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体育旅游产业布局的战略选择

2015-06-15张宇飞王舒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产业布局体育旅游核心

张宇飞 王舒

〔摘要〕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大背景下,体育旅游作为新兴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但也普遍存在空间布局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亟待优化整合。本文基于产业区位理论和空间结构理论中的核心—边缘理论和点轴理论,结合辽宁现有的体育旅游资源分布现状,提出后全运时期辽宁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布局模式,即“一带、双核、四区”模式,并提出构建辽宁体育旅游产业经济圈,为辽宁体育产业发展的前期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体育旅游; 产业布局;核心—边缘理论;点轴理论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96(2015)03-0032-07

一、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深化与发展,由体育与旅游相互交融而形成的新兴、综合产业——体育旅游已成为当前理论界和实业界探讨的一个热点领域。当前,多数学者将体育旅游定义为:出于商业、非商业目的离开居住地和工作地,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随意或有组织的体育活动中的所有形式[1]。越来越多的旅游目的地将体育节事与体育活动作为扩充旅游产品体系的手段。我国对体育旅游的研究相对起步较晚,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对体育旅游的研究才走上快车道,我国开展体育旅游的必要性不仅仅在于它对经济的重要贡献,同时也是适应体育与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发展体育旅游已成为当前我国区域旅游规划和体育产业的战略重点[2]。

国外学者在研究体育旅游方面侧重理论对规划实践的指导作用,提出了著名的体育旅游动态模型[3]。国内学者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体育旅游的资源开发[4]、营销模式[5]和产业现状[6]等方面。而对于推动和解决体育旅游的关键问题——产业规划和空间布局等深层内容的理论探讨较少,亟待完善与补充,因此,对体育旅游产业布局的战略研究势在必行。

辽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体育资源 ,具有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先天优势。2013年全运会的成功举行以及近年来人们对休闲健身娱乐的渴求越发增强,为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契机和群众基础,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理应成为理论与实践探索的新视点。然而,从目前收集的文献资料以及对相关专家的访谈记录看,对辽宁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律、相关特征和产业布局规划尚缺乏深入系统研究。本文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在总结分析辽宁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依据核心—边缘理论和点轴理论,研究辽宁体育旅游产业布局的战略选择及实现路径。

二、辽宁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优势与困境

(一) 辽宁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优势

1.辽宁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区位优势

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来支撑,由于地区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按照区位经济学理论,体育旅游产业从经济水平较发达、区位优势明显的核心区域开始发展,然后向边缘地带进行扩散。据辽宁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相关调查报告统计显示,辽宁无论是体育产业还是旅游产业的主要集中区域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省会城市沈阳和港口城市大连。从产业布局的主要格局看,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规模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一方面,证明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总体经济的发展,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大中城市依托其经济基础起到引领带动作用,说明发展体育旅游产业应在立足核心区域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向周边扩散。

从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规模与发展速度看,目前辽宁已初步形成“两个核心”与“十字状”格局,即以沈阳和大连地域为核心的南北纵轴以及以锦州、盘锦和鞍山三城市为主的东西横轴的产业格局。通过沈阳和大连等中心城市集团的多次覆盖与扩散,有力地推动辽宁体育旅游产业的整体快速、非均衡协调发展[7]。

辽宁不仅拥有沈阳和大连两个发展势头强劲的体育旅游产业增长极,其他地域也依据当地的特色资源,例如,丰富的山体资源、海上旅游资源和特色民族体育资源等,形成了新的区域性体育旅游产业中心和发展节点。这些中心和节点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具备一定的规模,能够产生较强的产业集聚效应,使得不同区域各具特色的体育旅游资源沿着“梯度差”和“压力差”向周围相关地带扩散,最终可能形成全省体育旅游产业的规模效应[8]。

2.辽宁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撑条件

从区域经济理论角度看,所谓支撑条件即在特定区域内发展某些特定产业而具有的基础性支持条件,具有天然性和独特性等特点。辽宁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撑条件主要包括资源独特、交通便利、体育品牌和体育人口基础、文化底蕴和民族传统体育以及全运遗产和体育场馆设施资源。

