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立市:赤水的愿景与坚守

2015-06-13文丨袁春平

当代贵州 2015年37期
关键词:赤水市赤水赤水河

文丨袁春平 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岳 振

生态立市:赤水的愿景与坚守

文丨袁春平 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岳 振

环保部专家组认为,多年来,赤水市坚持“生态立市”发展战略,践行生态文明理念,通过国家生态市创建工作,区域生态经济水平明显提升、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严守生态底线,是贵州改革发展进程与全面小康建设的战略任务。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基层探索中,贵州各地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涌现出不少好的经验与做法,赤水市的生态文明建设便是突出一例。

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是赤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词。依托良好的自然环境,赤水“国家生态市”创建自2008年启动,至2015年7月,历经8年,终获国家环保部专家组考核验收。赤水市成为贵州省首个国家级生态市。赤水市委书记况顺航说,赤水在全省率先建成国家级生态市,是对“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第一政治责任”理念的生动检验。

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生态建设,制度先行。早在2007年11月,赤水市委托贵州省环科院编制了《赤水国家级生态市建设规划》,2008年3月,赤水市人大常委会批准了该规划。这份规划,成为赤水市“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综合决策的科学依据”,成为指导赤水市建设现代生态经济强市的“纲领性文件”。

“纲领性文件”通过4个月后,赤水市委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国家级生态市创建工作的决定》,明确了国家级生态市创建目标,建立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一票否决制”、责任追究制、督查通报制等多项保障机制,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对各部门和乡镇(办)的年度考核。

赤水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赤水河环境治理。目前,赤水河流域治理已经上升到云南、四川和贵州“数据共享、信息互通、联防联治”层面,可见治污之艰难。赤水市已与13个相邻县市建立了联动保护机制,在环境执法、动植物保护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2011年7月,《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颁布,赤水市也及时制定了《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贯彻实施意见》和《赤水河流域(赤水段)环境保护规划》,投入2000万元新建环境监测执法业务用房,增加人员编制,设立环保宣教中心、信息中心,形成了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综合执法体系。

保护与治理赤水河,需要“横下一条心”,对污染项目说“不”。赤水市对引进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的工业企业项目,对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项目,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地区产生重大影响、群众反应强烈的项目,对超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生态破坏严重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核准或备案,并建立了空气质量与水质监测系统以及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定期发布监测信息。

赤水河流域要“率先开生态文明改革先河”。2014年4月,《贵州省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出台,提出建立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环境保护司法保障制度,探索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生态环境保护考评机制。目前,赤水市正在划定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红线,开展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登记,试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制度,探索建立赤水河流域资源管理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环境保护监管行政执法体制、投融资制度、保护考评机制等制度。

赤水的“优势是生态、潜力在生态、希望在生态”,“生态立市”是赤水1990年撤县建市以来始终坚持的“主战略”。

环境整治是赤水“生态立市”的重要内容。据赤水市生态办提供的数据,截至目前,赤水已累计投入资金165 亿元,实施与生态建设有关的项目75个;关停矿山企业20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17平方公里,完成小型水利水保工程615处;建成赤水河增殖放流站等生态保护设施,每年投放鱼苗200万尾;城镇集中式供水监测率达100%,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100%。在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粪便进行集中处理、利用建筑弃土生产新型墙体材料等方面,也已经初见成效。

竹子、竹林,对赤水生态建设而言,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001年以来,赤水结合自身实际实施退耕还竹工程。目前全市森林面积219万亩,其中竹林面积130万亩。大面积退耕还竹带来的成效,是赤水河出境段泥沙含量比10年前降低了70%,每年排入长江的泥沙减少近400万吨。

近年来,“赤水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赤水良好的生态环境始终没有变”。赤水市森林覆盖率已达80.17%,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保持100%。2015年4月,赤水被国家发改委、环保部等11个部委命名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环保部专家组认为,多年来,赤水市坚持“生态立市”发展战略,践行生态文明理念,通过国家生态市创建工作,区域生态经济水平明显提升、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环保意识不断增强。

