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花蓝

2015-06-11刘英敏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印花布残荷青花瓷

刘英敏

若说中国红是从太阳上采撷的,那么,青花蓝就是在泥土中绽放的。若说中国红是中国的“动”色, 则青花蓝是中国的“静”色。一动一静,中国有味。

她兼具儒家的温度、道家的洒脱和墨家的勤朴。她是素与雅最完美的结合,是中国最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颜色。中国的士,“居庙堂之高”时,往往喜欢黄金黄;“处江湖之远”时,往往喜欢水墨黑;但他们内心深处喜爱青花蓝。

青花蓝,尽在青花瓷上。农业中国,以“土”为其“五方”之中心。青花瓷,脱胎于土,成型于火,获生命于青花蓝。因此说,青花蓝是泥土中绽放出来的。

瓷,或者说青花瓷,是另一个中国。瓷的本性是刚的(虽然她不像刀,不具侵略性)——一旦“玉碎”,却化为片片刀锋,虽千百载也不腐。而铁枪、钢刀,几十年风雨就腐烂了。

周杰伦的歌《青花瓷》留恋、咏叹青花瓷。

“雨过天青云破开,鬼谷下山入梦来。远尘淡墨调烟雨,一见倾心镌画台。”(《七绝·青花》)。“色流香,青胎素描慢拂弦。慢拂弦,岁月浮华,一梦千年。可参造化天地妙,无极由来太极添。太极添,业火凝炼,玲珑惊艳。”(《忆秦娥· 青花瓷》)两位无名者的青花瓷诗词,甚合吾意。

青花蓝,尽在蓝印花布里。农业中国男耕女织,织的就是蓝印花布。她也是从花儿——棉花中走来。青花瓷予国人以刚、以饱(蓝边碗是华人的共同记忆),蓝印花布予国人以柔、以温。

现在,蓝印花布在云贵一带的少数民族才较常见,并且是珍稀旅游纪念品了。

昔日千百年,蓝印花布做衣裳、被套、蚊帐、婴儿的襁褓、行者的包袱……她比粗陋的麻布细暖,她无绸缎、毛皮的高贵,但她予千千万万布衣以尊严。对,蓝印花布——布衣的尊严,还有欢和爱。

“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荀子·劝学》)战国时国人已从蓼蓝草中提取“靛青”染色。解放后不写小说写服装史的沈从文考证:“……后来逐渐发展成蓝底白印花布的一种,以布抹灰而染青,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诗词各色。”蓝印花布为世所重在宋,盛行于明、清。

蓝底白花,以斑点的粗细、疏朗组合而成,如星空闪烁,一种悠远、宁静的气息袅袅而来。她兼有少妇的端庄和少女的俏皮。她天性属于山清水秀的江南:温婉白美的女子,“缓缓地”穿上这种蓝得清纯,白得朴实的布衣,秀气不落凡俗,典雅不失明快,款款地走来……那才是个美不胜收的蓝中国!“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好一个如茵绿草与蓝印花布作大背景的红火江南。

蓝印花布,还有团扇、青瓷、宣纸、毛笔、线装书、油灯、油纸伞、秦砖汉瓦、儒家礼仪等绘就的岁月,一步三回首,远去了……

青花蓝,民间中国的容颜,也是蓝天和大海的容颜,是中华的“基准色”与活力源泉。

(选自2015年2月2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感悟]青花蓝,一种属于中国民间的颜色。对藏匿民间的隐士而言,是一种情调,也是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刚强;对生活在民间的布衣百姓而言,是一种生活,是一种柔软温暖的生活象征。蓝,一个最古典最温情的汉字;蓝,一种最迷人最诗意的颜色。

李娟/文 孙俊强/评

在凤凰古城遇见一家卖银饰的店铺,店名“素”。银镯子上刻着缠枝的莲花,不华丽,不张扬,但雅致素朴。一件件银饰上,有的镶嵌一块苏州刺绣,有的镶一片青花瓷,或一块黝黑的沉香木,有着光阴的痕迹。我在心里默念着,仿佛一位小家碧玉的名字,素颜如雪。似一杯萦绕在舌尖的清茶,淡如微风,少有的清雅和回味。

暮春时节,院中的栀子花开了,白色花朵立在翠绿的枝头,如白衫绿裙的少女站在清清溪水边,说不出的素洁和美好。摘几朵插在透亮的瓶中,连梦里也是栀子花幽幽的清香。

读明代张岱《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此时茫茫天地之间,山长水远,万籁寂静,只听见雪在枝头簌簌落下的声响。天地间粉妆玉砌,一片晶莹。他在舟中,手捧一卷书,围一炉红泥小火,品一杯苦茶香茗。桌上的宣纸上落了一行诗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此时坐对一窗雪,如同坐对一卷书,听雪落寒窗,煮酒、品茗、读书,世间还有比这更惬意美好的事吗?

