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成语中动物对举的形式及文化因素分析

2015-06-11郭宪春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4期
关键词:文化因素形式

郭宪春

摘要:汉语成语中有一种特殊的形式,即同一成语中有两个动物名称以对举的形式出现,且动物名称相邻或相隔出现在四字成语中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正是两个动物名称之间的关系,以及成语中的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试对成语中动物对举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并对其隐含的文化因素进行分析。

关键词:动物对举 形式 文化因素 文化观念

引言

人类脱离动物,具有了动物所不具备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然而人类与动物彼此依存共生在世界上,生活中始终与动物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类的本性也不可能摆脱动物的某些基本特征。因此人类相沿习用保存下来的成语中,必然少不了动物的印记。汉语中动物成语数量巨大,其中大部分是以动物喻人的,汉民族的外在特征、动作行为、生产活动、社会关系、思想观念等在动物成语中都有所体现。在这些动物成语中存在一类特殊成语,这类成语中含有两种动物的名称,并且以对举的形式出现,这并不是动物词语的随机选择,而是汉民族传统动物文化观念的映射。

一、成语中动物对举的几种形式

汉语成语语言简练,意义相对凝固。在语言形式上,大部分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因此动物对举也大部分出现在四字成语中。当然也有一些非四字成语中也有动物词语对举的形式,如“前怕狼后怕虎”“驴唇不对马嘴”等,但为数不多,形式上不具有类聚性,故在此不将其作为考察对象,而主要在之后的文化因素上对其进行分析。下面仅分析四字成语中的动物对举形式。四字成语中对举的动物名称常以单字的形式出现,在成语中的位置不定。现将动物名称分别用“A”“B”表示,来观察它们在成语中出现的位置及特点。

(1)动物名称相邻

两种动物名称相邻出现在成语中,以“ABXX”或“XXAB”的形式出现。如:

ABXX式:犬马之劳 鸡犬不宁 鸦雀无声 豺狼成性

狼狈不堪 鱼龙混杂 鸡犬不留 猪狗不如

XXAB式:笔走龙蛇 衣冠禽兽 投畀豺虎 行同狗彘

观察相邻的动物名称 ,“犬”“马”同为人类饲养的动物,“鸦”“雀”同为鸟类,“龙”“蛇”舞动时形状相似。从中可知,相邻的两种动物名称在语义上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的特性。有些动物对举具有概括的性质,泛指包括“A”“B”在内的这一类事物,如上例中的“鱼龙”泛指所有的好人与坏人,“鸦雀”泛指所有鸟类。

(二)动物名称相隔

两种动物名称相隔出现在成语中,以“AXBX”或“XAXB”的形式出现。如:

AXBX式:狼吞虎咽 蚕食鲸吞 羊质虎皮 雞口牛后

XAXB式:降龙伏虎 非驴非马 罗雀掘鼠 心猿意马

这两类动物名称相隔的成语,因为前两字与后两字分别有一个动物名称,所以此类成语一般为并列结构。“A”“B”可以具有相似相关性,如“狼”“虎”在吞咽上具有相似性,“雀”“鼠”同为较小动物。“A”“B”也可以具有相对相反性,如“蚕”“鲸”吃食物方式完全不同,前者慢,逐渐吃完,后者快,一下吃尽。“羊”“虎”性格截然不同,前者温顺,后者凶猛。同时“A”“B”以外的其余两字,词性相同,词义相联。如“罗雀掘鼠”中的“罗”“掘”同为动词性的,都是古代捕捉小动物的方式。“鸡口牛后”中的“口”“后”都是名词性的,同为身体的部位。

总体来看,四字成语中“A”“B”出现的位置无论是相邻还是相隔,“A”“B”居前的情况比较多,“ABXX”式成语的数量多于“XXAB”式,“AXBX”式多于“XAXB”式。从“A”“B”两种对举动物之间的关系来看,两者一定存在某种联系,或者是相似相关,或者为相反相对,毫无关联的两种动物一般不会在同一成语中对举出现。

二、对举的动物词语映射的文化观念

(一)“虎”与其他动物对举

汉语成语中,带“虎”字的成语比较多,与“虎”对举出现在成语中的动物也不少,其中“龙”“狼”“牛”“羊”等都与“虎”对举出现在成语中,下面将分别阐释。

“龙”与“虎”对举源于汉民族对这两种动物的敬畏与崇拜。“龙”为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长形、有鳞、有角的动物,是造福万物的神物,后来“龙”又被神化为中国古代帝王的象征,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现今汉民族亦把龙奉为祖先的化身,称自己为“龙的传人”。从古至今与龙有关的词语和传说,无不体现着“龙”的威力、神圣以及人们对“龙”的敬畏与崇拜。在汉民族还不够发达的时期,“虎”作为一种勇猛、威武、凶暴的动物,常使人望而生畏不敢亲近,被称为“山中之君”“百兽之王”。远古时期一些部落甚至用“虎”作为图腾。这些都反映出远古人类将“虎”神化,对其充满敬畏与崇拜。因此,“虎”与具有君王和权威象征的“龙”具有了相似的文化含义,对举出现在成语中。也正因为这种敬畏与崇拜义,“龙”“虎”对举的成语基本上具有褒义色彩。例如“龙腾虎跃”“虎踞龙盘”“生龙活虎”“龙争虎斗”“龙吟虎啸”等,这些成语要么体现非凡的气势,要么喻指才能优异的人物。

