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对比艺术的讽刺手法在《儒林外史》中的运用

2015-06-11甘佩钦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4期
关键词:艺术手法儒林外史

甘佩钦

摘要:《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坛上的一部具有讽刺意义的小说,这部小说中对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进行了揭示及探索,反映了在封建社会统治下人们的生活状态及精神面貌。对比讽刺艺术是这部小说的亮点,也是小说主题得以体现的关键。本文对《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手法进行分析,旨在加深读者对该作品的理解。

关键词:《儒林外史》 对比讽刺 艺术手法

引言

《儒林外史》被称作是我国文坛上讽刺小说的代表作,吴敬梓运用锋利的笔端对封建科举制度进行了讽刺,反映了在封建科举制度上人们的一种压抑生活状态及精神面貌。这部小说的讽刺艺术是后来文学作品中很难企及的高度,其中的对比讽刺手法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讽刺艺术手法是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对于文章主旨的体现具有一定的烘托作用,与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在文学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儒林外史》及写作特点概述

《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重要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小说中采用较多的是对比讽刺手法,小说中所描绘的时代是明朝时期,但其实反映的是清朝的现实,作者通过尖锐的笔尖将清朝时代的科举制度对文人的迫害进行了描绘,从而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在封建社会中,科举制度是我国持续时间最长的一种选人用人的模式,但是科举制度的迂腐对文人的发展又是一种严重的残害。《儒林外史》中描绘了近两百个人物形象,对封建礼教以及腐败的现实生活是一种深刻的批判。由于这部作品反映出来的现实意义十分重要,使得《儒林外史》成为我国古代讽刺文学中的典范,也使得吴敬梓成为我国文坛历史上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文学创作手法对后来的很多的这种文学创作都有重要的影响,比如鲁迅就曾评论该作品,说自己从该作品中学到了如何进行批判写作。

《儒林外史》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具有十分真实的特征,是对现实生活中的平凡人的真实体现。正是由于这种真实,才更能打动人,更能将人吸引到作品中来。比如鲍文卿对潦倒的倪霜峰的照顾和对他儿子倪廷玺的收养;牛老儿和卜老爹为牛浦郎操办婚事等,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但是这些琐碎的事情中所暴露出来的情感十分真挚,也更能打动人,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对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生活状态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从而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对其中想要表达的对封建制度的一种批判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讽刺艺术是《儒林外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部分,正是这种讽刺艺术的运用,使得作品的主旨更加深刻,也是作者所描绘的各种平凡的故事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比如在小说中,五河县盐商送老太太入节孝祠,张灯结彩,颇为热闹,整个过程显得庄严肃穆,但是盐商方老六却和一个卖花牙婆伏在栏杆上看執事,对两个人的行为进行描绘的过程中,用了下面的词句:“权牙婆一手扶着栏杆,一手拉开裤腰捉虱子,捉着,一个一个往嘴里送”。这种不和谐的人物形态以及处事方式,在文中很多地方都有出现,通过对不和谐的人和事的讽刺,将庄严与滑稽进行组合,通过对比,实现了讽刺的目的。小说中的对比手法还表现在人物形象的编排上,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之间的对比分析,就是一种重要的讽刺艺术手法。

二、《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特征

(一) 题材的真实性

讽刺艺术的题材是讽刺意义的重要体现,只有真实的题材才能发挥讽刺作用。如果各种文学题材是完全编撰的,其本身的可信度就不高,因此所表达的真实意义也有待考量。在题材的选择上,吴敬梓做到了一点,即真实性。在讽刺对象的选择上体现出了真实性的一面,这部小说中很多人物形象都是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作者都是通过现实生活的原型进行改编,才得到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有的甚至没有经过美化和改编而是直接运用。比如小说中的马纯上,其实是现实生活中的冯粹中,小说中的迟衡山以樊南仲为原型,作者在进行这部小说的创作时,一个关键点在于对现实生活中的题材进行了细致的概括及总结,因此使得作品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很小,同时由于作者选取的人物原型都比较典型,对于作品主旨的体现和烘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在人物形象的选择中以现实生活为原型,在各种故事场景的选择过程中也对现实生活进行了还原和借用,比如著名的范进中举,就是以现实生活为原型进行创作的一个典范。范进发现自己中举之后发疯,是由于长期的科举制度对范进的迫害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但是由于范进发疯,导致范进的母亲也出现极度喜悦,最终在极度喜悦的状态下死亡,这些场景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在范进中举前后的言行举止中,可以看出范进在科举制度中受到的迫害太过严重,他经历了太多的痛苦,对自己的前途已经失去信心,因此当他听说自己中举之后,一直不愿相信这个事实,以为是邻居在逗他玩,而他真的确信自己中举之后就发疯,这也成为他生命中的一个悲剧。真实性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重要特点,这种真实场景以及真实人物形象使得文章的讽刺手法更加有意义。

