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遵义会议后红军的首次主动出击——土城战役

2015-06-05田径罗林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5年4期

田径+罗林

[摘要]土城战役是中央红军在遵义会议后主动发起的对尾随川军进行歼灭的战役。土城战役由于未能迅速解决川敌郭勋祺部,敌援军四面合拢,红军被迫撤出战场,西渡赤水河,以图脱离敌军包围圈。土城战役开启了四渡赤水战役的序幕。

[关键词]土城战役;青杠坡战斗;失利反思

为鼓舞士气,打击国民党军围追堵截的嚣张气焰, 1935年1月24-29日,以土城为中心,红军主动发起了对尾随川军的决战。土城一战,红军将士虽浴血奋战,却未能达到歼灭川军的预期目的。随着战斗形势的变化,中革军委果断调整军事方向,主动撤出战斗,西渡赤水,从而拉开了四渡赤水战役的序幕。

一、土城战役的谋划

土城战役的最初谋划始于遵义会议。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城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其间,国民党中央军以及川、滇、黔军阀,对遵义逐渐形成合围之势:黔军柏辉章部突袭红三军驻地刀靶水、螺蛳堰;黔军蒋在珍部向驻凤岗县偏刀水的红九军团发起进攻;川军章平安部和黔军侯汉佑部在桐梓县松坎同红一军团激战;黔军何知重率部从黔西进逼遵义;滇军从毕节方向进逼遵义;国民党中央军也正朝着遵义南面的贵阳方向挺进。鉴于战机和形势的变化,会议根据刘伯承、聂荣臻的建议作出决议:放弃黎平会议关于创建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根据地的计划,中央红军向赤水地域移动,渡过赤水河进入川南,然后北渡长江与川西红四方面军汇合,建立川西北革命根据地。

中央红军要想实现北渡长江入川的战略计划,必须控制长江支流赤水河中游地区的两个战略要地——土城、赤水城。土城地处贵州省习水县的西部,是黔北与川南的结合处,其西面与四川古蔺县相连,北面与赤水县相接,赤水河横穿其中直达长江,是连接川黔交通的咽喉。优越的地理区位,使得土城、赤水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同时也是兵家必争之地。红军能否取得在土城和赤水的军事胜利,关乎红军入川北渡战略计划的实现。

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撤离遵义城,行至距遵义城20多公里的泗渡镇。在这里,中央政治局举行扩大会议,继续讨论北渡长江的作战计划。泗渡会议明确提出:红军必须迅速移至赤水、土城及其附近地域,渡过赤水河,夺取蓝田坝、大渡口、江安一线的长江渡河点,然后迅速渡江。20日,在中革军委发出《关于渡江的作战计划》的同时,朱德总司令致电各军团首长:“必要时,在赤水以东地域与追击和截击的敌人的一路进行决战”[1]

根据中央军委的部署,彭德怀的红三军团为左路大军,林彪的红一军团为右路大军,中央军委纵队为中路大军。三路大军向北挺进,准备经过赤水,从泸州、宜宾之间北渡长江进入四川。大部队到达习水东皇后,又兵分三路向赤水河东岸的土城前进。1月24日,林彪的红一军团进抵土城,黔军刘翰吾部,闻风而逃,未作抵抗。红一军团占领土城以后继续向赤水城挺进。1月25日后,其他军团和中央直属纵队陆续抵达土城。与此同时,号称川军“模范师”的郭勋祺旅,潘佐旅也从温水、东皇一路朝土城奔袭而来。红军根据截获的情报得知,敌人共4个团的兵力。为了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提高部队士气,也为了给北渡长江创造有利条件,中革军委决定在距土城3公里外的青杠坡集中红三、红五军团的优势兵力,合围夹击,歼灭尾随而来的川军郭勋祺部。

二、血洒青杠坡

1月28日凌晨5时,青杠坡战斗正式打响。战斗由彭德怀、杨尚昆统一指挥。具体部署为红军三、五军团从土城镇外的水狮坝兵分两路,向盘踞在青杠坡的川军郭勋祺旅发起进攻。战斗开始不久,红军攻占了青杠坡周围的老鹰石、桐子窝、猴子丫等阵地,但川军居高临下,凭借有利地形拼命抵抗。在对制高点石高咀、尖山子、营棚顶的争夺中,双方进行了持续的激烈交战。红军组织突击队对川军阵地发起十余次冲锋,同川军进行白刃战。一时间,青杠坡山头血流成河,红军牺牲无数,伤亡巨大。然而,红军的英勇作战并没有攻破川军的阵地,战斗双方处于胶着状态。