(1)独特的体育旅游自然资源

首先,辽中和辽南地区山林资源丰富,丘陵分布广泛。从北向南分布着沈阳棋盘山、本溪关门山和“辽东第一山”的鞍山千山等。上述山林资源是发展徒步、登山和森林探险等户外旅游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其次,除山林资源外,因临近黄海和渤海,辽宁还具有丰富的水体资源,沿海旅游城市主要包括大连、营口和葫芦岛等,广袤的海域为发展沙滩排球、游泳和帆船等水上体育项目提供了优势的资源支撑。最后,冬季的辽宁气温在-5℃—-22℃,良好的气候条件使辽宁各地滑雪场遍布,是滑雪爱好者的理想去处,辽宁可借此开发冬季体育旅游产业[9]。

(2)良好的地理位置与便利的交通设施

良好的地理位置与便利健全的交通设施是辽宁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另一重要优势。辽宁地处东北亚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带。在国际区位上,与日韩隔海相望。在国内区位上,东、西、北三面与吉林、河北和内蒙古接壤。良好的区位优势使辽宁不仅拥有丰富的海岸线资源,还使其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为了充分发挥交通优势,近年来辽宁开始大力建设基础交通设施,建立立体、便捷的交通网络,打造辽宁沿海交通网,尤其是哈大高铁的全线贯通,使人们出行更加方便、快捷和安全。此外,辽宁还加大机场和港口建设力度,开通多条国内外航线,省内的五个港口与世界一百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这都为开发辽宁体育旅游产业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3)体育品牌和体育人口基础

辽宁拥有较好体育口碑和体育品牌,在中国体育界素有“无辽不成军”的说法。前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也曾为辽宁体育题词“金牌工厂,冠军摇篮”,可以说,体育已经成为辽宁的一张名片,借此机会,可以充分发挥体育品牌效应和明星效应,用品牌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去宣传辽宁体育旅游,为辽宁体育旅游发展打造品牌效应;全民体育是竞技体育的基石,与突出的竞技体育成绩相比,辽宁城镇居民的体育素养和体育健身热情也是相当高的,体育旅游的参与意识及消费能力与日俱增。因此,良好的体育品牌和体育人口基础为发展辽宁体育旅游产业的品牌建设和市场开发提供了重要保障。

(4)文化底蕴和民族传统体育

辽宁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区,汇集众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目前,省内共聚集44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 65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6%。与民族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的是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体育活动。据调查,辽宁共有 110 种民族体育项目,仅就满族而言,其具有传统色彩的民族体育项目已多达44 种。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让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既能给人带来观赏魅力又能给人带来参与乐趣,这也成为辽宁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一道靓丽风景。

(5)全运遗产和体育场馆设施资源

2013年全运会在辽宁成功举行,通过全运会,辽宁也收获了一份丰厚的全运遗产,包括省内比赛城市的基础设施、比赛场馆、交通和绿化等方面得到了切实改善,整体提升了辽宁城乡建设的现代化水平,辽宁体育事业也得到了跨越式发展。从硬件设施建设方面看,截至全运会结束,辽宁初步建设了大中型全民健身中心73个,小型全民健身中心983个,乡镇健身工程843个,健身路径8 414个,农民健身工程9 764个,体育公园130个,健身广场1 392个,户外营地48个,社区运动场4 820个,健身步道480条等;从文化意识角度方面看,辽宁提出了“一市一品”理念,要求每个城市有自己的体育品牌。此后,大连足球、丹东毽球和阜新篮球等体育品牌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现阶段,鞍山、抚顺乒乓球项目和锦州羽毛球项目发展势头迅猛。此外,沈阳和鞍山常年举办中超联赛和CBA 联赛,为两市的体育赛事旅游创造条件。

