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棉纺:2015继续艰辛

2015-06-15牛方

中国纺织 2015年5期
关键词:棉农棉花新疆

牛方

近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2015年度的棉花政策,主要有三点信息:第一,2015年中国棉花继续实行直补;第二,地点继续在新疆试点,内地没有提及;第三,直补的目标价格水平为19100元/吨。

2015棉花直补政策的继续是棉花价格市场化道路的坚持和坚定,尽管依然有许多问题存在,但是市场化进程的逐年推进还是令人欣慰的。

回顾“十二五”以来中国棉花产业链的发展,可谓心酸。前三年,棉花价格在经历了过山车的大涨大跌后,国家宣布收储,三年的收储给棉纺织产业链带来了巨大的伤害,终于在“十二五”的尾声,2014年国家宣布直补代替收储,2015年继续。

尽管棉花直补政策改革使得纺企用棉可以在开放市场中进行交易,但是2014年棉纺织企业的生存并未出现明显好转。近日,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朱北娜表示:“中棉行协对全国60%产能的企业进行跟踪调研分析,2014年棉纺织行业景气指数在50以下,行业运行全年欠景气。”朱北娜预计:“2015年上半年,棉纺织行业仍不能摆脱艰难的日子。正常情况下,下半年经营形势会有改观。”

19100:维“稳”是首要原则

2015年4月7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如下消息:“2015年国家继续在新疆实施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综合考虑棉花生产成本收益、市场供求等因素,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2015年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水平为每吨19100元。”

19100元/吨的价格让之前所有猜测尘埃落定。而在新年度目标价格还未对外公布时,行业人士普遍认为,棉花直补的目标价格下调为大概率事件,而对于下调的幅度主要分两派。一派主张微调,即下调至19000元每吨左右。另一派则认为,微调意义不大,应下调至17500元每吨左右。

支持微调的一方,主要为新疆棉花种植者。他们认为:“目前新疆平均每亩植棉成本在2800元左右,如按照2014/2015棉季的19800元每吨的直补目标价格算,棉农每吨获利不到1000元。”也就是说不能下调的太厉害,否则不能保证棉农收益,影响种植意愿。

而支持更大幅度下调的一方则认为,目前棉花实际价格已远低于2014/2015棉季的19800元每吨的直补目标价格,造成国家财政压力较大。同时,过高的补贴价格不利于棉花种植业进步,造成低水平运营。该方论据之一为:全球主要棉花生产国,美国、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家的植棉成本都大幅低于中国,因此,中国迫切需要降低棉花种植成本。

双方各执一词,各有各的道理。4月7日,19100元/吨的数字对外公布,一切议论戛然而止。2015/2016棉季的19100元/吨比上一棉季19800元/吨的直补目标价格低了700元,属于微调。这种微调的背后是政府对于“维稳”的看重。某大型国际棉商表示:“2015年的目标价格清晰地传递出政府努力为新疆棉农提供支持和保持新疆植棉面积稳定的意图。”其认为,19100元/吨的价格不会给新疆植棉意向带来显著影响,新疆植棉面积将保持稳定;而对于价格影响,该棉商认为,现阶段对国际棉价不会有什么影响,尤其不会是积极的影响。

下调:改革的必然结果

19100元/吨,已经属于微调,这是政府为了稳定新疆棉花种植面积做出的妥协,同时也是为了倒逼棉企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措施之一。

对于本年度目标价格的下调,有行业人士告诉记者这是:“棉花市场化改革的必然结果”。该人士表示:“国家开展棉花目标价格改革,目的是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一来,政府不干预市场价格,企业按市场价格收购,有利于恢复国内产业的市场活力,提高国内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二来,将政府补贴由包含在价格中的‘暗补变为直接支付的‘明补,让生产者明明白白得到补贴,减少中间环节,提高补贴效率。三来,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生产结构的作用,有利于使效率高、竞争力强的生产者脱颖而出,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程度,激励农业技术进步,控制生产成本过快上升。”

目标价格的改革,包括这次下调,从长远看,总体上是有利于新疆棉花产业发展。这里面有个账:如果你的棉花质量不好,卖的价格比平均价格低,那你的收购价和平均价格之间的差额就是你的损失;如果质量好,卖的比平均价格高,那高出的那部分就等于是多赚了。对企业来说,在改革情况下,压力也是动力,也是一种挑战,这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没有自己的产品的企业必然会被淘汰。