上午8时许,川军潘佐先头团赶到青杠坡投入战斗,红五军团部分阵地被突破。川军沿山脊下冲,扑向土城,一直攻到了大埂山军委指挥部前沿。在这个危急关头,朱德总司令亲临三军团前线指挥,刘伯承参谋长亲临五军团指挥部队作战,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也来到位于土城东面的大埂山军委指挥部。情况万分紧急,毛泽东当机立断,命令直属中央军委的干部团对敌人发起进攻。干部团在团长陈赓、政委宋任穷的带领下英勇作战,打退了进攻大埂山的川军,使阵地得以巩固。为了扭转不利的战局,毛泽东同志电令红一军团二师放弃奔袭赤水县城的任务,火速从猿猴(今元厚)赶回土城参加战斗。

中午2时许,一军团二师回援赶到。红军各军团相互配合,接连对青杠坡的敌军阵地发起冲锋。在优势兵力的进攻下,敌军受到重创,被迫撤出青杠坡主阵地,逃往丰坝村。朱德率领红二师五团乘胜追击。然而川军凭借丰坝村沙沟头的有利地形封堵红军追兵,红军久攻不下。

就在青杠坡战斗激烈进行的同时,已渡过乌江进入贵州清镇地域的国民党中央军薛岳部8个师正急速向土城开进,王家烈指挥黔军4个师向遵义逼近,云南的滇军全速向黔西北推进,广西的桂军已到达黔南,川军抢占了赤水城堵住了红军北上的通道。国民党各军对红军的合围之势形成,中央红军的3万多人被围困在川黔边界的狭窄地带,随时都有被围歼的可能。

下午5时,中央政治局和中革军委在土城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放弃原定由赤水北上,从四川泸州和宜宾之间北渡长江的计划,主动撤出土城战斗,迅速由土城一带西渡赤水河,摆脱敌人的合围,寻机再渡江。

1月29日凌晨,中央红军分为三个纵队,分别从土城、猿猴两处渡过赤水河,土城战役至此结束。

三、土城战役的反思

土城战役是红军一次“不胜而胜”的战役。说它“不胜”是因为红军未能实现战前制定的作战目标:由赤水北上,从四川泸州和宜宾之间北渡长江。说它“胜利”是因为红军能够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作战目标:主动撤出土城战斗,由土城一带西渡赤水河,进入川南的古蔺,成功摆脱敌人的合围,为北渡长江创造了新的战机。然而,也要看到,红军在土城战役中遭受的重大人员伤亡和面临几乎全军覆灭的种种险象。导致红军在土城战役中失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情报错误。土城战役开始之前,毛泽东首先向周恩来、刘伯承了解敌人的情况。周恩来说:“先于红军进入赤水城的川军两个旅对红一军团前锋部队进行反扑,阻止红军北进;另一部川军两个旅尾追红军,其先头已达土城以东地区”。随后,毛泽东又问刘伯承参谋长:“阻我渡江北进的川军到底有多少?”刘伯承回答:“据侦察报告,约为4个团。”[2]中革军委根据这些情报推测尾随红军而来的川军郭勋祺部只有四个团的兵力,于是决定集中红三、五军团的优势兵力,利用土城青杠坡的葫芦谷地形对尾随之敌进行歼灭。但是土城战役打响3个小时后,红军久攻不下,后根据抓获的俘虏得知,川军不是原先侦查的4个团6000多人,实际为6个团1万余人,而且还有大量的增援部队。情报错误是青杠坡战斗失利的致命硬伤,它使得红军集中优势兵力,速战速决的战术策略无法得以实施。

第二,轻敌思想。一方面,红军对四川军阀的战略思想认识不足。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蒋介石追剿红军的命令,地方军阀多是阳奉阴违。长征以来,红军多次巧妙地利用了地方军阀与蒋介石矛盾,使部队得以顺利通过军阀的地盘。对于四川军阀,红军方面也认为其并不真正想围剿红军而消耗自身,围剿红军只是在表面上应付蒋介石。所以推测尾随而来的川军战斗力不强,只要在土城打一个歼灭战,就可以威慑围追堵截的其他军阀部队。中革军委1日27日电令:“我三、五军团及干部团应以迅速干脆手段,消灭进占丰村坝、青杠坡之敌”[3]从此电文中可以看出,红军预想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认为消灭这股冒进的川军不是问题,并没有对战役作更多预测。根据时任三军团五师特派员的陈复生回忆:“土城战役开始前,毛主席和彭德怀都很有信心在土城打胜仗…那个时候彭德怀同志还跟我说:‘你们准备啊,准备接待俘虏。”[4]