3.辽宁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条件

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已经深度融入国家战略体系,成为推动我国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调整优化国民经济结构、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区域协调发展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指出,要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其中包括体育旅游。2009年颁布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强优势旅游资源的开发,积极发展特色旅游项目,打造旅游精品项目,推进旅游一体化发展。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和朝阳产业培育扶持,促进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实现体育产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鼓励地方根据当地自然和人文资源发展特色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旅游。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综上所述,辽宁的区位优势、良好的交通条件和得天独厚的资源为发展体育旅游提供了充分条件,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又为体育旅游发展带来时代契机,丰厚的全运遗产和体育文化也为辽宁体育旅游发展提供了文化软实力。

(二)辽宁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困境

1.区域发展不均衡造成产业布局不合理,缺乏科学、统一的产业发展规划

由于辽宁各个城市间的体育资源、旅游资源、经济发展程度和交通设施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辽宁各区域间、城市间的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呈现非均衡发展态势。统计数据显示:沈阳和大连在省内体育旅游产业占比较高,全省近半数的体育资源和旅游资源集中在这两座城市,据此判断,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程度和总体规模效应主要集中于经济相对发达的沈阳和大连两个城市,而铁岭、朝阳和阜新等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低的城市,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发展步伐缓慢[10]。其他城市处于上述两者的中间状态,有资源有产品,具备发展节点的潜质,但未形成规模效应。由于缺乏统一的产业规划,核心城市尚未发挥出增长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在核心区域和各节点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关联和互动[11]。

2.区域、城市间的合作机制尚未形成,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任何一种新型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地方政府的鼓励及相关政策的扶持。体育旅游产业并非独立经济项目,除体育与旅游两大产业外,它高度融合了国土、工商、环保、安保、保险、金融、财政、航空、海事、森林和水利等相关领域,其发展亟需政府协调管理机制的扶持。当前,由于辽宁体育旅游产业的协调管理机制尚不完善,有利于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法令颁布较少,各相关部门未能形成有效沟通渠道,水上运动、冰雪运动和山地户外运动的开发企业在与政府部门沟通过程中面临多头管理、程序复杂和收费重叠等问题。协调管理机制不健全造成部门职能尚未得到充分整合,资源优势难以得到有效利用,极大地阻碍了体育旅游产业前进步伐,也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企业开发体育旅游产业的积极性。因此,为促进辽宁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强化政策扶植力度和健全协调管理机制势在必行。

3.市场竞争激烈,产业开发意识有待增强

体育旅游产业竞争集中体现在同类产品竞争和不同类别产品竞争两个方面。一是同类产品间的竞争。目前,东三省范围内,黑龙江和吉林冰雪旅游产业起步较早,发展相对成熟,给辽宁同类产品开发推广形成巨大竞争压力。除此之外,北京和上海等一线城市体育旅游基础设施健全,市民参与意识前卫,且城市知名度高,人口客流量大,势必与辽宁体育旅游产业展开游客资源等方面的较量。二是对于不同类别产品,体育旅游产业角逐同样激烈。客观上看,辽宁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受到起步晚、知名度低、受众范围小和尚未建立品牌效应等限制,与其他发展较为成熟的旅游产品相较量,其市场推广受到极大限制。例如,名胜游览和休闲旅游等旅游产业产品开发基本完成,产品内涵相对丰富,使得体育旅游产业产品概念推广受到极大阻碍。此外,开发商因经验和理念等原因造成的开发意识薄弱和营销手段单一等问题,同样使辽宁体育旅游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受限。因此,发展辽宁体育旅游产业除建立科学、统一的产业规划和布局模式,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健全协调管理机制外,还应扩充体育旅游产品结构,激发开发商营销推广动力与意识,提升辽宁特色体育旅游品牌价值,从而实现辽宁体育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和市场占有率的提高。

三、辽宁体育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的基本模式

(一)核心—边缘布局模式

核心—边缘理论是一种关于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和扩散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是由核心区和边缘区两部分组成。核心区是指一定区域内具有较高相互作用潜力的少量革新中心,通常由一个城市或城市集群及其周围地区所组成,其工业发达、技术先进、人口和资本集中,经济增长速度快。边缘区是指这一区域内与核心区相连接的外围部分。后来学者把其引入旅游领域,对区域旅游合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在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中应用较广[12]。