(二) 小说的讽刺力度夸张但同时也很适度

讽刺手法的运用,不乏会出现比较夸张的现象,夸张是讽刺艺术手段使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讽刺手法得以体现的关键。夸张手法的运用通常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行为方式体现出来的,而且描绘的手段往往采用浓墨重彩的方式,将故事情节夸大,将人物形象中的个性特征进行夸大处理,使得小说的讽刺效果可以更加明显。夸张的表现手法是讽刺艺术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运用夸张的手法可以使得读者对现实社会中的荒谬以及在现实社会中被扭曲的灵魂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这部小说中,作者运用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时并没有过度,反而是采用了一种适度的夸张,对被讽刺的对象的丑陋面进行了深刻的揭示。比如作者对社会中的某一个比较丑陋的角落进行了适度地放大,使得这种丑陋可以暴露得更加明显。如对严监生的刻画,严监生是一个十分吝啬的守财奴,他本身是十分富有的,对他的财富进行描绘时作者使用了比较夸张的手法:“童仆成群,牛羊成行,钱过北斗,米烂陈仓”,但是严监生在日常生活中连猪肉都舍不得吃,他的儿子想要吃肉的时候也只是哄哄他,他自己病入膏肓的时候也舍不得用钱去买人参来调补身体;他在临死的时候迟迟不肯断气,因为他看见有两根灯草,害怕浪费灯油。这种夸张的对比在小说中很多地方都有体现,正是这种夸张的表现手法以及强烈的对比,将人性的丑陋面暴露得更加明显。作者在夸张的同时也注意到了一个度,进行了适度的夸张,这种夸张也是建立在现实生活中的,并不是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因此产生的艺术共鸣更为强烈。

(三) 客观的讽刺手法

讽刺艺术手法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反映的一个关键,在《儒林外史》中,作者对现实生活进行还原时采用了比较形象生动的描绘方式,对描述的对象的客观性进行了尊重,在小说中,作者营造了很多的讽刺形象,而且对每一个讽刺形象都进行了客观的描写,但是在描写的过程中作者遵从一个原则,即不暴露自己的偏好习惯。比如作者本人对封建制度中的科举制度十分厌恶,但是他对马二这个角色的描绘却十分客观,虽然马二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忠实遵从者,吴敬梓对马二在这方面的态度进行了批判,但是也对马二的热情以及诚恳进行了肯定,这种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吴敬梓在进行创作时的根本,他的创作是以现实为原型的,不会对现实进行扭曲,注重对客观环境的批判。对于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的毒害,《儒林外史》采用了“镜中取影”的手法,将自己愤怒的情绪隐藏在作品中,但是不外露,通过平实的语言对客观事实进行了深刻的反映。

(四) 小说中的白描手法

人物是小说中的主体,也是故事情节的串联者,在这部小说中,对儒林士子的灵魂进行了客观的描绘以及刻画,这种刻画的手段是白描手法的巧妙运用,作者只是做了一个描绘者,将自己的情感隐藏起来,对人物并不进行直接的评论,而是通过人物自己的行为以及语言将自己的个性特征展示出来,白描的手法可以使得作品显得更加真实客观。比如对周进的形象的描绘:“头戴一顶旧毡帽,身穿无色绸旧直裰,那右边袖子同后边开处都破了,脚下一双旧大红绸鞋,黑瘦面皮,花白胡子……”从周进的外貌中就可以看出他被古代的科举制度残害得有多严重,他的萎靡狀态来自于封建社会的压迫,作者间接地批判了这种制度,在批判的过程中对人们的教育意义是十分深刻的。

结语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坛史上的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小说对封建社会中的科举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作者对现实生活进行还原,采用客观生动的描绘方式,利用适度的夸张艺术手法,使得作品的真实性有了很大的提升。正是由于这种客观的描绘,使得作品的主旨体现得更为自然,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可以获得更大的收获和体验。语

参考文献

[1]李灵年,韩石.论《儒林外史》所体现的近代理性主义精神[J].明清小说研究,1997(01).

[2]彭江浩.科举文化下的卑微人格——《儒林外史》中严监生形象分析[J].民族论坛,2006(10).

[3]刘勇强.文人精神的世俗载体——清初白话短篇小说的新发展[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 [C].1999.

[4]徐明安.论《儒林外史》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批判和超越[J].明清小说研究,1999(01).

猜你喜欢

艺术手法儒林外史
论《儒林外史》序跋的批评价值
《儒林外史》的吃播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儒林外史》戏剧演出资料考辨——兼谈《儒林外史》创作中的明清互现
单宝塔诗
以艺术手法提高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音乐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戏剧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以艺术手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运用与思考
音乐:语文教学的艺术手法
《儒林外史》的坡式交际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