与红军认识相反,军阀刘湘认为:中央红军中有许多四川籍将领,如朱德和刘伯承,他们对四川的情况很了解,在四川又有一定的威望和影响,中央红军一旦渡过赤水河进入泸州,红军北渡长江就成定局。到那时,从贵州入川的3万多中央红军与川北拥有8万多人的红四方面军汇合,红军在四川创建根据地将不可阻挡。这种情形是刘湘最不愿意看到的。为此,刘湘把在赤水河东岸地区围剿中央红军看成是能否堵住中央红军渡过长江的决定性一战。为了阻止红军入川赤化四川,刘湘派出了川军的精锐部队对红军进行围剿。1935年1月26日、27日,在赤水赤水河峡谷的箭滩、黄陂洞、复兴场,川军与中央红军渡河先头部队林彪红一军团遭遇,双方猛力交火。刘湘对参加作战的川军下达围剿红军的死命令:凡参与此役围剿的各路川军,应抱必死之作战决心,在赤水河峡谷全力围剿中央红军![5]

另一方面,红军也低估了川军的战斗实力。1935年红军进入遵义以来,主要是同黔军王家烈的部队作战。黔军是有名的“双枪兵”, 吸食鸦片现象普遍,纪律涣散,战斗力不强。红军进入遵义几乎没有遭遇黔军的顽强抵抗,反而是打得黔军四处逃窜。土城战役开始前,红军低估了川军的战斗力,认为川军与黔军一样不堪一击。事实上川军历来注重军事训练,武器装备优良。川军长期在川北与红四方面军作战,非常熟悉红军的战略战术,武器装备等情况。另外长期军阀混战,川军也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尤其是与红军在青杠坡交战的郭勋祺部,是川军中有名的“模范师”。郭勋祺本人为川军名将,早年入藏当兵,随军西征,在西藏征战数年,历任排、连、营、团长,是一个从基层成长起来的、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的指挥官。郭勋祺由于作战勇猛,在川军中号称“郭莽娃”。无论从军队素质,还是指挥员的战术水平,土城战役中的川军都是一个不能小视的对手。

第三,地形不利。土城战役虽然是红军主动发起对川军郭勋祺部的歼灭战,但是地形对红军十分不利。由于1月27日郭勋祺部抢先一步占领了青杠坡周围的石高咀、尖山子、营棚顶等高地,据险与红军对峙,致使28日青杠坡战斗一开始,红军就全线处于仰攻状态,战斗进行十分艰难。随着川军后援部队的不断投入,而红军后援不足,一场歼灭战由此变成拉锯战、消耗战。

青杠坡战斗危急之时,红军干部团发起冲锋,红二师及时回援,青杠坡郭勋祺部才被击退。郭勋祺、潘佐部从青杠坡败退至丰坝村的泥垭坪,朱德率红二师五团乘胜追击。丰坝村东、南、西三面均为高山,泥垭坪地处缓坡。败退的川军利用有利地形,阻击了红二师五团发起的多次进攻。川军一方面继续顽抗,一面又调集廖泽部的一个团前来增援。为了避免孤军追敌的红二师五团陷入被三面合围险地,朱德不得不下令部队停止攻击,向后撤退。川军由此才幸免全军被歼。

土城战役,红军虽然失利,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红军将帅的果断决定,及时扭转了中央红军所面临的凶险局势,使红军在险境之中重获生机。土城战役后,红军顺利渡过赤水河,开启了四渡赤水辉煌战役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朱存福.突出重围[M].北京:中国文化出版杜.2011:22

[2]陈伯江.中国土地革命战争[M].北京:解放军出版杜.2001:212、213

[3]朱存福.突出重围[M].北京:中国文化出版杜.2011:24

[4]陈复生.九死复生:一位百岁老红军的口述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134-135

[5]禹明先:解密土城战役   http://roomx.bokee.com/7045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