植棉面积:普降是全国情况

当然,今年的下调对于棉花市场还是有些影响。近日有媒体记者在新疆采访时就有部分棉农表示打算明年减少棉花种植面积,改种蔬菜或者其他农作物。棉农的想法很简单,棉花市场价格在走低,补贴目标价格也在走低,也就意味着如果不减少成本,那么利润就一定是越来越少,而降低成本对棉农来说难度有些大。

但是毕竟属于微调,所以对于新疆今年的棉花种植面积并没有太大影响。对于今年已经种下的棉花,棉农们表示:“只能好好地管理,希望单产能提高点,争取多一点的收入。”

尽管如此,仍有言论指出新疆依旧会出现植棉面积下降的趋势。这种说法主要理论依据是:“首先2015/16年度国内棉花价格高于19100元/吨基本无望,因此农民种植棉花的收益已可见或可测,不会太高,不亏算是理想结果。其次是新疆对于农作物品种结构调整的引导会影响部分棉农减少棉花种植面积。最后是近年棉花加工企业的大浪淘沙,行业洗牌会带来棉花收购市场的波动从而影响棉农对于未来市场的信心。”

新疆金丰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是阿克苏地区棉花种子龙头企业,温宿县所有棉花种子都由该公司提供,往年金丰源种业销售棉种的数量都在4000吨以上,而今年,该公司售出的棉花种子还不到3000吨。直接原因就是今年温宿县棉花种植面积下降,并且部分棉农还在观望犹豫。公司销售部经理赵巨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15年棉花收购价格往下调,面积也往下调,这种形势下我们企业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影响,这是大势所趋,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提高企业的抗压力,做大做强,我们只能是不断地提供新的、好的、优质的产品,给农民切实地带来效益,让农民体看到种棉花还是能够得到实惠的。第二,压力也是都动力,也是对我们的一种挑战,这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

新疆作为主要保护地区的植棉面积出现下降,内地就更不用说。在发改委公布的内容中没有提及内地棉花补贴标准。此前有消息称,2014年度9大内地棉花主产区(省)统一按产量每吨补贴2000元,此后年度的补贴标准以新疆补贴额的60%为依据,上限不超过2000元/吨。这样算来的话,2015年内地补贴价格水平为11460元/吨。如果按照2014/15年度当地籽棉平均衣分率38%、棉籽平均价格1.16元/斤、皮棉平均加工费用1000元/吨计算,内地等地2015年籽棉收购价格补贴下限应为2.68元/斤,同比下降2.90%。

4月15日,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平稳》一文中指出,根据全国11万多农户种植意向调查,2015年全国稻谷意向种植面积增长0.2%,小麦增长0.7%,玉米增长1.9%,棉花减少11.2%。据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张延华介绍,2014年全国棉花总产量618万吨,面积422.2万公顷。目前对2015年植棉意向调查显示,全国8个棉花主产省植棉均有减少,其中河北减少6.32万公顷,江苏省减少1.37万公顷,安徽省减少1.45万公顷,山东省减少6.32万公顷,河南省减少1.56万公顷,湖北省减少8.17万公顷,湖南省减少9600公顷,新疆自治区减少7万公顷。

市场:储备棉是最大的变数

植棉面积的减少根本原因是收益的降低,而收益是在供需市场下形成的。按照目前棉花收购市场的情况来看,价格走势似乎依旧是下行区间。

之前有媒体报道,部分棉企在2014/2015年度把前三个年度交储赚到的钱全搭了进去。赔钱的原因之一即是2014年是实行棉花目标价格政策的第一年,新疆棉农对籽棉收购价格有所期望,都希望卖个高价钱,导致棉企收购价格过高,而国际棉价持续下行,价差依旧过大,销售出现困难。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朱北娜告诉记者:“2014年,全年差价为4081,比2013年的均价5260元/吨,低了1149元/吨。”4018元/吨的价差使得纺织企业采购棉花积极性大打折扣。

4月16日,在中国棉花协会召开的三届二次理事会及形势分析会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棉麻公司总经理梁东亚介绍了新疆兵团棉花购销情况。他说:“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取得成功,达到预期目的和效果。兵团植棉面积1115万亩产量176万吨,是面积产量最大的一年。目前棉花销售是最大的问题,兵团176万吨棉花,目前销售32.7%,销售压力较大。2015年调整棉花生产结构,下调棉花面积200万亩,预计减少幅度20%以上,产量将从176万吨调整为130万吨。”梁东亚表示:“兵团今年要狠抓质量,从品种、栽培模式、采摘、加工,各个环节狠抓质量,质量争取赶超美棉和澳棉。”