核心区是社会地域组织的一个次系统,能产生和吸引大量的革新。边缘区是另一个次系统,与核心区相互依存,其发展方向主要取决于核心区。核心区和边缘区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空间系统发展的动力是核心区产生大量革新,革新由核心向外扩散,影响边缘区的经济活动。连续不断的革新通过成功的结构转换作用于整个空间系统,促进区域的发展。汪宇明[13]认为核心—边缘理论为区域旅游规划提供了建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系统的认知模型,运用这种空间结构模型在旅游资源的区域整合方面可以取得理想的实践成果。张河清和成红波[14]对核心—边缘理论在南岳恒山区域旅游产品开发中的运用进行实证研究,认为区域旅游业的发展都是先从条件优越的核心区开始的,然后逐渐向条件较差的边缘区扩散。辽宁具备两个核心城市——沈阳和大连,可形成双核互动,各自形成区域内的核心增长极,从而带动周边区域共同发展。

图1核心——边缘布局模式

(二)点轴布局模式

点轴理论是由中心地理论、空间集聚理论和增长极理论等演化而来,由我国地理学家陆大道最先提出,他认为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本质上是点—轴渐进式扩散。如图2所示,由(a)各个点的均匀分布状态,形成(b)点线分布,然后到(c)形成轴线的分布状态,进而扩散成(d)的网状分布状态。

实践中,几乎所有的产业,尤其是工业、交通运输业、第三产业和城镇等都是产生和集聚于点上,并由线状基础设施铁路、航道、公路、管道、能源和水源以及邮电通信等联系在一起。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扩散和影响在各个方向上强度并不均等,其中沿着主要线状基础设施(主轴)方向的辐射强度最大,从而引起或加强在该方向上较大规模的集聚。旅游业作为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产业,也基本遵循区域发展的点—轴渐进扩散规律,国内一些学者运用点轴理论进行旅游产业布局,例如,石培基和李国柱[15]根据点轴理论的基本原理,结合西北地区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景区地域组合条件和旅游开发的空间布局现状,认为西北地区旅游业要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构建分布有序的旅游点—轴开发模式。汪德根等[16]也基于点轴理论分析了点—轴—面相结合的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马勇等[17]在此基础上提出随着点轴空间结构的不断演化,旅游产业网将是一个更高级的形态。

图2点轴布局模式

辽宁各地区体育旅游产业存在显著的区域空间差异,区域发展不均衡,适宜采取核心—边缘和点轴理论优化布局模式,依托沈阳和大连等城市的优先发展,使其成为体育旅游产业的增长极,并带动周边区域体育旅游产业的兴起与发展,构造体育旅游产业带,进而带动区域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

四、辽宁体育旅游产业布局的战略选择——“一带、双核、四区”

空间战略布局应该秉承“资源互补、均衡发展”的理念,将城市圈的各城市有机融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彼此没有联系的单体来进行规划。在体育旅游产业一体化的规划建设中,要结合产业分布理论,从各城市的区位优势资源出发,合理规划,科学布局。本文根据产业布局的点轴理论,结合辽宁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和特征,提出了辽宁体育旅游产业的布局雏形。“一带、双核、四区”十字状的产业布局模式。“一带”指辽宁沿海经济带;“双核”指沈阳和大连这两座辽宁最发达的城市,通过这两个城市的辐射力、吸引力和影响力,使之成为全区旅游开发的龙头,辐射并带动全区旅游开发建设;“四区”包括辽西休闲体育旅游产业区、辽中辽东健身体育旅游产业区、滨海体育旅游产业区和沈大体育赛事旅游产业区。“一带、双核、四区”模式的主要目标是利用“双核”的辐射作用带动“四区”的联动,逐步形成点—轴—网有机结合,多层次、网络型协调发展的行业布局。

