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晋商院落的逝水流年

2015-06-05

科学之友 2015年1期
关键词:乔家乔家大院大院

中国民居建筑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说,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在考察山西古建筑后写道: “由庄外遥望,十数里外犹见,百尺矗立,崔嵬奇伟,足镇山河,为建筑上之荣耀”。晋商的宅院见证了晋商500年的兴衰史。而今,晋商巨大的财富和荣耀已随历史远去,晋商大院却在历经风雨洗礼后风韵犹存。

在晋商大院中,出名最早的是乔家大院,没有哪座晋商大院有它那么高的出镜率,先后有30多个剧组在此取景拍摄,例如张艺谋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等,这无疑使乔家大院成为晋高大院的突出代表,勾起人们对这座清代民宅的向往。

皇家有故宫 民宅看乔家

乔家大院坐落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是清代全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邸,也是一座具有北方汉族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古宅。

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代乾隆二十年(1755年),后经同治、光绪年及民国初年多次增修。这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建筑群体,从高空俯视院落布局,好似一个象征大吉大利的双“喜”字。整个大院占地8724.8平方米,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分为6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313间房屋。大院形如城堡,三面临街,四周全是高达10米的封闭式砖墙,上边有掩身女儿墙和嘹望探口,既安全牢固,又显得威严气派。

乔家大院的大门为城门式洞式,与大门相对的是砖雕“百寿图”。方正的墙上,镌刻着满满的“寿”字,每个字都形态各异,加上两边的对联和上端的雕花,朴素的砖雕在这里如同一幕幕生动的画面,同时也表达了乔家人、山西人对长寿的美好企盼。进入大门是一条长80米笔直的石铺甬道,把6个大院分为南北两排,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坡。西尽头处是乔家祠堂,与大门遥相对应。大院有主楼4座,门楼、更楼、眺阁6座。各院房顶上有走道相通,用于巡更护院。

大院还有更迷人处,那就是随处可见的精致的板绘工艺和巧夺天工的砖雕、木雕艺术,雕刻品个个都有其民俗寓意。

每个院的正门上都雕有各种不同的人物。如一院正门为滚檩门楼,有垂柱麻叶,垂柱上月梁斗子,卡风云子,13个头的旱斗子,当中有柱斗子、角斗子、混斗子,还有9只乌鸦,可称一等的好工艺。二进门和一门一样,为菊花卡口,窗上有旱纹,中间为草龙旋板。三门的木雕卡口为葡萄百子图。这些板绘、木雕,作为传世的艺术品,不仅仅是人间的珍宝,也展示了当时人们精湛的艺术手法。

乔家大院的砖雕,随处可见,题材非常广泛,有壁雕、脊雕、屏雕、扶栏雕。如一院大门上雕有4个狮子,即四狮(时)吐云。马头上雕有“和合二仙”,抬着金银财宝。卡圆上雕有兰花,掩壁上为“龟背翰锦”,是传统的装饰纹样,为六边形骨架组成的连续几何图形。因它像龟的背纹而得名。古时以龟甲作为占卜的工具,视能兆吉凶。古书《述异记》云:“龟千年生毛,寿五千年谓之神龟,万年为灵龟。”以龟为长寿的一种灵物,用作图案,以示吉祥延年。

进了一院大门,对面有一大型砖雕土地祠,周围雕有松树、桐树和蹬于太湖石山上的九鹿,喻示九路通顺。一院的立柱上有4个狮子滚绣球,正院马头上雕有四季花卉,偏院南房墙上有5个扶栏雕,中间为葡萄百子图,表示蔓长多子和富贵不断头,其余4个格子为“博古图”。二进院马头上为四果及“暗八仙”。“暗八仙”也是传统装饰纹样的一种,是以古代传说中八位神仙所执的器物而组成图案。相传汉钟离轻摇小扇乐陶然,常执小扇;吕洞宾剑显灵光魑魅惊,常背一剑;张果老鱼鼓敲起有梵音,常执鱼鼓;曹国舅玉板和声万籁清,常执玉板;铁拐李葫中岂只存五福,常带葫芦;韩湘子紫箫吹度干满静,常执一箫;蓝彩和花篮内蓄无凡品,常携花篮;何仙姑手执荷花不染尘,常执荷花。因只采用他们所执器物,不画仙人,所以称“暗八仙”,含有吉祥之意。

当然,还有彰显乔家富可敌国的三件镇馆之宝:万人球、犀牛望月镜和九龙灯。总之,乔家大院既是建筑艺术的宝库,也是民俗学的殿堂。 纵观全院,从外面看,威严高大,整齐端庄;进院里看,富丽堂皇,井然有序,显示了我国北方封建大家庭的居住格调。整个大院,布局严谨,建筑考究,规范而有变化,不但有整体美感,在局部建筑上各有特色,即使是房顶上的140余个烟囱也都各有特异。

全院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堆金立粉,完全显示了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确实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其设计之精巧,工艺之精细,充分体现了我国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具有相当高的观赏、科研和历史价值,确实是一座无与伦比的艺术宝库,被专家学者恰如其分地赞美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难怪有人参观后感慨地说:“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

