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与发展共生共赢
——贵定县生态文明四年建设观察

2015-06-13文丨许

当代贵州 2015年19期
关键词:贵定县银山绿水青山

文丨许 峰

生态与发展共生共赢
——贵定县生态文明四年建设观察

文丨许 峰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诸多危机的根源。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人类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生态文明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强音。我省以贫穷落后为主要矛盾和以良好生态环境为主要特征的特殊省情,要求我们必须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根据2011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到黔南州贵定县甘溪林场实地考察时提出“要在更高境界上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要求,四年来,作为“两山论”升级版的发源地,贵定县以先行先试的勇气、敢闯敢拼的毅力、实事求是的实践,探索出一条生态与发展共生共赢,推动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的路子。

转变生态理念谋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4年两会期间对贵州参会代表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

贵定面临着“富一方百姓”和“养一方山水”的双重任务,因此,既要跨过拿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的错误阶段,又要跨过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彷徨与矛盾阶段,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统一。

从“县城宜居、昌明宜业、云雾宜农、盘江沿山宜游”的科学规划到“建设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生态特色县”的科学定位可以看到,生态文明理念已逐步成为贵定领导干部的发展共识。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盼温饱”到“盼环保”,群众对绿色食品、干净水质、清新空气、优美环境的需求更为迫切,推进生态文明之路,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追求。

经过长期探索实践,贵定县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三个转变”:从重经济增长轻生态保护,转变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从生态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生态与经济同步发展;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生态,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保护生态。

探索贵定模式保护绿水青山

近年来,贵定始终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发展理念和文化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始终,把握住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努力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优化生产力布局、产业升级结合起来,与发展循环经济、开展资源节约结合起来,与加快新型城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

但是,如何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贵定县以“建设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生态特色县”为目标,探索出了农业、工业、服务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新路子。

“工业园区+新型城镇化+城郊型农业”的昌明模式。昌明经济开发区,采取区(工业园区)镇(昌明镇)合一的方式,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城郊型农业发展,形成独具特色、产城景一体化的绿色城市综合体。在招商理念上,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从源头杜绝高污染、高能耗企业进驻工业园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在园区内实现了和谐,大多数工人选择就地居住,从而带动城镇化的发展,也推动了周边以蔬菜种植为主的城郊型农业的自发形成和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形成以工业为主、深度融入城镇化、农业和服务业的绿色园区模式。

“茶叶生产+茶叶深加工+茶园观光旅游”的云雾模式。云雾山上,传统小作坊式的茶叶生产逐渐发展为“公司+农户”型的集种植、深加工、包装营销于一体的新生产方式。随着茶产业规模的扩大,以农业带工业、旅游业为特征的云雾模式示范效应正在产生——大鲵、刺梨、酥李等特色农业及其深加工正蓬勃发展起来。

“旅游观光+农业生产+大健康产业”的盘江模式。盘江镇的“金海雪山”让当地旅游业和农业实现了“双赢”,随着华龄向阳城、“四季花谷”、阳宝山、贵州摆龙河千彩生态园等高端大健康休闲度假项目的落地,以旅游业带动农业、大健康产业融合的盘江模式正在影响周边区域,特别是摆龙河国家湿地公园和贵州甘溪国家森林公园。

三次产业“科学布局、共融互生、生态优先”的贵定模式,正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创新绿色发展构建生态体系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文明建设重在法治、重在制度建设,贵定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起生态“高压线”。

生态文明取向的综合决策机制。形成县四家班子的顶层决策机制,不定期举行生态文明建设通气会;建立多方参与的政策制定机制,各部门在制定重要政策时,必须邀请环保、林业等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建立生态优先的权衡机制,当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冲突时,坚持生态环境的优先地位。

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入机制。将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入到新型工业化、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特色旅游业、农业现代化中,并在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中,不占耕地、不毁林地,不污染水源地。

国土空间利用规划机制。按照“规划引领,基础先行,建管并举”的思路,将20个乡镇调整为8个镇(街道办事处),分别定位为现代农业产业区、产城一体化实验区、产品加工园区、农业生态旅游开发实验区、北部工业园区、商住物流园区、旱作农业科技示范区和精品烤烟产业园区。同时,积极申报并成功获批甘溪国家森林公园、摆龙河国家湿地公园等国家级项目。

生态文明建设资源整合机制。纵向资源整合,向上级部门争取行政资源和资金,将甘溪林场升级为国家森林公园;撤乡并镇将区位、产业、人口、资源等进行“同类项合并”,发挥“1+1>2”的效应。横向资源整合,整合行政资源、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引进民间资本投资茶叶、蔬菜、大鲵仿生态养殖等项目。

产业生态化分类管理机制。对即将进驻的企业严把“入口关”,坚持“绿色招商”,对污染问题突出的企业和项目坚决不予引进。对于前景较好的存量企业严把“升级关”,如支持贵定海螺盘江水泥公司引进生产技术,利用水泥窑焚烧处理垃圾,2年来共处理城乡垃圾41688吨,成为全省第一个、全国第二个运用该技术处理垃圾的项目。

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机制。注重对传统生态智慧的再利用,在少数民族村寨中引导村民修订村规民约,加入生态环境保护条款;成立绿色盘江环保协会等社会组织,提高村民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

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领导干部环境保护业绩考核奖惩制度,把环保工作考核情况作为干部职务晋升和奖惩的重要依据之一;建立主要领导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对于落实不力的,启动干部召回制度问责。

坚守“两条底线”增添民生福祉

生态环境一头牵着群众生活品质,一头牵着社会和谐稳定。严守“更高境界上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展社会经济就是最大的民生福祉。

贵定县大力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和石漠化治理工程项目,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48.9%提高到2014年的53.2%;大力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继续以乡风文明和改善村居环境为重点,依靠农民群众自觉,着眼于促进城乡空间布局融合,利用山水田园、低丘缓坡等自然资源,规划建设一批生态小村镇。2014年,在全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排名中,贵定荣登榜首。

贵定“靠山吃山”,但贵定的“靠”是依托不断扩大的绿色生态空间,利用好资源,发挥优势,千方百计拓展增收途径,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2014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210元,较四年前翻了一番;全县人均GDP及经济发展满意度在全省47个非经济强县中均排名第三。

“山湖飞白鹭,人人衣食足”为人民群众所向往。“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并不是对立的矛盾体,而是和谐共生的,贵定把生态文明理念、原则、制度、措施贯穿于建设贵定、造福人民的全过程,正走出一条协调发展、兼容并进、互动双赢的发展之路。

(作者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责任编辑/张 杨)

贵定县苗族同胞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跳起苗族长鼓舞(张仁玉/摄/)

猜你喜欢

贵定县银山绿水青山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既要GEP也要GDP 普洱的绿水青山正成为金山银山
国外是如何保护“金山银山”的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
黑龙江伊春:守着绿水青山 收获金山银山
贵定县关工委举办“尽责优教”大讲堂
贵定县离退局:工作干得好不好,老同志来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