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古诗文教育研究综述

2015-06-02陈相元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5年3期
关键词:文言古诗文文言文

古诗文是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此,语文界研究与探索如火如荼、方兴未艾。本文根据笔者所搜集和掌握的资料,将近两年高中古诗文教育研究的前沿动态综述如下。

一.关于高中古诗文教材的是与非

1.科学拷问教材编写

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它直接体现着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历来倍受关注。刘笑天在《高中教材文言选文准则例谈》(《山东教育》(中学刊),2013.1/2)中,对人教、苏教、粤教、鲁人四种版本高中文言文篇目进行了梳理,发现除了苏教、粤教等版本极少数篇目外,四种版本选文极其相似,几乎没有脱离课改前的人教版教材范围。文章从文化认知、语言表达、思辨意识和学习方式等方面对高中文言文选文准则进行了探讨,认为教材对传统文化在基础教育中的定位存有问题,选文偏重儒家文化,重教化、训导和励志,内容单一,深度不够,思想滞后,充斥正统观念,思辨性不足,提出对教材选文典范性内涵的界定需要重新定位,认为选文一要向思想层面倾斜,从更多向度、维度选取具有更多人生范式意义的经典佳作,打造学生的精神底色;二要适度增加必修选文篇目,注释更加详细,便于学生自学;三要引导学生综合提升语言素养与人文素养。

肖建云在《百年语文教育低效原因探析》(《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中认为,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白话文所占比例太大,而古诗文所占比例太小,白话凌驾文言,这是百年语文教育低效的根本原因,倡导并期盼对语文教育来一场革命,让古诗文成为中学语文教材主体,把积累知识和背诵诗文作为教学重点,以诵读为主要教学方法,改革高考内容和形式,看重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经验,慎取外国的做法,切实提高中学语文教育效率。

严寅贤撰写《让高中语文教材成为普及传统文化之根——高中语文教材古典作品编写管见》(山东教育(中学刊),2012.7/8),认为中国古典作品入选高中语文教材存在着“节选”、“单薄”等几十年如一日的问题,而升入大学中文系继续深造学习古典文化的寥若晨星,导致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基本上是局限在高初中语文教材所接触到的“支离破碎”和“一鳞半爪”,不能全方位、立体性地了解把握,对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过于隔膜、过于陌生,对高中语文教材文言部分的编写,主张在理念上应旗帜鲜明地承担起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任,在内容上应动大手术,使之成为“大部头”,做到文言教材独立化,选文系列化、单元化、“详释”化,让高中语文教材成为普及传统文化之根。

2.关注研究具体文本

熊言安、姜若虚的《〈木兰诗〉研究综述及教学建议》(中学语文教学,2013.3),从《木兰诗》的版本和年代、文本结构、主题思想以及教师对文本的教学处理等方面,将前贤和今人对该文本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认为问题设计应具有系统性、层进性和生成性,提出了问题设计的具体的教学建议。

就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论语〉选读》的阅读教学,林忠港在《〈《论语》选读〉教学如何突破国学瓶颈》(《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版),2012.3)中,认为教师应突破国学教育瓶颈,不断丰富国学知识,了解诸子思想以观照儒家;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参考名家注疏以解读孔子;不断增强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联系后世言论以反哺《论语》。这样才能教好《〈论语〉选读》。而刘保华在《寻求〈论语〉三味:趣味、意味、回味》(《教学月刊》(中学版),2012.5)中,认为追求《论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从功利的角度看可能不难,而从人文的角度看可能很难,教学应避免传统的崇圣效应,去追求《论语》教学的时尚效应、共鸣效应、通关效应和内化效应,努力让学生从《论语》阅读教学中读出趣味,读出意味,读出回味。

3.积极探索教材体系

针对现行高中文言文教材编写的问题,语文界纷纷开展专题研究,提出了颇有价值的建议。吉林大学的崔燕飞在其硕士学位论文《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选编研究》(豆丁网:2012.2)中,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2003年第1版和2007年第2版这两套教材进行了对比研究,系统分析了其在选文上存在着篇幅冗长、内容与初中阶段衔接不紧密、主体与当代社会缺少契合点等不足,并提出了选文要联系当今时代背景,充分结合教学实际,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和连贯性,同时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融合等改进策略。

针对现行高中语文教材暴露出的弊端,陈相元、程国洁积极开展安徽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高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的研究,编著出版了《古典诗歌鉴赏(实验教材)》(现代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力图构建适合高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实际的教材体系。该书依据课程标准,吸取单元和专题教学的思想,从高中语文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增加了课程标准规定必学而现行教材遗漏的篇目,如李煜的《虞美人》,舍弃了现行教材中有而不宜于高中阶段学习的篇目,如屈原的《湘夫人》、白居易的《长恨歌》等,分必修和选修两个模块,以史为序,按照作家或朝代与体裁设置课程,组合教学单元,按一定体例组编成册。这是一线语文教师对课程改革所进行的一次可贵的实践探索和大胆创新。该书2014年荣获安徽省池州市第四届社会科学奖三等奖。目前,该书正在安徽省东至县5所普通高中进行实验推广与应用教学之中。

二.关于高中古诗文教育教学的对与错

1.深入探讨教育理念

“互文性”原是由法国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提出的一种文学理论,其基本内涵是,每一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和文学符号学的演变过程。将这一理论引入语文教学,互文性解读古诗文已经引起语文界的高度重视。孙东香、胡奎平在《互文性阅读建构语文教学新体系》(《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2.4)中,以古诗文教学为例,主张采用互文性阅读理论来构建语文教学新体系,论述了互文性阅读的必备要素(操作思维的前瞻性、文本选择的有效性和目标达成的高效性)以及求证式、烛影式、链接式和应用式等具体操作形式。endprint

