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鲜活的人物走入课堂

2015-06-18胡沛康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人物教学

{关键词]演近代经济,教学,人物

[中图分类号]G63 眼文献标识码{眼文章编号}0457-6241(2015)11-0015-04

2014年3月,我有幸在烟台一中参加“聚焦课堂——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本人执教的《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获一等奖。根据李惠军老师的建议,在此我将这节课呈现出来,与大家分享交流。

此课属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讲述在西方冲击和民族危亡加深背景下,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裂变与步履维艰。备课中最困扰我的是如何让学生在一系列抽象的经济数据中感知经济结构的变动,折射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曲折与艰难。其次,历史是由人书写的,人物是舞台的主要演员。在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中,人物是时势的亲历、见证者,本身推动着近代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变化。有事有人、有血有肉的教学设计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何将历史人物渗透于教学当中并不与学科的真实性、科学性矛盾?如何在叙述历史人物中围绕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如何在人、事、理的叙说与思考中聚焦一个灵魂——“阵痛中的渐变”?这是我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我记住烟台这座城市还是从初中历史课的《烟台条约》中,然而让我对她产生遐想的是这里弥漫着苹果的甘甜和张裕的醇香。前两天,一位老师送我一张背景为烟台张裕博物馆的明信片。1892年,爱国侨领张弼士投资300万两白银在烟台创办的“张裕酿酒公司”是中国葡萄酒工业化的序幕。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世博会上,张裕的4款产品全部荣获金奖,被誉为“东方波尔多”的烟台至此闻名遐迩。张弼士、烟台、张裕——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历程中的人物、地点、事件,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设计意图:以在烟台创业的实业家和企业为切入口,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引发学生的乡土自豪和认同感,激起探求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兴趣。

1.大碰撞下的结构性颤动

曾几何时,中国是世界文明的执牛耳者,中国是世界的经济中心之一。中国的古代经济从类型上看,属于农耕社会;从属性上看,属于自然经济;从形态上看,属于小农经济。有道是“一家一户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明清时期,中国所创造的GDP相当于全世界的1/4,比今天美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高得多。英国人安格斯·麦迪森在他的《世界经济千年史》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1820年,中国3.8亿人口,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一;1820年,当时西方最发达的英国位居世界经济总量的第四。

可悲的是,仅仅20年后,文明古国和被称为蛮夷的英国发生了一场异质文明之间的碰撞。坚船利炮将我们的文明轰裂了。落后就要挨打吗?我们并不落后,但还是失败了。什么原因导致了千年帝国惨败于英国?

设计意图:精炼概括古代中国的经济特征;借安格斯·麦迪森的材料提炼战前中西的经济地位。通过设问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从经济结构角度探讨这一结果的成因。顺势引出大碰撞下的结构性颤动。

鸦片战争不仅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而且使得中国近代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外资企业雇佣华人做工,产生了中国第一批产业工人。通商口岸还出现了第一批受雇于外商并协助其贸易活动的买办阶层。这些新阶层的出现构成了近代中国社会嬗变的一部分。也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悟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是工业化浪潮冲击的结果。提醒学生注意在这种经济结构颤动的背后酝酿了新的历史人群,影响推动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裂变。

2.大变局下的练兵制器

相传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湖北巡抚胡林翼在长江边上忽然看见两艘洋船疾驰而来,震惊下勒马回营,竟中途吐血,几从马上跌下。同学们想想,一个清朝大员居然被两艘军舰吓得魂飞魄散,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一则故事感受其传递的历史信息,理解在大变局下清政府必须有所行动以改变传统的经济结构。

