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述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官僚主义问题的认识

2015-06-05周竞风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

周竞风

[摘要]建国初期,随着中国共产党所处历史地位和工作环境巨大变化,一部分党员、干部表现出明显的官僚主义倾向,引起党的高度重视,由此开展了一系列反对官僚主义的专门斗争。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也开始对官僚主义问题进行最为集中、广泛而深入的思考,获得了许多重要认识成果,不仅有力地推动这一时期全党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并且对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官僚主义的认识,始终不渝地坚持反对官僚主义奠定重要的思想认识基础。

[关键词]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官僚主义问题;思考和认识

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中国共产党所处历史地位和工作环境巨大变化,一部分党员、干部表现出明显的官僚主义倾向,引起党的高度重视,由此开展了一系列反对官僚主义的专门斗争。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也开始对官僚主义问题进行最为集中、广泛而深入的思考,从而获得许多重要认识成果,不仅有力地推动这一时期全党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并且对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官僚主义的认识,始终不渝地坚持反对官僚主义奠定重要的思想认识基础。中国共产党有关官僚主义的认识和思考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什么是官僚主义

官僚主义作为一种不良作风,和中国共产党的立党宗旨格格不入,因此,中国共产党自成立时起就旗帜鲜明地举起反对大旗。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由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最紧密的联系,官僚主义还不是革命队伍中主要或突出的问题。然而,随着革命胜利,特别是党所处历史地位和工作环境的巨大变化,一部分党员、干部开始表现出明显的官僚主义倾向,引起党的高度重视。如1949年10月6日,华北人民政府临时委员会在总结一年工作时就指出:“政府工作中第一缺点就是官僚主义作风仍严重地存在”,“其严重恶果和无形的损失,则更是不能以数目字来计算的”。[1]1950年5月20日,西北局第二书记习仲勋在西安干部大会讲话中进一步强调指出,官僚主义及其表现形态“已成为我们工作中最大的危险”,并号召广大党员、干部立即行动起来,揭发和反对官僚主义。[2]为了及时纠正党员、干部队伍中的官僚主义不良倾向,中国共产党由此开展了一系列大张旗鼓反对官僚主义的专门斗争。

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也开始对官僚主义问题进行最为集中、广泛而深入的思考,首先不断揭示的就是官僚主义的现象及其特征,即“什么是官僚主义”问题。1950年5月6日,中纪委书记朱德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官僚主义主要表现在“不注意国家大事,不关心群众痛苦”,“对革命工作和国家财产采取了一种漠不关心、不负责任或不大负责任的态度”,[3]最早从领导作风、工作作风上指出了官僚主义的表现。随后,习仲勋在西安干部大会讲话中进一步指出,官僚主义基本特征就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并具体刻画出几种典型的形态,包括“庸碌无能的官僚主义”、“纸上空谈的官僚主义”、“辛辛苦苦的官僚主义”、“官气十足的官僚主义”、“思想懒汉”式的官僚主义等,[4]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三反”运动是一场针对官僚主义的专门斗争,运动中人们对官僚主义现象有了更加广泛的认识,同时斗争重点也进一步集中到了两种典型现象:一种是“整天高高在上,对于实际工作和群众情况既不了解,也不研究”的官僚主义,一种是“终日忙忙碌碌,辛辛苦苦,把精力消耗在一些次要的枝节问题上面,不能掌握工作的中心和问题的本质”的官僚主义。[5]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毛泽东对官僚主义作风始终深恶痛绝,早在土地革命时期他就要求广大干部“把官僚主义这个极坏的家伙抛到粪缸里去”。[6]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对党内官僚主义倾向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不断地加以揭露和鞭挞。1953年2月,毛泽东在全国政协一届四次会议上就官僚主义问题作了专门讲话。毛泽东指出,国家机关很多部门都存在官僚主义,“他们脱离群众,脱离下面的实际情况,关在房子里写决议案,写指示。决议案、指示像雪片一样地飞出去,下面的情况究竟怎么样,能不能执行,不去管。就是坐在房子里头,不下去检查,只是注意所谓布置工作,却没有注意检查工作”。[7]毛泽东讲话进一步揭露了以形式主义、文牍主义为突出表现形式的官僚主义,也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官僚主义的认识。随着官僚主义种种现象不断揭露,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了对官僚主义较为完整、清晰的认识。1953年3月28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在中央一级机关中具体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反对官僚主义、反对命令主义、反对违法乱纪的指示”的决定》,这是中央文件第一次对“什么是官僚主义”这一问题作出具体表述。文件指出,“这里所说的官僚主义,主要是指某些领导干部,由于不了解情况,不检查工作,不研究政策,缺乏思想政治领导,抓不住工作中的本质问题和关键问题,陷入文牍主义和事务主义的泥坑,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因而造成国家和人民的巨大损失的一种官僚主义,以及与这种官僚主义同时存在的无组织、无纪律、本位主义、各自为政的分散主义等不良倾向”,[8]这就为反对官僚主义指明了方向。