依托良好的自然环境,赤水“国家生态市”创建自2008年启动,至2015年7月,历经8年,终获国家环保部专家组考核验收。图为赤水河风景。(廖世凯供图)

坚持生态经济引领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赤水“生态立市”战略不仅保护了绿水青山,也赢得了金山银山。

在生态经济的引领下,赤水市各项经济指标保持高速增长。201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6.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2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居民人均储蓄存款增长18.5%。

生态河、美景河、美酒河、英雄河,美丽乡村带、特色产业带、绿色城镇带、生态文化带,省级层面的“四河四带”规划勾勒了赤水河流域建设的美好愿景;丹霞城、竹城、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城、大数据建康城,建设“世界知名的‘四城’”,是赤水市立足区域优势的发展战略。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把生态与旅游、工业、农业、城镇化深度融合。

生态旅游业是赤水的金字招牌。赤水确立的目标,是以旅游综合体建设为载体,完善、优化市内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将赤水河流域打造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精品线,推动赤水旅游的转型跨越。

赤水市有3万多名旅游从业人员,2014年游客接待量450万人次,单日接待游客最高突破1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0亿元。赤水将全面引入PPP模式,高标准打造大同、丙安、复兴古镇,挖掘展示赤水文化,开发古镇文化产品,丰富赤水旅游业态。按照规划,到2020年,年游客人数将超过1000万人次,年旅游总收入100亿元以上,国际休闲旅游目的地初步建成。

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赤水生态工业的必由之路。目前,赤水市正按照竹循环经济、白酒、特色食药品加工、旅游商品加工、高新技术和电子信息等“一区五园”产业功能布局,着力引进和发展竹木、石斛、乌骨鸡等特色加工业和白酒、醋等特色酿造业。

为加快推进工业聚集发展、循环发展,赤水市财政每年投入3000万元,设立新型工业发展基金,并实施了工业企业“退城进园”、供排水设施集中处理工程。赤水以竹闻名,竹子在为生态建设做出贡献,同时也是生态产业生力军,赤水“黔北20万吨/年竹桨林纸一体化项目”已纳入“全国循环经济试点”,竹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了竹根、竹枝、竹叶全部加工转化运用。

竹业也成为赤水市大力实施“十百千”工程的重要特色农业产业。“十百千”指到2016年全市发展10万亩金钗石斛、100万亩高产商品竹林、1000万羽乌骨鸡。目前赤水市农民人均竹林面积居全国第一,“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金钗石斛6万余亩、乌骨鸡年出栏500万羽,都有较强“品牌优势”。赤水市将着力打造金钗石斛、竹业、乌骨鸡三个现代高效农业园区,使特色农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成为生态工业的“绿色原料”。

“三年再造一个赤水城。”赤水秉承着“城在绿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的绿色城镇化理念,依托现有山水文脉,科学布局,让“城市融入大自然”。目前,赤水17个乡镇(街道)全部被国家环保部命名为生态乡镇。按照相关规划,到2016年,赤水城区规划面积将达到65平方公里,其中绿地湿地面积近70%,城镇化率达54%以上。

根据2014年8月公布的《赤水市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工作方案》,赤水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在生态保护红线、资源使用和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农业农村污染整治、健全落实环境保护河长制、创新生态环境保护考评机制等六个方面进行建章立制,建立长效机制,这是维护“国家生态市”荣誉、“建设美丽赤水”的重中之重。(责任编辑/岳 振)

猜你喜欢

赤水市赤水赤水河
唐光平摄影作品欣赏
——美丽赤水河
情满赤水河源头
赞贵州赤水诗四首
关于发展赤水市无公害蔬菜产业相关问题的思考
赤水市老年大学举办时装秀活动
赤水市委离退局举办“我们的节日·清明”活动
赤水情
赤水市开展2014年度关工委干部培训
浅谈贵州赤水市楠竹林营造技术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