几百年来,赏雪吟诗的诗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唯有张岱手中的笔,极简极淡。他仿佛信手在西湖的舟中泼洒一幅水墨丹青。寥寥数笔,清淡,素净之极。好文字原来正是这样,不是花满枝桠,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风尘俱静,素雅纯粹。那些文字有画意,有诗情,更有悠长的回味。

读季羡林先生暮年的文字,也是满目素洁和干净。不繁文缛节,不唱高调,至情至性,质朴无华。好文字原是素面相见。他放下枝头所有的繁华,沉浸在文字的泥土中,简静,纯粹。人生到了一定的时候开始做减法,删繁就简三秋树,留下清绝、风骨的枝桠伸向天空,似一树清寒的梅。

在古老的徽州,遇见一块石碑,碑文上刻着“圣人孩之”。季老到了人生的暮年,也将人生活得明白和透彻,一位大家,终生保持一颗孩童般对万物敏感、天真、纯净的赤子之心。暮年时候,放下尘劳,回归生命的本源,只留下雅洁、纯净的文字,走了。

我喜欢画家林风眠的画,他笔下的仕女真是冰清玉洁。白衣蹁跹的女子坐在堂中,黑发挽起,细细的眉,朱唇一点,素雅纯洁,安详从容。一身素衣,却胜过万紫千红。她不怒不怨,不悲不喜,彻底绝了尘世的烟火气。

她们在画中,或凝神,或抚琴,或低眉,你会感到,原来娴静也是一种奇妙的力量。她身边细腰的青花瓷瓶中插着花,花是白色的莲花,亭亭开在瓶中,犹如一位圣洁的女子盛开在男子的心中,纯洁似一个飘渺遥远的梦境。令男人一生心心念念的女子,何尝不是心中的梦?无法触摸,遥不可及,只有留在心底,梦里,画中。

一对夫妻,暮年时的爱情是素净如雪。老年的钱钟书和杨绛是一对相濡以沫的知己。有人来访,敲开门,杨绛先生不说话,递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钱先生在读书,不能接见来宾。原来,杨绛先生不说话,是怕惊扰了钱钟书先生读书。是啊,只有她懂得他,半个多世纪的相依相伴,她成了他骨头里的钙,是他的呼吸,是他的氧气。他们之间没有甜言蜜语,不言情爱,她是他的右手和左手,情同手足,唇齿相依,似水流年里的恩情都在一粥一饭里。

记得一幅油画中,傍晚昏黄的烛光下,屋中桌前坐着一对老人,白发的男子戴着老花镜在看报纸,老妇人低头在编织毛衣。桌上放着一台收音机,似乎俩人都没有听。他们相伴默默静坐着,不说一句话。光阴似乎已经静止了。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原来尘世中最后的爱,竟是默默无语,不着一字。共一盏灯火,共赏春花秋月,共度天阶微凉,直到地老天荒。一生相守,老来就成了那幅画,素净如两尊佛。

记得在中国美术馆看吴冠中先生画展,我站在那幅残荷前,惊呆了。荷塘结了冰,只剩下一朵朵残荷在冰雪中挺立着,与我素面相见,清远静美。一瞬间,荷的铮铮铁骨,清气四溢扑面而来。记得风动荷花香还是昨天,一转眼,冬来了,雪落了下来,留得残荷听雪声。那些雪中的残荷,犹如一个人的暮年,霜严雪寒中,自有一份气定神闲,有风骨,更有气节。

读宋词,你可以看见那个时代的风景,那个时代的心灵,有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的清澄、素净。似乎眼前有了一幅画,山寒水瘦,一个人独坐茅屋,听雪落寒窗,一抬头,见一叶孤舟正泊在江面。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隔着漫漫岁月,清凉和安然的气息迎面扑来。

素,于喧闹浮躁的尘世间,原来是一阕宋词。素,是生命的大美和庄严,也是人生的另一个境界。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2年第8期)

[感悟]“素”的本质是雅致素朴,不华丽,不张扬。素,是一首回味悠长的诗,是一幅冰清玉洁的《仕女图》,是暮年如雪的爱情,是一朵铮铮铁骨的残荷,是一阕远离喧嚣的宋词。质朴的叙述,脱俗的感悟,超越了喧闹繁华的尘世,自然回归到了生命的本源。让心灵回归到那个最开始的纯净的本源,卸下所有的繁华,让洁净的心回归土壤。当一颗纯净的心安于泥土的芬芳,是体会到了生命的大美和庄严,这就是人生的另一种境界!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阳市柏林庄中心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印花布残荷青花瓷
黄梅君作品
焕活青花瓷国风之美
残荷听雨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从林栖的《青出于蓝》,看蓝印花布的借衣还魂
留得残荷听雨声
纯净的青花瓷
听雨的残荷(节选)
残荷新爱
国外印花布色彩设计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