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揭露官僚主义现象同时,也深刻揭示了官僚主义的严重危害。首先就指出了官僚主义和各种违法乱纪、贪污腐败现象的内在联系性,强调官僚主义是各种违法乱纪、贪污腐败问题不断滋生的“温床”和“保护伞”。如毛泽东指出,官僚主义和自由主义工作作风,“是贪污和浪费现象所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9]他针对一部分干部违法乱纪问题强调指出:“要知道下面的命令主义、违法乱纪,是跟我们的官僚主义分不开的”,“官僚主义克服了,下面的命令主义、违法乱纪一定会克服”[10]。其次,指出官僚主义是破坏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损害党的形象和威信的重要因素。如习仲勋指出,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其结果,当然是损害了我们党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11]邓小平也指出,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其结果一定是损害党的工作,损害党的信誉”。[12]1957年毛泽东、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论述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时进一步强调指出,党群关系紧张、干群关系紧张,群众闹事,“更重要的因素”,“还是领导上的官僚主义”;[13]“如果领导机关不犯官僚主义,问题就可以解决了,矛盾就缓和了。”[14]此外,中国共产党还深刻指出官僚主义对党和国家事业的根本危害性。如刘少奇在八大报告中指出,各种形式的官僚主义,将“严重地妨碍着国家的民主生活的发展,妨碍着广大群众的积极性的发挥,妨碍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15]朱德把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称之为“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犯罪行为”。[16]习仲勋则用“有亡国、亡党、亡头的危险”,[17]进一步揭示出官僚主义的严重后果,以此警示全体党员和干部。

二、官僚主义不断发生、滋长原因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先进组织,领导建立的又是一个“反对官僚主义而不是保护官僚主义”的社会制度,[18]因此,从根本上说,党内并不存在产生官僚和官僚主义的土壤。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官僚主义不良倾向的显著发生,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揭示官僚主义的现象、特征同时,也从多方面深刻反思、深入探究了官僚主义不断发生、滋长的原因。