而在同一时间,同一个会议地点,湖北银丰集团董事长蔡亚军介绍了湖北棉花购销情况。他介绍说从目前棉花销售情况看,内地棉销售只有3成。

销售存在大问题,主要是供需矛盾导致的。美国农业部(USDA)在2015年农业展望论坛上分析认为,影响2015/16年度全球供需的主要因素仍将是中国的产量、库存和进口政策。USDA表示,2015年中国棉花产量预计为609万吨,同比仅下降6.7%,降幅大大低于植棉面积降幅(11%)。而同时其估计中国棉花消费量为816万吨,同比增长5.6%,进口量为152万吨,同比减少4%。据纺织行业市场调查分析报告统计,2015年一季度我国进口棉花44.8万吨,比去年同期减少41%;价值46.6亿元人民币,下降50.1%;进口平均价格为每吨1.04万元,下跌15.4%。其中,3月份当月进口12.8万吨,同比减少42.1%,环比减少19.6%;进口均价为每吨1.06万元,同比下降15.7%,环比上涨2.1%

但是在中国棉花市场上还有一块烫手山芋,那就是储备棉。目前储备棉的投放已经成为全球棉花市场关注的大问题。蔡亚军说:“储备棉投放问题是关键问题,是否抛储应该给出给出明确的信号,给产业一个信息的支撑。”

USDA认为中国政府将会谨慎控制储备棉库存,以使国内棉价稳定在13000~14000元/吨,原因是棉价下跌将增加补贴的支出。同时,2015/16年度中国棉花库存有可能出现五年内首次下降,USDA预计中国棉花库存总量为1347万吨,同比减少4%,占全球库存的58%。

4月16日,国家发改委经贸司处长尹坚在中国棉花协会第三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针对纺织行业当前高度关注的储备棉投放问题谈到:“储备棉投放方面大的方针和政策不会调整,现在正在广泛听取业内意见,以稳妥方式消耗储备棉。这既是当前也是今后中长期的一件大事。有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时会考虑市场情况和产业发展方向,以及国内外市场联动情况,不会进行‘硬投放。”尹坚表示,储备棉投放最重要的原则是稳定市场而不是打压市场,目标是引导市场平稳运行,调控政策也会配合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政策推进。在建立储备棉消化长效机制方面,有关部门正在政策研究之中,届时会提前公布,让市场有所准备。

纺企:自由市场下依旧难言乐观

在今天的棉花产业链上看,似乎纺企成为了最大的赢家,现在的棉花现货价格是市场供求关系影响下形成的价格,与国际棉花市场价格基本接轨。但是,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朱北娜表示:“中棉行协对全国60%产能的企业进行跟踪调研分析,2014年棉纺织行业景气指数在50以下,行业运行全年欠景气。”

棉纺织企业经营问题主要集中在内外棉价差高企,用工、税费、土地等生产成本高涨等问题以及下游需求疲软综合导致。

据中棉行协会统计,2014年纱布产量略有下降;化纤短纤替代成为主流,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中小企业生产纯棉常规产品减负荷约30%,与2013年持平;以化纤纱生产为主导产品企业开机率超过80%;全年销售不旺,四季度略有好转。朱北娜表示虽然2014年取消了棉花临时收储,市场化道路再次开启,但是行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阶段,质量好的优质棉花依然难寻,企业购买进口棉花的热度不减,2014年全年进口棉花244万吨,约占全年棉花用量的三分之一,美棉、印度棉澳棉进口占比已经达80%。而美棉、印度棉、澳棉正是企业偏爱的优质棉。

朱北娜预计:“2015年经济基本平稳。上半年,棉纺织行业仍不能摆脱艰难的日子。正常情况下,预计下半年经营形势会有改观。 原料充足,非棉纤维流行时尚,可以追捧。纱布生产量基本平稳,销售数量稳定。 主营收入、利润总额同比上升。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少量高端投资。走出去步伐更加稳健。”

猜你喜欢

棉农棉花新疆
棉花是花吗?
棉农
雪白的棉花堡
新疆昌吉农户采用棉花塑型高产技术行为的实证分析
不可思议的棉花糖小村(上)
印度棉价暴跌导致棉农自杀
新疆多怪
心中的“棉花糖”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