(一)“一带”——辽宁沿海经济带

体育旅游产业属于第三产业,也是一项朝阳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离不开相应的政策支持和经济带动。只有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才能从根本上增加对体育旅游产业的需求,进而推动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更能形成一种示范效应,带动其他地区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纵观辽宁的发展状况,目前,以大连为中心的辽宁沿海经济带是区域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首选之地。辽宁沿海经济带是指以大连为中心的辽南沿海经济区,该区域由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和葫芦岛6个沿海市及其所辖的21个市区和12个沿海县市组成,其地域范围大体为鸭绿江入海口。

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经济水平为支撑,该区域是辽宁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工业基础比较雄厚,以石化工业和运输装备为主体。由于临海的区域优势,该区域外向型经济比较发达,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未来的发展中,该区域的发展方向是以建设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为契机,发挥大连、丹东和营口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大力发展信息、国际金融、商贸、物流、会展和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利用临港优势,全面实施承接战略,发展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业务。利用区域农业资源,发展创汇农业,建设辽宁和东北最大的农产品出口与深加工基地。因此,辽宁沿海经济带将成为辽宁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区域。强劲的经济增长必然能够有效带动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

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该规划认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地处环渤海地区重要位置和东北亚经济圈的关键地带。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政府鼓励辽宁沿海经济带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行产业结构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发展服务业,并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同时,在未来发展规划中,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以及增强区域支撑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将成为发展的主题。而体育旅游产业符合未来发展的需求,因而会得到政策鼓励和支持。

(二)“双核”——沈阳和大连两个核心增长极

“双核”模式是一种比较高效的区域空间结构形态,由某一区域内的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及其连线所组成。这一理论提供了一种区域旅游发展空间结构及旅游城市间相互作用机理的解释模型。以沈阳和大连为中心的体育旅游产业布局在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典型的“双核”发展模式,“双核”模式的发展容易通过轴线向周围快速扩散,从而推动体育旅游产业在全省的发展。

沈阳和大连符合增长极的相关条件。增长极是指能促进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和生长点,其中包括制度创新点、对外开放度和消费热点等。作为辽宁省会的沈阳是集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位一体的区域中心城市,不仅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内涵,也拥有发达的现代工业体系和快速发展的服务业部门,不断吸引东北地区的优秀人才和资源向沈阳集中。大连是位于辽东半岛南端的著名港口城市,也是我国的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在近年的发展中,大连行使着东北地区门户港口城市的功能,并逐渐成为东北亚的重要港口,成为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明星。沈阳和大连两地的经济总量占全省一半以上,全省有一半左右的人口集中在这两个地区[18]。

发达的交通条件有利于体育旅游产业的推广和扩散。沈阳和大连相互关联、协调发展,构成了辽宁经济发展的两个心脏。这两个心脏与省内其他城市之间有着便利的交通系统。在沈阳和大连之间有沈大高速和哈大高铁,这两条交通线路贯穿两地,京沈高速也将辽西地区与辽中地区有效沟通。同时,辽宁沿海高速也将大连与沿海地区(包括辽东在内)的其他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便利的交通网形成的轴线不仅有利于各地游客向沈阳和大连这两个增长极集中,更有利于体育旅游产业沿着交通轴线向周围地区扩散,进而带动全省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例如,闻名全国的钢都鞍山、煤炭石化之城抚顺、煤铁之城本溪、化纤之城辽阳和煤粮之城铁岭均分布在沈阳附近一百公里的半径范围之内,并与沈阳有着便利的交通联系,因而这些地区自然形成了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经济圈、旅游区域和城市群落。处于增长极地位的沈阳对这些城市具有较强的吸纳力和辐射力。大连也是如此,其增长极的作用不断向北部延伸,对大石桥和营口等地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因此,在辽宁体育旅游产业的布局中,将沈阳和大连作为两个增长极,依靠便利的交通条件向周围地区辐射能够有效促进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四区”——辽西休闲体育旅游产业区、辽中辽东健身体育旅游产业区、滨海体育旅游产业区和沈大体育赛事旅游产业区

