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我国“互联网+农业”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

2015-06-11黄艳红陈梦倩

2015年38期
关键词:科学素质互联网+农业产业化

黄艳红 陈梦倩

摘要:互联网在农业方面运用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国农业该何去何从,需要农业建设者冷思考和热处理。而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深入了解我国 “互联网的农业”的现状及其问题建议。因此本文先写互联网对于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积极影响,接着整合近几年我国“互联网+农业”的实际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加以分析,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政策。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产业化;规范化;资金汲取;科学素质

近几年来,互联网在科技、文化、经济、信息服务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国家越来越重视互联网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互联网+”的浪潮已然兴起,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也提出“互联网+”的行动计划,更加肯定了互联网发展的必要性。而中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所以发展农业是推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命脉,而发展“互联网+农业”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促进经济转型的必要途径。

一、“互联网+农业”的定义

“互联网+农业”这一概念产生于2015年3月5日到3月15日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三次会议上,由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随后互联网在农业的应用范围影响力逐渐扩大,发展前景巨大。简单来说,”互联网+农业”就是指将互联网、大数据、云运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链环节结合,实现农业发展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农业发展方式。比如农业部通过中国农业信息网、农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等媒体积极向农业经营者发布信息,小农户经营者网上销售水果、蔬菜等农产品等都属于”互联网+农业”范畴。

二、互联网对于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一)互联网可以提高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能力。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70%农民对该种植什么,该往哪里销售没有一套理论依据,一般他们都是凭借自己的直觉经验,结果农民农产品的供给并不适应市场的需求。但是现在通过农产品市场行情、农场品供求、农业和经济资料、农业基点调查、农业科技等应用软件系统和信息资源数据库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实现信息即时性传播。如农民待在家中使用网络就可以了解最新农业行情、农业政策等有效信息,大大避免了农民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经济损失的意外事件。”互联网+农业”就是为了实现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的目标。

(二)互联网可以推进农业产业化[3]。传统农业经营模式都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以小农户家庭为单位,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这样的经营方式易受自然灾害、劳动力数量、地理位置等影响。单靠这些小规模种养业很难持续有效改善农民的收入水平,进而很难提高农业占GDP的比重。因此必须实现农业产业化,才能从根本上摆脱现在农民因技术水平低、劳动力不足、交通不发达等方面原因造成的困境。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在于通过互联网将农业与企业、团体组织等多个农业市场主体有机联系的一起,将不同的产业环节结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使农业呈现出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新面貌。安徽省肥东县通过互联网方式,大力推进该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今年该县共落实农业招商引资项目24个,总投资28.8亿元,已完成投资19.6亿元,其中4个项目已建成投资。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就业率和收入水平。

(三)互联网可以开放农民思想,培养现代化农民。传播媒介的不发达、交通的不便捷、农业经营者自身受教育程度低等非智力因素决定了传统的农业经营者是封闭的,其实并不是他们不想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亦不是他们学习能力低,而是因为他们没有优越的学习条件。互联网的普及,给了农业经营者从封闭状态过渡到开放状态的平台,使他们坐在家里也可以学习现代科技知识,第一时间知道最新国内外大小事。最重要的是农业经营者经常接触新事物,新思想,可以解放他们传统思想,改变他们的传统概念,这是现代化农民的标志。潜移默化中,他们脑子里有了新思想,手中有了新技术,进而推动我国农业迅猛发展的大业指日可待。

三、我国“互联网+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是我国的”互联网+农业”发展缺乏统一的领导和专业性指导,没有完全建立起有效的统筹协调管理机制,各地区发展没有目的性和专项性,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发展参差不齐,形成片面发展和局部性发展的现象。

二是各地区用于硬件建设,网络运行,软件开发,信息采集和加工处理的经费严重短缺,导致网络,信息,通信等基础设施薄弱[1],很难适应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信息的普及和获取存在很大的困难,农村仍有5万多个行政村没有通宽带,拥有计算机的农民家庭比例不足30%,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只有27.5%,还有70%以上的农民没有利用互联网,这使得”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三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而”互联网+农业”发展才刚刚起步,而且大多都是农业技术人员,熟悉互联网技术的人员很少,计算机专业人才和农业信息人员不足,复合型人才更少[2],因此不能将”互联网+农业”有关信息技术灵活的,有效的运用到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实际中去。

(二) 、相关建议和对策

1、制定规划,加强指导。由于各地区环境和政策效果都有不同,因此可以充分发挥本地区的优势,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积极探索”互联网+农业”进村入户的新方法。坚持加强领导,分级负责,服务为本,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有效地指导和推进了”互联网+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大大地提高了各地区”互联网+农业”发展的规范性和专项性。建立起统筹协调,共同发展,互相进步的管理机制,促进”互联网+农业”的稳步协调发展。

2、 筹措资金,加强建设。在发展”互联网+农业”的过程中,多方吸取资金,加强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基础和根本保证。各级农业部门应积极争取当地发改委、财政等部门的支持,将”互联网+农业”建设列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我们也要重视多渠道,多部门争取资金,广泛利用社会各种可用资源,目前社会上各种互联网技术公司实力很强,要建立良好的社会参与机制,积极吸引他们参与到”互联网+农业”的建设事业中来,逐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合作共赢机制,更有效的利用技术,资金资源,加快”互联网+农业”发展的步伐[4]。

3、提高素质[2],加强培训。首先要先选拔精通互联网技术,熟悉农村经济,业务能力强的人员承担”互联网+农业”的应用和管理,其次支持年轻的人员深造,外出考察,学习互联网技术,还可以通过引进互联网远程教育技术,实现广泛、快捷地传播农业技术,快速、便捷、低成本地培养出来一批互联网科技人才,通过这些人才的培养,又进一步普及了互联网技术和科学知识[4],促进农民对电脑和互联网的操作和应用,对科学知识的学习,从而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中,扩大“互联网+农业”的普及范围,提高“互联网+农业”水平是相当重要的,只有找出我国目前“互联网+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問题,采取有效的对策建议,广泛利用社会资源,调动农民学习互联网技术的积极性,并重视“互联网+农业”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实现长远的发展[2],早日实现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万宝瑞.我国农村又将面临一次重大改革[J].农业经济问题.2015(08)

[2]陈绍林.当前互联网在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浅析[J].财经农业经济.2015(09)

[3]李国祥.农业产业化助力发展方式转型[J].中国合作经济.2015(09)

[4]中国农村信息服务宝典/陈丽水主编.-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01)

猜你喜欢

科学素质互联网+农业产业化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系统产业化之路
浅析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策略
高校文科物理教学初探
“互联网+农业”信息化发展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