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成因及其突破策略

2015-06-11李铭

2015年38期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制造业

李铭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产品内分工越来越细,并逐渐成为国际分工的主流形式。产品制造过程中的不同程序被分配到不同的国家,而每个国家则根据并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参与到国际分工之中,融入到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以期望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虽然我国的制造业在融入全球价值链后,获得了一些价值链利润,但由于创新能力不足以及跨国公司有意进行技术封锁等原因,使我国制造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本文分析了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低端锁定”的原因后提出了相应的突破策略。

关键词: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

一、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成因

1.中国制造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是贸易大国而不是贸易强国,中国制造业也是大而不强,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长期以来,中国制造业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制约了其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在汤姆森路透评选的“全球创新企业百强”榜单中,2011-2013年我国企业连续3年多都没能入选,在2014年度“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排名中,第一次也只有一家中国大陆公司(华为)上榜,而日本有39家公司上榜、美国有36家,可以看出,我国与日本、美国等国家相差甚远。

2.发达国家对中国制造业实行的技术封锁与控制

在国际分工和全球价值链体系中,发达国家一直居于主导地位,相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他们拥有更多的权利,并通过这些权利来制定更符合自身利益的标准和规则,监督实施,组织、协调价值创造并控制利益分配。与此同时,由于“中国威胁论”等谣言的传播,使发达国家更害怕中国的发展,害怕被中国超越。而亚投行的建立,使中国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因此,发达国家不会让中国真正的掌握他们先进的技术,他们会利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来阻碍和控制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使我国长期从事于低技术、低创新、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工作,使我国的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长期“低端锁定”。正如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TPP中的一些条款,比如,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维护了其自身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和利益,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对新技术的模仿和吸收,不利于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从而将我国的制造业锁定在价值链的低端环节。

3.中国制造业过度依赖其自身的比较优势

由于各个国家在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他们根据自身的情况,形成了各自的比较优势。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决定了各自的比较优势,也决定了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我国根据自己在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初级要素方面的比较优势,承担了全球价值链体系中“微笑曲线”的底端环节,从事加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环节的活动。这些劳动密集型环节技术含量低、进入壁垒低、竞争激烈、替代性强,附加值低,获利微薄,与发达国家所从事的活动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使我国制造业更容易受到发达国家的制约。随着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的逐渐弱化,我国以资源为主导的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变得更加困难。又由于中国制造业受技术、人力、资本等因素的限制以及缺乏创新意识,想要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提高地位、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就会遇到各种阻力,从而使我国制造业锁定在价值链的低端环节。

二、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的突破策略

中国制造业如何突破价值链的低端锁定,成功向价值链的高端攀升,直接关系到中国能否成功的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要突破全球价值链的低端锁定,避免“贫困化增长”的境地,就必须全方位、多层次采取有效措施。

首先,培养我国制造业的创新意识,坚持创新驱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降低对外技术依存度。然而,我国制造业的创新意识薄弱,创新能力低,缺乏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虽然近几年来我国的研发投入规模近有一定程度的扩大,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产业创新能力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我国制造业想要向价值链的高端攀升,就必须把增强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其作为实现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环节。而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我国制造业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适应新常态经济发展的要求,走集约型经济发展道路,培养企业的创新意识,构建企业创新体系,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促进我国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攀升。此外,政府还应该鼓励我国制造业进行创新,支持并帮助企业和高校合作,培养优秀的科研人员,进行研发设计和创新。政府还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维护企业发明创造的专利权,给企业创新的动力,增强创新意识。

其次,培养与发达国家相抗衡的力量,突破其封锁与控制。我国在与美国等国家的对外贸易中不管是经常项目还是资本项目一直是顺差,可见我国经济的发展过度依赖于出口,容易受那些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导致发达国家更易于实现其对我国制造业的封锁与控制,如: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时,美国等发达国家由于经济不景气,通过设置各种非贸易壁垒减少对中国产品的进口,导致我国一部分企业倒闭,广东的一些小企业就深受其害。

因此,中国制造业要突破其封锁与控制,向研发、设计、品牌等价值链高端环节攀升,就必须培养和提高与发达国家相抗衡的力量,以平衡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强大的市场实力和技术实力。而培养和提高与发达国家相抗衡的力量的关键是我国应该积极培育国内需求市场以及加快合理的需求结构转化。在培育国内市场需求、扩大有效内需方面,应该注意日益严重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建立公平的收入分配体制,提高居民的福利待遇,使居民在消费的同时无后顾之忧,促使其扩大需求、增加消费。此外,还应该改变居民传统的储蓄习惯,增加消费,使我国制造业减少对发达国家的依赖,从而有利于我国制造业培养与发达国家相抗衡的力量,突破其封锁与控制,实现向价值链高端的攀升。

再次,重视培育高级生产要素,促使中国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在国际分工和全球价值链体系中,各国都是根据自身的比较有优势来参与的。长期以来,我国与各国的贸易活动都是凭借在自然资源、环境、廉价劳动力等方面的比较优势,这些要素都是低级生产要素。中国制造业要想突破价值链的低端锁定,就必须正视我国缺乏高级生产要素的现实,重视并积极培育高级生产要素,比如研发、设计、创新、营销、品牌建设等价值链高端环节所需的技术、人力资本、资金等。

总结

我国制造业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利用自己在劳动力、自然资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虽然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这也使我国制造业受到发达国家的封锁与控制,锁定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容易落入“比较优势陷阱”,甚至出现“贫困化增长”。因此,为了突破全球价值链的“低端锁定”、避免出现“贫困化增长”,我国制造业应重视培育高级生产要素,培养创新意识、坚持创新驱动,培养与发达国家相抗衡的力量,促使中国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攀升。总之,中国制造业和政府应从各方面努力,摆脱发达国家的封锁与控制,突破价值链的“低端锁定”。 (作者单位:兰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胡大立,刘丹平.中国代工企业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成因及突破策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23):77-81.

[2]熊珍琴,辛娜.中国制造业突破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的战略选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2):34-38.

[3]陳静,卢进勇.中国企业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成因及对策分析[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48-57.

猜你喜欢

全球价值链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策略分析
区域性产业集群、价值链与体育用品之间关系的研究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国际贸易核算方法研究演进、应用与展望探析
小微企业全球价值链嵌入模式研究述评与展望
河南农村外贸代工行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制造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