在“一带”和“双核”的基础上,为了促进体育旅游产业全面、均衡发展,本文又提出了“四区”模式。“四区”模式是一种全面、互补、均衡和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四区”模式不仅能够使辽宁体育旅游产业均衡发展,更能利用不同区域内的特色和功能,形成一体化的、具有综合竞争力的产业集聚。目前,辽宁体育旅游产业已形成不同区位、不同功能和不同特色产业集群。根据地理、文化和经济发展状况,辽宁体育旅游整体上可以划分为:依托当地丰富的山水资源形成的辽西休闲体育旅游产业区、利用当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构成的辽中辽东健身体育旅游产业区、开发沿海水体资源构建的滨海体育旅游产业区和拥有强大经济实力和体育场馆的沈大体育赛事旅游产业区四大区域[7]。

这四大区域在功能上具有互补作用。爬山和踏青使游客领略辽宁大好风光,极具民族风情的特色体育传统活动让游客感受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时尚、刺激的海上风光和海上体育活动更是让人感受时代的发展和生活的丰富,充满激情的大型体育赛事,让游客沉浸在欢呼雀跃之中。山水体育旅游、民族特色体育旅游、海上体育旅游和大型赛事体育旅游属于体育旅游产业的不同产品。这四种产品都是根据各地区特殊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开发而来,并且各具特色,能够给游客与众不同的体验,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四大区域间交通便利,游客往来方便,实现体育旅游产品真正的互补。在这一结构中,要使这四个区域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互补,形成一体化、具有整体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布局,需要将这四个区域有效连接起来。点轴理论为“四区”模式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撑。即通过主要交通线路将四个区域有效连接起来,为旅游产业创造良好的交通条件,便于游客和资源有效流通。辽北、辽中和辽南之间有沈大高速和哈大高铁贯穿,辽西和辽中地区也由京沈高速有效沟通,便利的海上交通更是将辽宁沿海地区联系起来,促进整个地区的交流。在便利的交通轴线连接下,各地区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将更加紧密,形成辽宁体育旅游产业网。

图3辽宁省体育旅游产业“一带、双核、四区”布局图

五、辽宁体育旅游产业“一带、双核、四区”模式的实现路径

辽宁体育旅游产业“一带”、“双核”和“四区”并不相互冲突,而是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布局模式。在辽宁体育旅游产业布局中,应该全面推进,共同发展。因此,未来辽宁体育旅游产业布局模式应遵循以下三点:一是以沈阳和大连这“两极”为核心,向两极的边缘地带扩散。二是以“四区”为主导,带动全省体育旅游产业的互补、协调发展。三是以辽宁沿海经济带为支撑,大力推动沿海经济带的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对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支撑作用。

全面推动“一带、双核、四区”布局模式是点轴理论中关于“点”的布局。各点之间还需“轴”来连接,以使各“点”的布局模式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轴线没能有效沟通各点,那么各点将是孤立的,难以形成协同发展并享受协同过程中的互补效应和规模效应,体育旅游产业的布局也将失败。因大力进行轴线建设将成为体育旅游产业布局成功的关键。

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方面,开发格局已初现:旅游资源和旅游线路开发以沿北黄海旅游带和辽东湾旅游带为主轴,形成“斜 N”发展格局。北黄海旅游带景点和配套设施日臻完善,已成为众多旅游产品中一条较为成熟和极具吸引力的旅游线路。因此,体育旅游产业在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布局基本可以实现。在“双核”建设方面,由于沈阳和大连本身就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便利的交通,因而“双核”布局也易于实现。在“四区”建设中,目前,辽西休闲体育旅游产业区和滨海体育旅游产业区已依托沿海经济带快速发展起来;全运会后沈大体育赛事旅游产业区建设基本完成,进入成熟发展期;而辽中辽东健身体育旅游产业区处于零星开发之中,发展较为缓慢。因此,未来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加大其投资力度,带动其迅速发展。

