南出生,长到6个月后,老伴才带着来部队见面。儿子在梅县部队医院降临,老伴临产,邓汉民一天也没陪过,直到7天后,老伴抱着孩子回家,才见到儿子的面。周彩云在梅县地方工厂上班,两个孩子上幼儿园上学,她骑着单车,前一个后一个,先送小的上幼儿园,再送大的上学,下班后又一个一个接回来。邓汉民在海南、湖南等地工作,因工作忙,很少回家,教管孩子,操持家务,全靠老伴操劳。

谈起老伴的点点滴滴,邓汉民发自内心地说:“我能从士兵成长为将军,有个好老伴,正像《十五的月亮》所唱的‘军功章有你的一半。”

谈到亲人,邓汉民还深情地感激两个妹妹邓伏秀、邓菊秀。他17岁从军后,直到母亲1983年去世,父亲1993年病故,双亲全靠两个妹妹轮流照顾。特别是母亲病故前一年,瘫痪在床,是两个妹妹代他尽孝,使他能全心全意做部队的工作。因此,邓汉民既对父母深感愧疚,也对两个妹妹心存感激。

回报桑梓

邓汉民退休后,情系家乡,感恩乡亲。他多方奔走,筹集资金和物资为家乡办了许多好事实事。

为了回报家乡,邓汉民先后筹集50多万元资金和物资,帮助华阁镇扩建了敬老院,让孤寡老人安度晚年。他还先后3次筹集资金为华阁镇扩建了广播站铁塔,让全镇4万多群众都能听到广播。经过邓汉民多方努力,南华港接通了自来水管道,使30多户农民不再饮用田沟水。在他的协调下,村里扩建了变电站,解决了群众安全用电问题。村道年久失修,坑坑洼洼,一遇大雨道路泥泞,百姓下地干活,小孩上学行走非常不便,他多方筹资,先后整修了3条水泥村道。华阁镇中心小学是邓汉民的母校,为了改善教师的居住环境,他筹集资金15万元,资助学校建起了教师宿舍楼。邓汉民每次回老家探亲,都要逐一登门看望村里的老人。

这一件件好事实事,凝聚着邓汉民对父老乡亲的爱心。白发苍苍的孔云兰老人逢人便说:“邓汉民比我们的亲人还要亲,每次回家给我们送红包。他为家乡修公路、建水厂、办敬老院,做了许多好事,我们深深地感谢邓汉民!”

一位农家子弟,一名普通士兵,在人民解放军的行列里成长为共和国的将军。邓汉民总结自己从军和为人的感悟:一是诚信做人。做人讲诚信,做事要诚恳,言必行,行必果,不忽悠人。二是扎实做事。把职务当责任,把责任当岗位。封建官吏还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番薯”,何况共产党员!三是遵规守纪。把握好自己的言行举止,不闯红灯,不过底线。对党赤胆忠心,注意自身形象。四是关爱同志。领导干部对下属政治上要关心,生活上要关爱。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处,建立阶级兄弟感情。

这就是邓汉民平淡而平凡的人生经历,演绎着不平淡也不平凡的军旅之歌!

猜你喜欢

部队
欧洲远征军联合部队峰会
俄部队军演
儿在部队又立功
又一支日本细菌部队名单被公布
驻港澳部队例行轮换
推进部队发展型管理的几点认识
望梅止渴
俄罗斯加拿大打造北极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