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2015-06-02杨雪峰

科技创新导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

杨雪峰

摘 要:新课程改革自开展以后,语文教师都表现出了相当高的积极性和热情,为着实践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而努力着。在开展的初期,很多的专家都认为要先破后立,一些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被全盘否定了。但是在教改不断深入后,教师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因为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经验进行否定后,却不能够提供合适的新方法来供教师借鉴,导致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性没有变化。语文教师进行教学时的疑惑是,怎么样让新课程标准理念成为行动,能够将该学科特点表示出来。该文就语文教学改革实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 改革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c)-0173-02

新课程改革自开展以后,语文教师都表现出了相当高的积极性和热情,为着实践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而努力着。在开展的初期,很多的专家都认为要先破后立,一些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被全盘否定了。但是在教改不断深入后,教师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因为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经验进行否定后,却不能够提供合适的新方法来供教师借鉴,导致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性没有变化。语文教师进行教学时的疑惑是,怎么样让新课程标准理念成为行动,能够将该学科特点表示出来。该文就语文教学改革实践进行了探讨论述。

1 秉承传统的优秀语文教育经验,在继承中发展

对于语文教育,现代社会有现代化的要求,但是这样的要求不代表说就是需要让其和传统割裂。在近百年期间,关于我国的语文教学改革,其不仅对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进行吸取,同时还能对传统的不足进行抛弃,因此才会有不断的发展和创新,形成新的观念。比如,语文教学改革正在突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旧观念以及教师“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的新观念将旧观念取代;突破了语文教学费时低效、串讲和串问的状况,另外还总结了许多珍贵的语文教学模式或教学经验,例如“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法”教学模式,更有丰富多彩的识字方法,很大程度的丰富了使我国语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

同时还要重视继承和改造传统教学中的好经验。有的应按照如今出现的新情况,与新的思想和方法相融合,推陈出新,不断地丰富,促使其发展,达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要不断改革和创新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应循序渐进,不能草率否定一些过去的经验,应总结过去的做法,哪些已与现代要求不符,而哪些又是好经验。对于与现代要求不符的思想和方法要更改,而对于一些问题的处理还是要有辩证观点。只有在继承与发扬优秀语文传统经验的前提下,语文教学改革才能健康发展。完整、正确地认识传统,能够使改革的起点与目标更清楚,减少重复劳动、盲目性,也能减少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阻力。

另外,还应借鉴国外的先进教育理论和方法,从民族和国情立足,能够表现出现代汉语的教育特点,满足汉语教育的需求,没有了民族的内涵,那么就不可能具体,也就不可能和国际接轨。

2 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能够自己读书、自己写作,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转变是最重要的,要处理好以下的一些关系。

2.1 正确把握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论中以教师为教学的主导,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教学活动需要教师做好自身的组织、引导工作,能够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其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过去教师牵着学生向前走的方式,教学效果不好,学生也因此感受到不适应。我们要将教学活动进行压缩,教师起到的只是主导作用,为学生指引方向,给学生在困难中提供帮助,解决难题。

保证学生的主体性,要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主体性给予肯定。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顺学而导。其实要实现这一目标还不是那么容易的,语文教学改革需要往这样的方向发展要求大家有意识去努力及强化,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正确处理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之间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针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提出,体现的是对传统语文教学重认识轻体验、重接受轻探究的接受性学习方式一种摒弃。该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真正确认和尊重学生在课程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学习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使语文课堂面貌充满了生机。然而,教师在落实课程标准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理念时,还有一些误区存在,值得大家进行思考。

首先,应当重视探究性学习,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就是能力,语文是我们的母语,也是学校基础教育内容,让学生能够获得语文知识,对语言进行深入的了解,帮助他们解析信息文字,减少表达和书写的错误。在进行语文教育的初级阶段,很多的学生书写不规范,语言积累比较少,没有语文的基础,他们的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教学的时候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需要给学生时间去实践自己的想法以及相互讨论。一般语文课堂时间不是很长,如果单纯的专注于探究,就会影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应用,造成教学质量降低。

其次,接受性与探究性学习对学习的帮助都比较大,两者是互相弥补的关系,不能够有偏颇。目前很多地方都有观摩课,有不少的评论说,课改后,上课的方式怎么还没变化。探究性的学习是先进的学习方式,而接受性的学习方式是落后的,这样的思想其实是错误的,应该进行纠正。

最后,探究性学习除了形式还有实效。语文教学仅仅是对探究性学习进行关注,对课堂教学效率没有重视,那么就必然得不到发展。课堂教学过程中,基本原则是依据目标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时,教师也需要从实际出发,综合应用多种学习方式。

注重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针对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应当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对40分钟课堂要效率。语文教学的实质是充分利用好教科书和课堂上营造的语言环境,在教师的引導、组织以及主持下,实现师和生之间、师生与作者和编者之间的语言的交流、思想情感的沟通。要求教师对教科书加强理解、把握、处理,依靠文本提高学生认字、阅读、写字、口语交际、习作以及综合性学习的能力;重视指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防止作远离文本或个人阅读被集体讨论代替而进行过度的发挥。另外还应克服语文教学改革中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不应提倡那种超越课堂、超越教材的做法,否则会造成广大一线教师不知所措。这么多年来,在课堂上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已经深入人心。

3 学语文要与语文结合,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材是学生进行课堂语文实践活动的主要依据。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充分的挖掘,对学习进行引导,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帮助其掌握现代社会需求的语文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去学习、思考,对意义深刻的语句进行体会和揣摩,能够联结全文以及自身的生活来感受,获得启发。理解课文的时候,对他们进行文章表达顺序的揣摩引导,让学生的思维发散,提升他们的语文水平。对语文知识灵活应用,回归到实践提供帮助,将学与用进行结合。语文实践过程要求学生对读写的规律和方法进行掌握,这需要多多练习,才能够从内而外的熟练,对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以及创造能力培养都是非常重要的。

建立大语文教育观,将语文课内学习和语文课外学习进行结合,将课堂和学生的生活进行结合,让语文走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通过生活实践应用来提升语文能力。

4 要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针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以下三个方面需注意。

第一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利用,比如计算机、网络、通信等技术的使用可以帮助语文教学质量提升。传统的教学都是由教材、教师和学生构成的,但在现代教学中已出现了第四要素——现代教学媒体。通过对现代教学媒体进行合理的利用能够更加有效的开展语文活动,从而改变语文课堂教学,使语文教学变得丰富、生动。

第二要重视现代教学媒体的实效性。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时,要思索其是否有必要,其目的为何,不能够单纯的处于使用现代教学媒体而去使用,失去了实效性。过去的小黑板、挂图、卡片等是现在课堂中比较少见的方式,更多的是使用屏幕,将教材内已经存在的插图再次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思索是否真有使用的必要是现在非常突出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第三需要结合地域和学校的特点,合理利用已经有的资源,并挖掘潜在的资源。我国现在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需要充分的利用,为教学提供便利,提升教学的效率,结合地方特色来创办特色教育,发挥自身所长。

参考文献

[1] 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23.

[2] 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曹明海,潘庆玉.语文教育思想论[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205.

[4] 潘庆玉.语文教育发展论[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5] 项贤明.泛教育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560.

[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364.

[7] 陸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M].河南教育出版社,2012:273.

[8]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15.

猜你喜欢

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改革创新(二)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