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教学思考

2015-06-09陈志伟

科教导刊 2015年14期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健康高职院校

陈志伟

摘 要 近年来,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日益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对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的了解和考察,并对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和研究,为加强和完善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建议和指导。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贫困生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5.078

Thinking on Educ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Poor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Problems

CHEN Zhiwei

(Changsha Aeronautic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Changsha, Hu'nan 410001)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poor students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increasingly becoming a vocational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 important issue. On the statu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poor students to understand and study the mental health, and vocational colleges were poor students a range of mental health problems summarized, review and research,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of poor student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vided advice and guidance.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poor students; mental health

1 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心理现状分析

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院校贫困生的比例也因此逐年上升。由于大众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前景和性质不是很看好,走入高职院校的贫困生心态各异,绝大部分高职贫困生觉得自己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他们从入学就开始怀疑自己,总认为自己各方面能力都低人一等,自信心严重受挫,以至于入学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适应大学生活,不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知道如何给自己合适定位。在这样的情况下,时间一长很容易产生心理不健康问题,直接影响了高职贫困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同时高职贫困生面对经济贫困与继续求学深造的局限,一方面希望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另一方面又要面对难以支付的高额学费,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距更加促进了高职贫困生对未来的迷茫和对自己人生价值的怀疑,使得许多高职贫困生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的甚至还酿成了悲剧。这些贫困生自卑、焦虑、抑郁等日益突显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了现今社会关注的焦点,解决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将成为当前高职院校贫困生工作的又一重点。

2 高职贫困生现存的主要心理问题

2.1 强烈的自卑心理,导致人际关系敏感

自卑是指由于不适当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认识所引起的自我否定,自我拒绝的心理状态。高职院校贫困生除了经济上的贫困外,最大的特征就是自卑。大部分贫困生分别来自我国经济落后的农村和偏远山区,家庭条件比较贫寒。进入大学后,由于受家庭经济拮据的困扰,高职贫困生面对现今校园里存在的“高大上”即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拜金主义”消费观的不良影响和刺激,发现多数同学拥有了较为高端的电子产品和名牌服饰,他们对缺钱的困境比其他同学显得更为强烈和敏感,常常将自己的现状与其他同学作比较,不能正确面对现实,总担心他人瞧不起自己,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另一方面,由于自卑心理,高职院校贫困生在与老师、同学的相处中常常敏感多疑。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高职院校贫困生在艺术造诣、社交活动、人际交往等方面常常处于一定的劣势,同学们之间常常一句不经意的玩笑就认为是若有所指,认为“别人是瞧不起我”,常常与自己的处境对号入座,认为是自己受到了歧视,过分敏感从而封闭自己。

2.2 持续的焦虑心理

焦虑即指个体预料到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模糊的威胁、危险出现而自觉难以应付时,由烦恼、紧张、焦急、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状态。由于家庭经济贫困,贫困生的心理压力极大,他们的精神长期处于焦虑状态。有的为解决学习费、生活费而虑;有的为大学生活的各种不适应而虑;有的为家人生活现状而虑,更有的是为自己的能力不足和巨大的就业压力而焦虑。具体从就业方面来说,由于大部分的贫困生肩负着父母的期望,他们想通过努力学习找个好的工作来缓解父母的经济负担。然而进入大学后,他们发现部分同学就业存在“拉关系走后门”、“成绩挂科”同样被企事业单位录用的就业怪圈现象,因自身社会关系的劣势担心自己无法找到理想的工作,使他们对自己的未来丧失自信心,不再崇尚“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纷纷进入了“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学习怪圈。在失去学习动力的前提下,他们对学习和未来心存迷茫和失望感,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种“自己就是一个多余的人”的消极心理暗示。这种消极暗示程度越深,父母的期望与自身的现状缺失的程度就越大,由此形成的焦虑心理也就越严重。另一方面,贫困生争取通过优异成绩以找个好工作来慰藉自己父母的苦心。然而大学校园里“人才济济”、“高手云集”,他们很难做到脱颖而出。由于自身大多来自我国老、少、边、穷地区,他们的言谈举止、形象和风度等方面的缺陷,就业找工作中难免会遇到更大的压力,这无形中加大了贫困生的焦虑心理。

2.3 长期的抑郁心理

抑郁即指缺乏自尊、自信、希望和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去改善处境的一种消极心理状态。据学院最近一项调查,众多的贫困生背后大都有一个如父母单亲、多病、残疾或遭受天灾人祸等不幸的家庭,家庭的不幸与打击使他们遭受巨大的经济压力,导致许多贫困生身心俱疲,面对现状他们既无助又无力,时间一长,容易产生抑郁心理。另一方面,由于在大学学习期间贫困生常常存在学习考试、失恋、同学室友人际关系、自我能力提升等各方面的压力,当他们的目标、理想无法达成时,时常会产生莫名的情绪低落,过分压抑自己的情绪,郁郁寡欢,对未来失去了希望和信心,误认为自己就是所谓的“三最生”,即最差、最笨、最无能,兴趣丧失,终日情绪低迷,从而导致抑郁心理。