正是在千年未有之变局,未有之强敌下,以练兵制器为核心的洋务运动悄然兴起。提起洋务我们不能忘记曾国藩、李鸿章、盛宣怀等时代巨擘。这里我们将从李鸿章30年洋务人生透析出的命运与国运,探讨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在今天上海江南造船博物馆里,静静躺着一份149年前李鸿章上书慈禧太后和同治帝的奏折。在这个博物馆里最古老的文物上至今仍清晰可见“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的字样。正是在这样的宗旨下,1865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诞生了。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一家官办军用企业,也是全东亚最大的兵工厂,创造出许多“中国第一”:中国第一艘新式轮船、第一架钢制火炮、第一炉钢水、第一磅无烟火药。它对于清朝的军事力量以及重工业生产都有提升作用。然而不久,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也面临着一系列困难,例如产品性能不佳,据说连淮军都拒绝使用;再如生产成本高于直接购买,每支步枪成本高达17.4两,而外国产品成本仅为10两左右,这就导致当时出现“造枪不如买枪”,“造船不如买船”的奇怪局面。更严峻的是,军用企业的巨额开支以及原材料、能源和运输补给渐渐力不能支。

于是,李鸿章又提出“寓强于富”,1873年李鸿章创办了轮船招商局,成为当时中国第一家民用企业。这一创举也为中国的近代航运事业开了先河。轮船招商局建立伊始,美国旗昌公司联合其他外国船运公司将运价压低一半,力图击垮新组建的轮船招商局。招商局通过吸纳商股、延揽漕运等方式渡过了难关。旗昌在竞争中失败并濒临破产。后来招商局决定并购旗昌轮船公司。旗昌没料到收购者竟是轮船招商局,恼羞成怒,将拍卖价格翻倍。督办盛宣怀依然收购了旗昌。一时,轮船招商局并购旗昌成为当时的重磅新闻。

李鸿章三十年的洋务人生,还创办过金陵制造局、天津电报总局、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军用民用企业,并且支持兴办中国第一条经政府批准兴建使用的铁路——唐胥铁路。他的这些努力,推动了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同学们想想,在洋务运动下,中国的经济结构出现了哪些新的要素?(在讨论之后,我呈现了上面的课件,以彰显“变化)

设计意图:透过李鸿章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轮船招商局,分析洋务企业的特点,比较洋务军用和民用企业的区别,概括经济结构变化。

但是,我们不禁要问: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所做的努力真的使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变吗?

设计意图:在师生达成共识后抛出一个看似前后矛盾的新问题,引导学生从更多维度思索经济结构发生变动背后复杂的因素。

1895年,洋务运动随着甲午惨败宣告破产。时间延续到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这位大清重臣也带着生前无数骂名离开了气数已尽的清朝。此时,连他的政敌梁启超也说:“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

设计意图:通过展现客观的历史结局和史学家的视角,使学生体会李鸿章30年的洋务人生承载着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

3.大危亡下的实业救国

如果说,坚船利炮让自然经济不断瓦解;大变局下洋务企业让中国经济结构出现一缕晨光的话,那么在欧风美雨刺激下和洋务运动诱导下催生的近代民族工业,则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新亮点。

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是沿海地区的一些商人、买办、地主和官僚进行投资,采用机器进行生产。甲午战争后,在民族大危亡的背景下,清政府放宽了民间办厂限制,并于1903年设立商部,奖励工商。在“实业救国”思潮影响下,一批实业家纷纷投资设厂,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甲午一役,中国惨败于日本,让状元实业家张謇看到“政府不足侍”,毅然提出“实业救国”!他大声疾呼:“国非富不强,富非实业不张!”“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并毅然走上了创办实业的道路。1895年,张謇联合数位商董开始招股创办大生纱厂,成为中国千年科举史上勇开风气之先第一人。可贵的是,在发展实业取得成效后,他深知“求国之强,当先教育”。1903年,张謇在家乡南通创办了师范学校,接着又兴办了南通女子师范学校,这在当时可谓开风气之先。

而我们烟台的张弼士,在他漂洋过海成为侨商首富后,毅然决定来烟台创业。1892年,他获得李鸿章和盛宣怀的关照和支持——张裕公司享有免税3年、专利15年的特殊待遇。据史料验证,张弼士还是中国第一辆拖拉机的制造者,第一批工业化国产机器制砖厂、玻璃制造厂、机器织布厂的创始人。作为实业兴邦的提倡者和践行者,据说他的财产比清政府国库都多。在那个时代,世人皆知南有胡雪岩,北有张弼士。他做客白宫,受到美国总统威尔逊接见,被《纽约时报》称为“中国的洛克菲勒”,张裕酿酒公司也辉煌至今。

设计意图:以“在欧风美雨刺激下和洋务企业诱导下所催生的近代民族工业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经济结构的新亮点”直接过渡切入,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历程;感受民族实业家“实业救国”勇于担当的精神。

问题:虽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但是数量增长的背后还隐藏着怎样的特点?