王建稳在《互文性视域下〈氓〉的解读与教学》(《语文教学通讯》,2012.4A)中,以《氓》的教学为例,尝试引入互文性理论作为阅读教学策略,基本解决了学生前认知中对于人物形象和主题的种种困惑,由原来最初的感性意识顺利走向了对文本、对形象、对主题的全面理解和把握,既丰富了知识,又活跃了思维,更扩充了个人感情的文化容量。孙婷撰写《古典诗歌的互文性解读对语文教学的启示》(文学教育,2012.2)一文,尝试将互文性阅读理论引入《武陵春》教学。

冯现冬、张伟忠撰写《古诗文教学中的唤醒方略》(《课程·教材·教法》,2013.4),主张把唤醒教育的理念引入古诗文教学,可以考虑从语言文字、主题意蕴和审美体验等三个层面入手实施唤醒教育。首先,要通过语言文字的溯源性解读,唤醒语言文字本身的文化魅力,要唤醒旧知,补充新知,在语言文字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以激发兴趣,丰富积累,理解文本;其次,要还原写作背景,知人论世,要重视并唤醒学生,引发学生心灵的震颤和情感的共鸣,自主感悟并理解主题意蕴,把握创作意图;再次,要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品味美感,在探究中体悟美感,从而唤醒学生的审美体验,引发学生对世界、自然、人生的欣赏与探究。

2.深入研究教育问题

冯为民在《语文教学的迷茫与混沌》(《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9上)中,认为现代高中生的文言文功底普遍较弱,文言文阅读能力越来越差,也许语文教师会有一大堆主客观原因,但文言文教学的畸轻畸重却是难辞其咎的首要原因。认为只重“言”而忽视“文”或只重“文”而忽视“言”的文言文教学都事倍功半,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并且指出,文言文教学既要重“言”,又要重“文”,应立足于“言”组织教学,在教学“言”的过程中重视融合“文”的内涵。既要关注文言文语言形式的文化属性,又要关注文言文所承载内容的文化特性;既要关注文字的文化内涵,也须借助特定语境感知文本文化内涵,通过走进文本,在研读与探究中去感受文言的美,感悟文化的美,获得有意义的生命体验,并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

张君平的《关注文体特征 感受文言之美——以《阿房宫赋》为例谈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定》(《语文学习》,2014.1),也指出当前“文言教学的现状是‘言‘文分离”,认为文言教学“文”“言”应该并重是一个伪命题,因为“美妙的文言本是一个有机整体,其文、言、艺术表现手法、作者之情志同样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缺一不可的”。文章赞同周振甫先生所提出的文言教学须追求“立体的懂”,即要解决一个字在不同文本语境中意义和用法的不同变化,并且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经验,认为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一是要“关注文体特征——文与质之契合”,充分认识文体特征,挖掘文体的突出特点,从而体悟作品的独特感染力;二是要“感受文言之美——文与言之契合”,必须“咬文嚼字”,深入理解文言语句的背后深义,理解文言作品之意境。

冯善亮在《入境,古诗鉴赏教学的落点》(《语文教学通讯》,2012.6B)中,针对目前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缺乏诗意的现状,提出把“入境”作为教学落点的策略,即把“入境”作为重要内容、教学指向和调控教学的准则。

3.讨论交流教学方法

王夫成在《属对,让文言文教学焕发神采》(《语文建设》,2013.7)中,将“属对”这一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引入文言文课堂教学,提出“属对”应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或从景情入手,或从对比点入笔,或从情节、环境和人物落墨,“撮合语言,配对眷属”;将文言文中的“宽对”改为工对、拉长、缩短、调序等,同时开展对句比赛、有奖征对、集句成联等活动,以激发学习兴趣,蕴蓄文化素养,积淀情感认识,丰富生活积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傅惠钧在《略说属对的语文教育价值》(《语文学习》,2013.1)中,认为“属对”的语文教育价值,主要表现在能让学生在动态的运用中综合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并从中获得审美愉悦,同时得到思维训练。

针对目前中学古诗文教学往往存在着教师放弃对学生“诵读”能力培养的弊端,黄春来在《因声求气说与古诗文阅读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2.10》中,提出必须重视对古诗文诵读水平的培养,论述了“因声求气”对于美感教育的重要意义,认为以诵读而通古人之神气,因声而通其文法、句法、修辞,诵读是进入写作的第一法门,通过“因声求气”,可以感受古代诗文的音乐美,可以体味古人的人格美,可以促进古人优美生活形式的对象化,从中获得美感教育,达到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

何耀东在《古诗词虚实结合手法分类典例赏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2.11)中,将古诗词中常见的虚境分为“梦幻之境、预期之境、联想之境、遥想之境和暗写之境”等五类,并举例分析古诗词虚实结合手法的妙处,认为虚实结合是古诗词营造意象、意境以表达诗人思想情感时所常用的一种结构特征、一种艺术手法,常以虚境逼真、新奇而取胜,以虚实结合的自然和新巧而取胜,从而丰富诗歌形象、升华作品主旨、强化感情宣泄,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和诗情悠长的审美情趣。

朱少山在《高中语文宋词的教学策略》(《语文月刊》,2013.3)中,以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的第四单元教学内容为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宋词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词之教学,读之为要,要读出意味,读出境界,读出情感;抓住词的意象、意境、形象和艺术特色等重点,做到知人论世、以点带面、综合突破;解析重点词句或意象时,要从历史发展的宏观视角出发,进行求同比较阅读,以词论词,以词证词,来拓宽学生知识视野,达到提高他们语文素养的目的。

陈相元,语文教研员,现居安徽东至。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言古诗文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