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度

2015-06-11张智锋

2015年38期
关键词:制度

张智锋

摘要:每个企业都有制度,但是由于制度的一些缺陷,导致企业执行过程中出现不同的偏差,本文试图通过阐述制度和业务流程之间的关系,并利用流程的程式化修正制度的不足。

关键词:制度化管理;制度——流程匹配;制度审计;制度发展

制度就是生产力,科学、合理的企业管理制度能够调动企业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和集体荣誉感,能够合理规范企业管理中的各种经济行为,提高公司效益;而混乱、不合理的企业管理制度则可能使员工积极性下降,工作效率低下,造成经济损失。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管理制度,但是并不是每个企业的制度化都能成功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制度制定不合理。首先,没有经过协商的制度,是强加在相关部门和业务管理人员身上的义务,有可能激发相关人员的抵触心理。其次,缺乏对实际业务了解制定的制度。制度存在缺陷,就会受到抵触,而且,有缺陷的制度,如果执行力越强,可能犯的错误越深。因此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协商的态度,多角度,全方位的考虑,当制度合理的时候,制度才有执行的意义,如果制度本身是有缺陷的,那么制度化管理就一定不会成功。

(二)制度执行不力。 有些企业制定了完美的制度,几十页,甚至上百页的管理制度,但是,这些繁多的管理制度执行者却无法正确的把握,最终无法合理执行,导致全员对制度的漠视,最终制度成为形式上的美。

一、制度的特点

“制”原意为“裁”,意为制作衣裳,后引申为规定,限定等,“度”原意为“计算长短的器具或单位”,后引申为法则、标准等。从“制度”二字的本意对制度加以理解,则制度的意思是“制定标准”。结合企业制度化管理的目的,则可以发现,企业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一)标准化,企业制度化管理的前提是标准化。制定企业管理制度,就是制定一个企业经济行为的标准,规定企业组织结构,职能部门,岗位分工,产品质量等。只有当企业管理制度具有良好的标准性,不论什么时候,什么人从事某个岗位,完成某个工作,都可以保证这个业务是合理,正确的,标准化保证了企业员工的行为符合企业管理要求。但是标准化又具有其天生的弱点,标准的制定不能够非常详细,因为企业是发展变化的,企业管理是动态的管理,如果标准制定过于详细,在企业生产经营发生变化时,制度则可能和具体业务不能完全相符,制度的标准化规定了员工的责任和业务的流程,但是不能对此进行过于明细化的要求,因此,造就了制度的一个弱点——执行力差。

(二)意志性,企业制定管理制度。是管理者意志的体现,管理者的思想,目标决定了制度的制定,管理制度的制定方法是否科学,管理思想是否正确,决定了管理制度是否合理,如果不能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即使具有良好的执行能力,也不能实现企业管理制度化的成功。从企业管理制度的这个特点也反应出企业制度的一个要求,制度的制定必须科学、合理。

(三)发展性企业是发展变化的。企业管理是个动态的过程,在企业发展不同的生命阶段,需要不同的管理制度,如果制度一成不变,则可能导致公司管理滞后于企业发展;如果超前制定企业管理制度,则可能在实际管理中因人员,部门,设备等不相匹配而导致管理方式不适用,制度显得空而浮,缺乏操作性。企业发展理论上是个永续发展的过程,因此,企业管理制度也应该与企业协同发展。

二、流程的特点

企业流程管理主要是对企业内部规范,改变企业职能管理机构重叠、中间层次多、流程不闭环等,使每个流程可从头至尾由一个职能机构管理,做到机构不重叠、业务不重复,达到缩短流程周期、节约运作资本的作用。企业由很多个流程组成,企业的运作就是各流程共同作用的结果。流程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管理明细化。在整个流程中,每个工作单位的管理责任,管理任务,工作内容都有明确的划分。各个工作单位根据自己的工作内容要求,具体实施每个工作内容,因此,流程具有良好的可执行性,这点正是管理制度的弱点。

(二)执行靈活性。在工作流程中,每个单位根据具体的工作内容,按照流程的要求,完成工作,每个工作内容可能性质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容,具体的工作单位可以根据工作内容合理的选择方法,做出流程调整等工作。执行的灵活性增强了流程的可执行性。

(三)发展性。企业在理论上是动态永续发展的,当企业的发展致使现有工作流程无法解决的问题的时候,具体的实施单位可以将该问题作为一个单独的案例来分析解决,并且在此基础上制定新的流程。并且,可以将该案例发展,并形成企业的管理制度。

三、制度——流程匹配理论

总结企业管理中制度和流程的特点,可以发现制度和流程互为表里,相互作用,制度规定流程的工作目的,工作方向以及工作标准,流程在制度的框架下完成工作内容,但是,流程又可以反作用于制度,当工作中出现新的情况,流程处于解决问题的第一线,因此能够最早发现问题,并作出相应的调整,当具有一定管理意义时,就可以针对该现象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制度——流程匹配理论就是指每个相应的管理制度可以制定一个与之对应的管理流程,制度规定标准,方向,目的,流程解决实际问题,当工作流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可以将该问题反应并上升为企业的管理制度,实现制度的发展。

四、制度——流程的发展

企业的流程化管理是不尽完美的,企业根据目前的生产经营情况制定管理流程可能存在一定的缺陷,通过优化流程管理,及时发现这些缺陷,控制企业风险,提高工作效率,并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如何发现企业流程缺陷,优化管理流程,并且使该优化反作用于企业管理制度,实现制度与企业的协调发展?可以借助企业内部审计。通过企业内部审计可以发现企业管理中存在问题,查找造成该管理漏洞,就可以发现某些工作流程出现缺陷,比如缺乏相互检查,缺乏监督,设备落后等各种原因,将这些原因归纳总结,并以企业管理目标和管理制度为准绳,优化企业管理流程,如果某些业务现象具有独立特征,需要单独做相应的管理制度,则可以该业务流程为标本,制定新的企业管理制度,实现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流程的更新和优化。如果某些工作流程因为生产经营环境等发生变化,不再需要,可以将该流程取消,并相应的检查相关的管理制度,如果相应的制度也已经落后于企业发展,则可以废除相应的管理制度,实现制度的撤销和流程改进。通过内部审计,可以发现企业管理制度与流程是否匹配,实现企业制度流程的更替,使制度的发展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运行,不至于因为制度的落后或者流程缺陷,导致企业出现经济损失。内部审计是制度和流程的粘合剂,也是新制度或者新流程的催化剂。

五、信息化时代下的制度——流程匹配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经营特点和目标,采用不同的信息化系统,利用计算机系统的程式化,结合企业制度,形成自己的管理流程。实现制度流程化,流程自动化的目标。在设置企业自动化流程的过程中,一定要首先对企业业务进行调研,采用复合企业特点的管理模块,其次,在调研基础之上,注意风险控制,对不兼容岗位采用分离原则,严格划分。

当然,不是所有的企业管理制度都适用制度——流程理论,有对应业务流程的管理制度可以适用这一理论,如资产管理制度;但是,有些是不适用本理论的,如一些公司规定员工本公司员工不能谈恋爱等。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企业管理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使制度和流程更加匹配,增强企业活力,促进企业发展。(作者单位:北京龙源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制度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重大误解制度“重大”之认定
刑事申诉制度的三重检讨与完善进路
完善我国人大制度的几点思考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论让与担保制度在我国的立法选择
翻译人员参与刑事诉讼制度的构建
应诉管辖制度适用之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