3 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3.1 强调普及化心理健康教育与个性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统一

据最近一项调查表明,在湖南省所有高职院校贫困生中,大部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属于心理失衡,可以跟随同学们和老师的帮助和积极引导得到正常恢复,只有少数人属于心理失常或心理疾病。针对大部分高职贫困生除了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各种心理专题讲座、525心理活动月、团体辅导等形式在学院范围内开展心理互助活动,让广大贫困生进一步增强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卫生基本知识,掌握提升自我心理健康的方法,通过普及化心理健康教育达到预防和消除心理健康问题的目的。另一方面,针对重点个别贫困生的“心理脱贫”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他们的个性化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建立个别重点贫困生的个性化心理健康档案、了解重点个别贫困生的心理状况、生活状况和思想状况,并及时关注这些重点贫困生的心理状态、分析其心理、研究其特点、剖析其需求,在考试、求职等关键时期要通过跟踪访谈、及时反馈指导他们调节情绪以降低心理焦虑水平,特别是对于存在强烈孤独感、自卑感和挫败感的重点贫困生和存在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的个别贫困生,要通过开通24小时热线、非面授等个性化心理咨询方式引导他们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给予针对性、个性化关注和指导,进行个性化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帮助重点贫困生及时走出心理误区,强调普及化心理健康教育与个性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统一。

3.2 有效利用网络信息化手段,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创新和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模式。首先,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广泛阅读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书籍,逐渐从过去的“我教你听”的单一教育教学模式向与学生“共成长、共交流、共进步”的双向交流的教育教学模式转变。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第一时间准确了解各个班级贫困生的兴趣爱好及性格特点等,健全世界大学城空间、QQ、E-mail、博客、微博等网络信息化交流平台,能够第一时间解决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其次,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可以针对高职贫困生群体建立健全“阳光绿色心灵网站”,网站不仅要功能齐全,而且要有完整的栏目、内容作支撑,并每天定期更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在网站宣传页定期张贴“贫困生心理脱贫”的典型案例,让同学们针对实事案例在线积极讨论和留言总结,从而形成宝贵经验,授人以渔,帮助贫困生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再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网络自由化和渗透性的特点,构建特色化网络心理健康课程。通过借助网络平台实施一对一、点对点个性化教育。例如,学院可以定期对心理贫困生提供免费上网服务,并通过非面授即网络的形式开设相应的“阳光绿色心灵套餐”,免除一对一面授的尴尬和心灵封闭,使心理敏感脆弱的贫困生乐于受教,并取得一定的心理教育效果。

3.3 贫困生应树立正确的贫困观,进一步增强自信心

首先,学院应针对性地对贫困生进行自立、自尊、自爱、自强教育,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引导他们正确理解贫困和人生的价值,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经过艰苦奋斗,改变自己贫困的命运。如针对全校贫困生通过每月举办一期“贫困我要大声说出来”专题心灵励志讲座,树立“我感谢我是贫困生、我贫困但我很努力、我贫困但我有心理资本”等心灵励志口号,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物质贫困是暂时的,然而精神、思想、知识上的贫困才是真正的贫困。其次,学校应大力倡导一种关爱、文明、平等的校风和学风,应充分发挥老师关爱贫困生的隐形教育作用,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的联动作用,如针对贫困生建立“阳光心灵俱乐部”,通过俱乐部开展“励志书籍分享会、励志勤工活动分享会、励志学习分享会”等多元化的心理互助活动,使其在俱乐部校园活动中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树立“贫困也是一种资本、我贫困但我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所以我自信”等积极观念,进一步有效缓解贫困生现存的焦虑、抑郁以及心理,树立正确的贫困观,进一步增强了贫困生的自信心。

目前,随着国家对高职人才的大力需求,国家及社会越来越重视高职贫困生的心理问题。通过对高职贫困生的心理现状进行分析,剖析高职贫困生现存的心理问题,并研究其解决途径,进一步使高职贫困生“心理脱贫”、实现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持续、全面发展的目的。

基金项目: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课题“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编号: YC1318)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周学军.民办高校学生资助中的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9).

[2] 段鑫星,赵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 刘兆军.“博客社区”与高职院校心理教育的改进[D].复旦大学,2010.

[4] 李振江.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

[5]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 2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2(1).

[6] 郑顺爱.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具体表现、成因及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12).

[7] 姜晓华.谈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实施教育的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2(4).

[8] 刘忠生.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J].兰州学刊,2010(2).

猜你喜欢

贫困生心理健康高职院校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大学用话费查“装穷”贫困生月超150元取消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