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日茶文化的比较分析

2015-06-11汪狄炯

2015年38期
关键词:茶文化

汪狄炯

摘要: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史非常悠久。文章着重从中日两国茶文化进行简述,发掘中日两国茶文化中各自的精神特点及双方存在的差异。通过两国茶文化的比较,有助于了解两国之间文化差异和精神内涵,推动两国茶文化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茶文化; 茶文化特点; 茶文化比较

引言

茶,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被视为一种珍品而成为全世界最大众化、最受欢迎、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绿色饮料。茶的起源在中国,而茶道发扬于日本。中国的茶文化历史发展久远,融合了中国儒、 道、 佛各派思想,承载着中国宗教文化而流传至今。日本的茶文化有着不同于中国的独特体系,称为“茶道”。这是由两国多方面因素而造成的差异。

一、中国茶文化的精神特点及发展

茶发源于中国,汉族人饮茶,据说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茶”在中国最早出现于《神农本草经》一书。当时茶是被用于药用,之后渐渐从食用变为饮用。到了唐代,茶才作为一种饮品而兴起。又因其茶独特的口感,沁人心脾的香气,还能生津止渴、提神醒脑入药治病,以至于在宋代、明代,中国人的饮茶达到鼎盛,从那时起,茶已成为“人家一日不可无”的普遍饮用品。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沉淀,茶已从饮品成为一种文化而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思想与精神世界里。中国的茶文化的实质其實是带有着宗教色彩,她以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为核心, 融入儒、 道、 佛为一体, 三者之间互相影响融合发展, 从而形成了博大的中国的茶文化。关于中国茶文化创建的鼻祖当举被称为“茶圣”唐代诗人陆羽,其所著作的《茶经》不仅是一本精炼的农学著作,也是一本叙述茶文化经典之作。《茶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茶文化有了全面、规范的精神内涵,并真正的繁荣起来。陆羽的《茶经》更是茶文化起源于中国的史实。茶文化从那时演变成了许多分支:茶道、茶艺、茶室、茶具、茶人等。又随着许多文人艺士对茶的追捧,他们通过泡茶表现出“ 酸甜苦涩调太和, 掌握迟速量适中” 的中庸之美,在饮茶时展现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仪,在心境上又展露出“朴实古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艺术格调,文人艺士从这些饮茶活动中获得了精神感受和思想上的需求满足,自然而然地把饮茶从物质载体转向精神层次内涵,融入了哲学、礼学、美学、禅学等诸多内涵。为世人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茶文化精神世界。既提高了茶文化的深度,又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这也是当今研究茶文化的源头。

二、日本茶道的精神特点及发展

日本的茶文化最先是从中国传入。唐代时期中国国力强大,吸引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学习唐朝文化。在学习过程中,这些日僧受到寺院茶文化的薰陶,回国时把佛教文化和饮茶文化同时传回了日本。日本是一个极其善于吸收和学习的民族,经过历代日本人对中国茶文化持之以恒的热情与努力,又加上整合了日本自身本土特色,发展出不同于中国的、独具魅力的、体系健全的日本茶文化——茶道。日本茶道的传播者是日本的僧人,他们信奉禅宗,由此看出日本茶道的背景实质是以佛教为主,其内核就是禅学。“和、敬、清、寂”这四则所指的日本茶道正是佛教禅宗精神之所在。“和”既指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共处,也指讲究本来面目,不造作,与茶事的自然融合。“敬”指敬爱之心,在饮茶中,对待任何事物都要保持尊敬的态度,提倡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互重。“清”指清净,即禅道的“六根清净”,不受外物影响,内心清净。“寂”即“无”,寂也是茶道追求的最终境界,没有它就没有茶道的存在意义。“寂”强调“本来无一物”,指修禅者或是茶人完成对所有事物否定之后,便进入了一个无的世界,这里没有声音,没有色彩。这就是佛教的“空无观”。日本茶道还蕴含“一期一会”心境,源于佛教无常观,指通过一系列的茶道活动,从主到客,由内而外涌现出一种“一期一会、难得一面、世当珍惜”之感,进而思考人生悲欢离合的落寞之意。在这里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在日本即使明治维新后将学习吸收先进文化的注意力转向了西方,即使是当代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日本,却仍保留着茶道研究并承先启后,发扬光大。