(二)“豺”“狼”“狈”“狗”对举

“豺”“狼”对举源于汉民族对这两种动物的厌恶心理。“豺”是古代一种像狼的野兽,性贪暴,常成群侵袭家畜,这一习性与“狼”相似,常给先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因此“豺”“狼”对举,喻指“贪心残暴的恶人”,如“豺狼当道”“豺狼成性”等。同样“狼”“狈”对举也体现汉民族对他们的厌恶、愤恨。《康熙字典》中对“狈”的解释:“‘狈,兽名,狼属也。”“狈”是传说中的一种兽,狼属,前腿特别短,走路时要依靠狼,前腿趴在狼身上,与狼同时行动。因此“狼”“狈”常对举出现在成语中,比喻“在一起做坏事”,如“狼狈为奸”。因为它们在一起行动受限,“狼”“狈”对举逐渐合并为一个词语,意为“困苦或受窘的样子”,并有成语“狼狈不堪”。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汉民族将“狗”与“狼”视为同一类,两者在外形、习性上有诸多相似,因此成语中也有“狼”“狗”对举,如“狼心狗肺”等。同时汉民族从很早就开始饲养狗、鸡、猪等家畜家禽,由于这些动物受人支配控制,所以汉民族对他们常有轻视或不以为然的态度。如“狗”“鸡”对举常比喻“微不足道的事物”,如“鸡鸣狗盗”“鸡零狗碎”。“狗”与“猪”对举,形容“人的无耻行为”,如“行同狗彘”“猪狗不如”。此外古代汉民族剥削阶级养狗骑马的生活方式,使得“狗”又可以和“马”对举,如“犬马之劳”“声色犬马”。

从以上的搭配对举可以看出,这些对举形式因为汉民族的善恶美丑观念,而基本上体现出贬义色彩,除“犬马之劳”意为“甘心情愿为人效劳”,但就其中的“犬马”而言,也是古代臣子对君主或主子的一种自谦,将自己比作“犬马”,可见“犬马”地位和形象的卑微。

(三)“鸦”“雀”“莺”“燕”对举

“鸦”在《新华字典》中解释:“乌鸦,鸟名,种类很多,身体黑色,嘴大,翼长。”“鸦”在古代具有“不吉祥、忧郁、悲伤”的文化色彩,如唐代李煜“鸦啼影乱天将暮,海月纤痕映烟雾”和元代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中,“鸦”都具有“孤独、忧郁”的意象。“雀”身体小翅膀长,吃粮食和昆虫,叫声小而杂。泛指小鸟,特指麻雀。对于“鸦”“雀”的叫声,汉民族都不很喜欢,前者声大后者声小,对举后泛指“所有的声音”,如“鸦雀无声”(所有的声音都没有了,十分安静)、“鸦默雀静”。

与“鸦”“雀”不同,“莺”“燕”是汉民族十分喜爱的两种鸟。“莺”即“黄鹂”,一般立春后它就起初鸣叫,叫声婉转清脆,常有“欢乐、生机”的喻义。古代有“两个黄鹂鸣翠柳”“莺歌暖正繁”等詩句,都是对其叫声的肯定。“燕”字中有“北”字,记录着燕子春季北飞,回归故乡的生活习性。“回归故乡”这一特征,使得“燕”在汉民族文化中喻意着“温暖、美好、和谐、自由”,因此,“莺”“燕”两种吉祥之鸟对举出现在成语中,常作为“春天、生机活力”的象征,具有褒义色彩,如“莺歌燕舞”“莺啼燕语”等。

结语

成语中动物词语对举的形式和文化因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两两相对本身就是汉民族尚偶和对立统一思维观念的体现。除外,“龙”与其他动物词语对举出现时,一般要居于其他动物词之前,如“龙飞凤舞”“龙腾虎跃”“笔走龙蛇”等,都是“龙”置于“凤”“虎”“蛇”之前,虽然也有用“虎跃龙腾”的形式,但那不过是成语的变式,不是成语的常态。这一形式正是汉民族“龙”崇拜文化观念的具体体现,对“龙”的崇拜是任何其他动物无法超越的,同时汉民族有“首位大,首位为尊位”的观念,故此,“龙”与其他动物对举一般置于前位。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成语始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除了成语本身字面意义难懂以外,更难的是蕴含在成语背后丰富的汉民族文化观念,而这些文化观念常与学生的母语文化不同或相悖。因此将动物对举的成语归纳出来,结合汉民族的文化观念意义进行研究,为学生讲授类比和对比的词义猜测方法,将有助于学习者推断成语的褒贬意义,甚至整个成语的含义。语

参考文献

[1]冯寿忠.成语文化及其研究的价值原则[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01).

[2]李大农.成语与中国文化[J].南开学报,1994(06).

猜你喜欢

文化因素形式
2022 年本刊可直接使用缩写形式的常用词汇
2022 年本刊可直接使用缩写形式的常用词汇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书刊出版设计中文化因素应用研究
涂色书热销的时代特征与文化因素
青春喜剧:欧美电影市场的文化调味剂
当代大学生微博名的调查归类及社会语言学分析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