最初,中国共产党主要是从社会历史根源来揭示其原因。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有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国家,各种封建思想意识早已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并在新中国诞生之际大量残存下来。生活在这样一种环境中的党员、干部不可能不受到影响。对此,中国共产党人认识清醒。如刘少奇在革命胜利前夕就指出:“在中国这个落后的农业国家, 一个村长,一个县委书记, 可以称王称霸”,并断言,“胜利后,一定会有些人腐化,官僚化。”[19]毛泽东早在苏区时就指出了官僚主义可能在党内产生的这种历史诱因。新中国成立以后,面对官僚主义的显著发生,他又在多个场合强调指出,这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毒”;[20]是“反动统治阶级对待人民的反动作风(反人民的作风,国民党的作风)的残余在我们党和政府内的反映”。[21]周恩来则对这一问题作了更加形象的比喻。他说:“我们都是从旧社会过来的,犹如小孩从母体中生产出来一样,我们还或多或少地带有封建思想和资产阶级思想残余,官僚主义就是这种残余的一种表现形式。”[22]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也认识到官僚主义在党内不断发生、滋长的现实原因。即一方面,革命胜利使党的历史地位和工作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从而使党面临了新的重大考验。对于这种考验,毛泽东用了“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来比喻,朱德用了“城市的花花绿绿”来说明,陈云在七届四中全会上更是坦言直陈:“从前在瑞金、延安时,想腐化也很难,现在腐化很容易。”[23]特别是党的执政地位,邓小平指出,“执政党的地位,使我们党面临着新的考验”,“执政党的地位,很容易使我们同志沾染上官僚主义的习气”,从而产生“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滋长一种骄傲自满的情绪”。[24]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也意识到,官僚主义不断发生和这一时期党的队伍建设存在某些问题有关,特别是“缺乏理论是很大的弱点”。[25]如1951年3月,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安子文在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就指出:“理论水平的低下,正是在执行党的政策中发生错误,在工作中缺乏坚定性和远见,缺少对新事物的敏感,产生官僚主义、命令主义、事务主义,以至功臣思想、退化思想的根本原因。”[26]因为缺乏理论修养,一部分党员、干部经受不住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等腐朽、落后思想的影响,思想发生蜕化、变质,产生官僚主义等不良倾向,进而违法违纪、腐化堕落。对此,薄一波就指出,官僚主义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在革命胜利之后,大量抱着旧思想、旧作风而又没有来得及改造的旧政府的工作人员加入到人民政府和国营企业中来了”,“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却是因为在革命胜利之后”,“许多同志,特别是许多领导同志,没有充分警惕资产阶级思想对于革命的侵蚀作用”。[27]

另外,随着全党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不断深入,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官僚主义产生原因的认识也逐步涉及到国家体制、制度等深层次领域。如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指出国家政权“机构庞大”、“层次重叠”、“权力过于集中”等问题,认为这是官僚主义产生的重要“温床”。周恩来在这方面的认识则尤为深刻。1956年4月28日,周恩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曾就集权体制提出观点,他说,“集权集得多也有好处”,“但是,也有毛病,也带来了阴暗的一面,就是容易缺乏民主,忽视民主,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很容易生长出严重的官僚主义,把旧社会残留下来的东西保留下来,甚至更浓厚起来”;[28]周恩来指出,“许多事情抱在手里不放,必然有官僚主义,不是勤勤恳恳的官僚主义,就是马马虎虎的官僚主义”;[29]他强调,“官僚主义和强迫命令的结合,是我们行政工作部门的大问题,是我们国家制度上的一个问题”。[30]周恩来的讲话针砭时弊,从民主集中制的新视角揭示了官僚主义的产生根源,也为反对官僚主义提出了新思路。

三、如何有效防止和克服官僚主义

官僚主义是生长在党和国家肌体上的毒瘤,如果任其滋生、蔓延,必将导致亡党亡国的严重后果。因此,如何有效防止和克服官僚主义,就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断思考、积极探索的又一重大问题。

由于官僚主义说到底还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因此,反对官僚主义,中国共产党首先强调了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教育和党性锻炼的重要性。对此,毛泽东反复强调,反对官僚主义,就要“发扬正气,压倒邪气”,[31]“必须用加强党内的思想教育的方法,大力克服我们队伍中的这些严重的缺点”。[32]习仲勋也指出,“反对官僚主义的基本要求就是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改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33]刘少奇要求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加强学习,努力用马列主义武装头脑,从而“把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命令主义、官僚主义这些东西克服掉。”[34]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建国伊始,中共中央即作出一系列重要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以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思想修养。

