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护理干预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15-06-05曾赛兴

关键词:高血压病收缩压血压

曾赛兴

(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卫生院,广东广州510880)

社区护理干预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曾赛兴

(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卫生院,广东广州51088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社区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随机将180例高血压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进行抗高压药物治疗以及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社区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压变化以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为期6个月的社区护理干预之后,干预组舒张压以及收缩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组疾病认知率、血压控制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不良习惯改进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社区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进行充分个体化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应用。

社区;护理干预;高血压

高血压病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由于其患病群体广,已经对世界公共卫生问题产生极大的影响[1]。近年来高血压病正逐年向年轻化发展,如何合理控制高血压病的发生和在患有高血压病的后期治疗与护理为医务工作者的重中之重。社区作为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地方,所以对于高血压疾病的控制要从社区开始,进行合理的社区护理干预,对患者血压的控制及日常生活的改善有着明显的作用[2]。本文选取18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分组对比,其中90例接受社区护理干预患者疗效效果优势明显,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8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世卫组织与国际高血压学会(WHO/ISH)颁布的高血压病诊断标准。随机将180例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90例,其中干预组男性52例,女性38例,年龄56~73岁,平均年龄(65.3±4.7)岁。对照组男性50例,女性40例,年龄58~75岁,平均年龄(66.4±5.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生化检测(血脂血糖、肝肾功能及电解质)、治疗情况等对比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1)符合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2)自确诊以来服药至少1年以上。(3)意识清楚,有良好的阅读及沟通能力。(4)自愿参加这次调查。

1.3 排除标准(1)继发性高血压患者。(2)有严重的感染,近期需要化疗和放疗的肿瘤患者。(3)有认知和精神障碍,以及老年痴呆的患者。

1.4 方法两组患者均进行抗高血压药物治疗以及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社区护理干预,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4.1 建立患者健康档案由社保科护士对所有患者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程长短、经济收入、文化程度、常用药物、医疗费用支付方式、高血压分期以及联系方式等。电话随访每周进行1次,上门随访每月进行1次,如有特殊情况随时出诊。

1.4.2 开展多元化的健康知识教育讲座邀请高血压方面的专家在制定的地点进行每月一次的健康教育讲座,每次时间为2 h左右,讲课内容包括高血压的病因、防治方法以及家属等配合条件等相关方面知识,课后预留30 min对课堂内容进行医患间的问答。课堂结束后给每位患者发放有关高血压相关知识的小册子,卡片内容尽量做到简单易懂,并罗列出高血压疾病的日常保健要点,注意事项,让患者能更进一步掌握高血压的知识。

1.4.3 心理护理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让患者用平常心来对待高血压疾病,日常生活中让患者多与家属及朋友沟通交流,注意情绪的管理,多保持放松愉快的心情,避免出现情绪激动或者紧张的情况,适时给患者及家属进行减压。

1.4.4 饮食调节合理的饮食可以让患者保持血压稳定,因此医护人员要经常对患者宣传健康合理饮食的必要性,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饮食方案,日常饮食要做到以清淡素食为主,严格控制钠盐的摄入量,每天最多不能超过5 g。严格控制脂肪的摄入,禁止食用含有钠的腌制品或者是咸菜,要多注意蔬菜水果的补充,禁烟酒。饮食方案的实施离不开家属的配合,所以要对患者家属进行宣传与讲解,以取得其信任并积极配合,让患者形成合理的膳食模式[3]。

1.4.5 运动干预鼓励患者每天进行有氧运动,运动内容主要以中等强度为主,包括游泳、羽毛球、太极拳、老年舞蹈以及散步等等,最好是在每天的清晨或者是晚饭半小时后进行,如在运动中有不适感应立即停止,每次运动不宜超过30 min。适当的运动有利于血压的稳定及降低,促进身心康复。

1.4.6 用药干预通过日常护理中不断的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知识教育,让其充分认识到合理用药以及检测用药的重要性,要做到遵医嘱服药,医护人员应当告知患者及家属所服用药物的名称、有效期、剂量、有效期、用法以及副作用和注意事项等,在服药过程中应当做到规律用药,避免出现中断用药或者是自行增加药量,如果患者在服药过程中发生不适应及时告知医生。

1.4.7 血压监测告知患者和家属血压测量方法,让患者能自行对血压进行监测,并养成自测血压的习惯,如果由于其他原因不能在家里面进行自测血压,可定期到附近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检测。对每次监测的结果进行登记并进行评估,根据监测结果调整相应的治疗方案。

1.5 评价标准在进行为期6个月的社区护理干预后,对两组患者的舒张压以及收缩压进行干预前后的对比。并对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率、疾病认知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对比。

1.6 统计分析采用SAS11.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设计t检验,其余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压对比干预前干预组及对照组患者的舒张压以及收缩压对比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后干预组舒张压以及收缩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压对比(±s,mmHg)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压对比(±s,mmHg)

舒张压收缩压组别干预前干预后干预组(n=90)干预前干预后96±1478±10162±10128±8对照组(n=90)97±1193±12161±11142±10 t 0.89314.9741.41116.534 P >0.05<0.05>0.05<0.05

2.2 两组患者干预后效果对比两组患者经干预后干预组疾病认知率、血压控制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不良习惯改进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效果对比[n(%)]

3 讨论

高血压病不但作为单独的疾病危害世界人类的健康,更和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联合共存,可以视为最重要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如对血压的控制不当则会造成诸如心脏、脑、肾脏等重要器官的衰竭,有专家定义其为“隐形杀手”。

高血压病一旦确诊,即为终身服药。但通过随访得知同为慢性病的通病,长期受其折磨的病人都有依从性差的问题,从而导致对血压的控制差[4]。医护工作者此时不但要对病人的疾病治疗及护理,更要对病人的心灵给予更多的安慰。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社区护理干预,干预组患者疾病认知率、血压控制率及不良习惯改进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并发症发生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通过社区护理干预能够,提高高血压病人对疾病的认知水平,进而达到病人对药物服用的依从性,稳定并控制高血压,减少如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而干预组舒张压以及收缩压的控制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说明通过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能够达到降低舒张压以及收缩压的目的,是一种低投入且高效益的方法[5]。

综上所述,通过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能够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降低收缩压及舒张压有一定的作用,值得推过应用。

[1]张莉娜,陈健尔,张涛,等.高血压治疗特征与相关因素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1):93-95.

[2]李春玉,金胜姬.国内外社区护理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6):475-477.

[3]范秀娟,段鹏,周信娟.护理干预对高血压依从性和血压控制的影响[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9,8:7-10.

[4]崔彦,任至新,王京.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5(23):17-18.

[5]Ogedegbe G,Mancuso CA,Allegrante JP,et al.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 medication adherence self-efficacy scale in hypertensive African American patients[J].Jormal of Clinical Epidemiology,2003(56):520-529.

R473.2

B

1004-7115(2015)07-0834-02

10.3969/j.issn.1004-7115.2015.07.049

2015-01-18)

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14KJCX443)。

曾赛兴(1977-),女,广东广州人,主管护师,本科,主要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猜你喜欢

高血压病收缩压血压
基于“脾为生痰之源”探讨高血压病痰瘀互结证
稳住血压过好冬
老年人群收缩压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预后的关系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三种血压测量法诊断标准各不同
血压的形成与降压
健康年轻人收缩压高会增加动脉硬化风险
强化降低收缩压不增加卒中风险
改良的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评分与老年人短时收缩压变异性的关系
高血压病中医规范化管理模式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