有学者指出,旅游开发依赖于旅游资源的集聚而不是分散,依赖于区域功能的组合而不是隔离,依赖于环境的多种功能而不是单一功能。因此,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成功取决于多目标集群中设施的功能组合,关注体育旅游的综合本质至关重要。应把地域接近的体育旅游资源与全运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富有特色的体育旅游圈或体育旅游带,延伸体育旅游的产业链,培育体育旅游产业集群。目前,辽宁体育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的规划模式已经形成,进行辽宁旅游体育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可以借助全运东风精心打造辽宁体育旅游经济圈,以双核心城市沈阳和大连作为中心点向外辐射,把地理上靠近的鞍山、锦州、本溪和营口等城市纳入圈层内,以全运体育资源(包括软件和硬件)为核心吸引物,从圈层内的生态自然、经济发展、文化底蕴、交通通讯和区位条件出发,整合各种资源,开展以强身健体、康复保健和娱乐身心等为目的的体育活动或与体育有关的活动。以上体育旅游产业经济圈一旦形成,人们不仅可以到沈阳和大连等城市参观全运场馆和观看体育赛事,又可以到营口和大连等海边城市体验海洋体育,还可以到鞍山和本溪体验冰雪体育。这些多种多样的体育资源和旅游产品集中布局、相互补充,可以创造出极大的市场吸引力和规模效益,形成体育旅游品牌。由于品牌效应,就会吸引更多的体育旅游企业和相关企业聚集,产业链横向、纵向延伸,外部经济效应进一步增强,体育旅游圈的竞争优势得以凸显。

目前,辽宁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产业结构不均衡和产业布局不合理严重制约着辽宁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因此,在未来的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中,政府应从转方式调结构的大局出发,以 “一带、双核、四区” 模式合理布局辽宁体育旅游产业,建立特色鲜明、产业集聚、品牌突出、链条延伸和拉动明显的体育旅游产业体系,推动产业优化升级。重点建立一批带动力强的重大体育旅游项目,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体育旅游产业集群,结合目前辽宁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实际,依托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势,合理布局新的体育旅游产业模式,制定扶持政策,积极培育和发展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打造一批科技含量高的体育旅游名牌产品,最终形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的辽宁体育旅游产业圈。

参考文献:

[1]Ritchie, B. W.,Adair,D. Sport Tourism:Interrelationships, Impacts and Issues[M].UK:Cromwell Press, 2004.253.

[2]傅文伟.旅游资源评估与开发[M]. 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213.

[3]Hudson,S.Sports and Adventure Tourism[M].New York:Haworth Hospitality Press,2004.

[4]周立华.体育旅游资源“多类多元”开发模式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0): 1325-1327.

[5]陈永飞.体育旅游资源及其开发:营销视角下的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2007,(1):126-130.

[6]杨强.中国体育旅游研究20年:述评与展望[J]. 中国体育科技,2011,(5):90-100.

[7]石云龙. 辽宁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伞”状模型构建与社会人文发展支撑体系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3):59-62.

[8]丛湖平,郑芳,童莹娟,等.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研究[J].体育科学,2013,(9):3-13.

[9]王巍.辽宁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与潜优势分析[J].旅游纵览,2014, (1):82.

[10]鲁小波,郭迪. 辽宁滨海旅游竞争力不均衡问题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3,(8): 24-26.

[11]吕佳妮,吕中凡. 辽宁体育产业发展现状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11): 117-119.

[12]潘立新,吴必虎,晋秀龙.基于“核心—边缘”视角的区域旅游合作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4,(3) : 178-185.

[13]汪宇明. 核心—边缘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运用[J].经济地理,2002,(3) : 372-375.

[14]张河清,成红波. “核心—边缘”理论在南岳衡山区域旅游产品开发中的运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3) : 68-71.

[15]石培基,李国柱. 点—轴系统理论在我国西北地区旅游开发中的运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5) : 91-95.

[16]汪德根,陆林,陈田,等.基于点—轴理论的旅游地系统空间结构演变研究——以呼伦贝尔—阿尔山旅游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5,(6) : 904-909.

[17]马勇,李玺,李娟文.旅游规划与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34-236.

[18]尹贻梅.沈阳—大连区域旅游“双核”结构模式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3) : 82-85.

(责任编辑:孙艳)

猜你喜欢

产业布局体育旅游核心
元宇宙价值链与产业政策研究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我国风电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
我国都市工业园的家具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西安市体育旅游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关于江西省高铁经济发展的思考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