材料1:(黄佐卿)首建丝厂于沪上北苏州路沿岸……定名称曰公和永……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开工后)斯时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乃延(请)意人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厂务。……且所有出品须运往外国市场,向绸商兜售,输运需时,周转为难。

材料2:洋商见我工商竟用新法,深中其忌,百技阻抑,勒价停市。上年(1866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织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与洋商者。

(19世纪)90年代,天津武举李富明在北京开办一家机器面粉厂,使用外国进口蒸汽机磨,每天能磨面粉200石。京城官府见机器面粉厂生意兴隆,就存心勒索。李富明不甘心受压迫,到官府去讲理。结果,官府给他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革去他的武举功名,“交刑部照例治罪”。李富明的机器面粉厂被迫关闭。

材料3:当时很多人反对机器生产,其理由是:①汽笛声太吵闹;②机器响声太大;③高烟囱有伤风水;④男女同一工厂有伤风化;⑤工匠操纵机器技艺不纯熟容易伤人。

——《中国近代现代史资料选编》

设计意图:感受史料折射的信息。归纳民族工业“步履艰辛、发展缓慢”的无奈现状。

数据的诉说:

1913年中国近代产业资本总额1472百万元,其中外国在华资本却占83%;(祝慈寿:《中国近代工业史》,重庆出版社版,第414页。)同年以前,中国工厂总数698家,产业工人270717人,仅占4亿总人口的0·1%。

——孙健:《中国经济史——近代部分》

纵观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动,何等缓慢,何等曲折,何等艰难。纵横万里之疆域,绵延千年的历史,造成了沉重的历史包袱。加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畸形过渡社会形态下,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虽平地起惊雷,却总被雨打风吹,蹒跚前行。然而,历史不会到此止步。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也毕竟是中国近代转型的一部分。近代中国曾经的暗淡天空终将因有更多如曾国藩、李鸿章、张謇和张弼士等后继者齐聚而逐渐照亮。那么,围绕近代经济结构变动、调整的背后还需要怎样的文化、政治调整和机制跟进呢?

设计意图:言简意赅概括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感悟经济结构的每一次变动,折射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曲折与艰难。同时通过总结给学生以正面的引导,树立为民族振兴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使学生将思考带到课后。

用历史人物渗透教学是历史课堂的一种教学策略,也是彰显历史课灵魂的一种教学途径。笔者认为在运用这一教学策略中要关注三个问题:

第一,历史人物渗透教学要关注所选人物对象的精当和真实。以本课为例,要选择在时间跨度和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密切相关的人物。切忌为了在教学中渗透历史人物而不加辨析。

第二,历史人物渗透教学要紧密配合课文的内容主旨。本课的主旨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民族危亡不断加深有密切联系;经济结构每一次变动,折射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曲折与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用历史人物的作用辅助理解主旨并体悟灵魂。通过历史人物的登场、作为、成就与心酸无奈感知经济结构变动的艰辛历程。

第三,历史人物渗透教学要尽可能减少教师本人的主观倾向来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要做到这点难度较大。因为在教师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所选择的历史人物和组织的相关材料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主观因素。因此,在推导结论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思考,给予学生质疑的权利。

(在这节课的备课和上课环节中,得到了李惠军和孔繁刚两位特级老师的“真传”和“点播”,在此表示由衷感谢。)

【作者简介】胡沛康,男,1984年生,中学一级教师,上海市宜川中学教师,李惠军历史工作室成员,主要从事历史教学与研究。

【责任编辑:吴丹】

猜你喜欢

人物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如何让高中生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初中50米迎面接力跑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