其次,由于官僚主义基本特征是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因此,反对官僚主义,中国共产党又突出强调了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实际、联系群众的重要性。如刘少奇在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认真地、有系统地改善国家机关,精简它们的组织机构,明确规定每个工作人员的责任,帮助他们改变那种只是忙于开会、签公文而不接近群众、不研究情况和政策的作风,定出中央一级和省、市一级的国家机关各部门负责人经常深入下层、了解下情、检查工作、倾听意见的具体办法,督促他们严格地加以执行。”[35]毛泽东始终高度重视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他针对一部分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的不良倾向严肃地指出:“如果大多数干部能够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那么这少数干部就会被孤立,就可以改变官僚主义的习气。”[36]周恩来则再三地告诫广大党员、干部,克服官僚主义,“思想上一定要警惕,要接触实际,接触群众。”[37]

第三,为了有效防止和克服官僚主义,中国共产党同样认识到加强党内外民主监督的重要性。1950年4月19日,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共中央即作出《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这是中国共产党发布的第一份有关加强舆论监督的文件。文中指出,在报纸刊物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巩固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保障党和国家的民主化、加速社会进步的必要方法。”[38]邓小平在八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反对官僚主义,“除了应该加强对于党员的思想教育之外”,还应当“从国家制度和党的制度上作出适当的规定,以便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实行严格的监督。”[39]刘少奇则对民主监督问题作了更加全面而系统的阐述。刘少奇指出:“为了同官僚主义作有效的斗争,我们必须同时从几个方面加强对于国家工作的监督”,“第一,必须加强党对于国家机关的领导和监督”;“第二,必须加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它的常务委员会对中央一级政府机关的监督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地方各级政府机关的监督”;“第三,必须加强各级政府机关的由上而下的监督和由下而上的监督”;“第四,必须加强人民群众和机关中的下级工作人员对于国家机关的监督”。[40]

另外,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也认识到体制调整、机构改革等问题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从组织制度上对官僚主义的有力抵制。如习仲勋指出:“调整机构,提高工作效能”,“不但将大大减少由于机构重叠、臃肿所形成的人力、财力的浪费,而且对于尚存在的官僚主义作风,也将从组织上给以抵制。”[41]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也先后提出“反对机构庞大”,“调整中央和地方的行政管理职权”等建议或主张,认为这是克服官僚主义的重要举措。如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必须反对官僚主义, 反对机构庞大。在一不死人、二不废事的条件下,我建议党政机构进行大精简,砍掉它三分之二。”[42]可以看出,随着实践不断深入中国共产党对官僚主义的认识也不断地深化。

总之,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官僚主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思考,获得了许多重要认识成果,从而有力地推动了这一时期全党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同时,这些认识成果也为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官僚主义的认识奠定了重要基础。如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进一步把官僚主义概括为20种表现,成为迄今为止有关官僚主义现象最为完整而权威的表述。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则反复强调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认为反对官僚主义,“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43]官僚主义是一种政治顽疾,反对官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和严重斗争。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再次吹响了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号角。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有关官僚主义的思考、认识及其斗争实践,对于我们今天仍然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华北人民政府举行临时委员会总结一年来工作[N].人民日报,1949-10-8(4).

[2][4][11][17][33][41]习仲勋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138,139,138,205,245,198.

[3][16]朱德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82,283

[5][27]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3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23,28.

[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24.

[7][9][10][20]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9. 265,209,267,221.

[8]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117.

[12][24][39]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155,214,215.

[13]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96.

[14][15][18][25][34][35][40]

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03,248,248,48,51,248,249.

[19]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5. 413.

[21][26]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9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 144,72.

[22]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92.

[23]陈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1.

[28][30]周恩来年谱(1949-1976)[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601,601.

[29]周恩来在国务院司、局长以上干部会议上传达毛泽东关于十大关系讲话的报告[J].《党的文献》,2007,(3).

[3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10.

[32]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36.

[36][42]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9.378,36.

[37]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8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438.

[38]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91.

[4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8.

基金项目:2013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3SJD81002)

猜你喜欢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建国初期农村宣传网制度述评
浅析建国初期稳定物价的财政政策
论建国初期大行政区体制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的现代启示
建国初期剿匪斗争概述
建国初期我军院校的正规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