此外,乔家大院吸引人们的还有一个独到之处,就是它的灯笼文化,大红灯笼高高挂,夜幕降临,一席红晕的光闪耀在你的脸上,更是增添了几分意味,红色在中国有喜庆的韵味,它巧妙地配上大院,使得大院的文化上了一个台阶,也不显得枯燥乏味了。如今,灯笼文化已然成为乔家大院的又一张名片。

乔家一个院 常家二条街

有句谚语说:“乔家一个院,常家二条街。”就是说常家大院内的一个院就可以比得上两个乔家大院的大小。这充分说明常氏宅院的规模在当时是三晋地区汉族民居建筑之首。

常家庄园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西南东阳镇车辋村,距榆次城区17.5千米。

车辋常氏始祖常仲林于明代弘治初年,由太谷惠安迁至此处为人牧羊,到清康熙、乾隆年间,七世祖常进全开始经商,八世祖常威率九世万已、万达,从事商业活动,赢利颇丰,逐渐使常氏成为晋中望族。和众多的山西成功商人一样,经商致富后的常氏家族在自己的故乡开始了大规模的宅院建设。从清康熙年间到光绪末年,经过200余年的修筑,常氏在车辋整整建起了南北、东西两条大街。街两侧深宅大院,鳞次栉比,楼台亭阁,相映成辉,雕梁画栋,蔚为壮观,形成了“临街门户依次开,堡门关闭如一堂”的格局。洋洋洒洒60万平方米,房屋4000余间,楼房50余座、园林13处。一句话概括起来就是:“一山一阁、两轩、四园、五院、六水、八帖、九堂、十三亭、二十五廊、二十七宅院。”

从布局上看,常家庄园主体建筑以雄浑方正的北式庭院为主,每个正院均分内外两进,外院南房倒座一律临街,东侧辟各式门楼。前院有东西厢房各5间,正北则又一处倒座南房,正中设垂花门。里院则呈长方形,庭院宽敞,约为外院一倍,上房与南房相对称,东西各有厢房8、9、10间不等。如上房、南房各达8间时,便按正五偏三的模式,隔出偏院,从不越“方正”之规、“等级”之矩,充分显示了名门望族的气势,但其附属建筑却又充分显示了南国园林建筑的“灵秀”,使“方正”中浸透了“绮丽”。

每所方正院落的里院正中都建有一座木结构的牌楼,飞檐斗拱小巧玲珑,而且院落之间与院落之后,大多建有花园、菜园,有小门与正院相通。进园之后,有甬道贯通,曲折迂回其间点缀回廊、亭榭、小桥流水,或草石农舍,或奇花异葩,匠心独具,犹似南方园林。在每个院落中触目可见的砖雕、木雕、石雕和木构件上的彩绘艺术,别具风采,其精湛的雕刻技艺,不朽的艺术价值,正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常家大院是儒商建筑的代表,室内布置十分讲究,处处反映出书香门第的稳重古朴、匀称适宜。室内的琴棋书画、文房四宝、奇花异卉、山水盆景,有别于其他晋商宅院。作为儒商宅院,有其独到之处,让入耳目一新。

常家大院的静园,乃是中国最大的北派私家园林,面积达到8万平方米。该园林以儒家的严谨秩序,道家的“天道合一”,佛家的空灵境界,集北国的大气厚重之风格与江南钟灵毓秀之精粹,神工鬼斧,浑然天成。进入园内,阁轩庭斋,雕饰绝伦;泉溪潭湖,宛如泽国;树木山石,野趣雄浑。千年枣树,已成化石;明代古藤,尤自葱茏。景致深远的杏林、风格迥异的狮园,曲径通幽,分布其间。观稼阁极目远望,听雨轩水低微澜,小石潭游鱼戏萍,昭余湖水平如镜,远眺近察,皆使人放怀于自然,寄情于山水,咏叹于文脉。留连园中,景随步移,尽享人生,心旷神怡。超凡脱俗的静园.无愧为人类理想的精神家园。

点缀着常家庄园的还有建筑群中的80多个堂第的楹联匾额。楹联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主要源于常氏自拟的书联与清代名人名笔联两种,用以寄托主人情怀。匾额则分为四种,即:职官额,悬挂于临街的大门上;堂名额,悬挂于二门或正堂;寄情额,悬挂于正厅及亭、阁处;还有一类即由朝廷、官府、乡人、门生送的匾,悬挂于祠堂或是主人宅第。常家在山西有儒商第一家之称,可见常家对读书和功名的重视。常家拥有自己的私立学校,取名石云轩书院。这个书院是很有内容的,有从夏禹到清宣统共42个帝王和慈禧的手迹刻帖、历代书法大家的法帖及清朝诸多名人和常氏家族书法刻帖。诗书传家是常家大院另一重要看点,也彪炳着常家的儒商特点。

猜你喜欢

乔家乔家大院大院
正午阳光新剧《乔家的儿女》8·17开播
有时候,平台就是一个人的本事
乔家大院“被摘牌”警示了什么
乔家大院“被摘牌”警示了什么
“大院子弟”说“大院”
苦等两年乔家大院终究还是得不到商标使用权
中国大院故事多
中国大院故事多
别把平台当本事?
恒大院线未来3—5年将建影城335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