三、中日两国茶文化的差异比较

3.1中日茶文化外在差异

外在方面:中日茶文化在流派,阶层,构成要素,泡茶工艺上有着较大的区别。中国茶文化有四大流派,贵族、雅士、禅宗、世俗。贵族是指在茶、水、火、器不惜金钱与权力来炫耀茶之极品;雅士是指体会茶之雅韵,主要在于茶艺欣赏;禅宗即指茶之厚德,注重修生养性;世俗也指茶之味道,以享乐人生为宗旨。而日本茶道主要以”三千家”为流派的禅宗茶道,又因其流派众多,变相促进了日本茶道的发展。在中国,自宋代开始茶文化已深入社会各个阶层,城镇街区遍及兴起的茶馆、茶室、茶楼都体现出了中国茶文化具有民众性,饮茶早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而在日本,日本茶道主要从属于上流社会,有很多世家为其垄断,茶道之间的交流与发展仅仅局限于几个家族或皇室之间,但在其社会性、民众性尚未达到广泛深入的层面,普通百姓难以真正体验到茶道的全部过程,因此日本茶道更具典型性。中国茶文化构成要素有茶艺、茶人、主题、程序、环境五个方面,而日本即茶食、点茶、茶花、建筑、道具五大类。中国茶烹制流程相比日本较为简单,先烧水洗壶,之后在壶中用热水反复冲洗茶叶,最后重新倒入热水泡茶饮用。日本茶道注重过程礼仪化,以煎茶法为主,还有广为人知的抹茶,泡茶总体过程相对繁琐复杂。

3.2中日茶文化内在差异

内在方面:中国茶文化崇尚自然美、随和美。中国茶文化作为艺术层面强调自然美学精神,人们在欣赏茶道的同时能感受到愉悦和放松。而日本茶道强调古朴、提倡心物如一的清静之美。并且茶道的程序严谨繁杂,“四规”、“七则”又过于拘泥形式,打躬静坐,普通人很少能感受到饮茶时自然的畅快。两国审美情趣上,日本茶道要求不对称,以不平衡为前提。以茶道中的不对称来暗示人们现实中遇到的种种不平衡。而中国则是道家五行和谐与儒家中庸的原则为前提。各阶层的人都可根据自己喜好来选择不同茶艺形式和精神内涵。从民族性格特点来讲,中日存在鲜明差异,前者向往和谐自然,乐观友善,把茶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提高了茶文化在民间的影响力。后者生性严谨内敛,尊重传统,所以日本茶道精神与茶道技艺能更好地继承传统,流传至今。

四、结语

近年来,随着中日两国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茶文化作为一种承载着两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内涵的独特的文化,却已进入了发展的停滞阶段。当今社会功利充斥,许多人心浮气躁,这是茶文化的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饮茶能让心灵复归清静。因此复兴茶文化,继承传统不仅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也能让忙碌的人们停一停脚步,去感受恬静的力量。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现今的茶文化研究,必须在深入挖掘其传统特色,与其它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齐头并进的同时,还必须与时俱进,深入开发茶的利用价值,并作好普及工作.总之,无论是中国的传统茶文化还是日本的茶道,都急需创新,赋予其新的生机与活力。(作者单位: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

参考文献:

[1]金翰钧《中日茶文化之比较研究》[j].农业考古,2008(3).

[2]于丽萍《中日茶文化精神内涵的比较》[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3]杭东《中日茶文化的差异分析》[j].贵州茶叶,2012(1).

[4]孙淼《中日两国茶文化的比较》[j].环球人文地理,2014(12).

[5]周卓鹏《浅析日本茶道与中国茶文化的区别》[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9).

[6]赵国雄《日本茶道的发展及与中国茶文化的对比》[j].广东茶业,2007(8)

[7]宋雯《中日茶道精神之比较》[j].青年文学家,2012(7)

猜你喜欢

茶文化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一带一路”与茶文化传播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加快茶文化建设 助推茶产业发展——记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
试论凤庆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世纪上半叶现代都市茶文化的形成
《红楼梦》与中国清代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