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厂中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和探索

2015-06-02刘锋

科技创新导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企业

刘锋

摘 要:高职学院和企业之间进行深度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高职学院走向职业化和社会化的必然趋势,是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对高职院校提出的此乃客体,同时也是高职学校实现自我生存和进一步发展的内在要求。“厂中校”在实施过程上涉及因素非常多,虽然在很多环节上理论研究已经获得的初步成果,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该文从“厂中校”的基本内涵和实践含义出发,介绍了“厂中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和深刻内涵,以及这种模式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并且针对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发展措施和经验。

关键词:“厂中校” 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 企业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c)-0078-02

建立“厂中校”“校中厂”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部和财政部近年来实行的教育改革措施之一,深化企业的人力资源优化模式,探析建立新时代“厂中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企业和高职学校深度融合,是现阶段我国高职学校的重要课题。

1 “厂中校”的基本内涵实践意义

“厂中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是高校落实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教学模式的环节之一。所谓“厂中校”建设的基本内涵主要是指高职学校和企业之间以双方共同的利益主体为平台,实现两方面全方位的联系和对接,同时双方根据企业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技术对高职院校的人才进行培养,搭建有利于职业化的课程体系。“厂中校”整个系统的构建以学校的课程为主体,遵循“校外企业课堂化”的原则,将课堂知识和企业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将课堂移到企业车间,实现双方的互动和沟通。

2 “厂中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2.1 教学工厂合一

企业拥有的是一流的生产技术、先进设备仪器、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和雄厚的资本以及先进的经验模式,但是学校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大量的知識性人才、信息储备和灵通的咨询信息。“厂中校”模式实现了教学和工厂的合二为一,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主要内容以及课程的评奖、评估的过程都需要企业的参与和帮助,而企业定期召开的员工培养大会和人才培养座谈会以及企业先进科学技术的研发等都需要学校的积极参与。

2.2 教学内容由双方共同商定

“厂中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校方和企业之间的亲密合作,校方课程的设置、课程主要讲述的内容以及课堂形式和案例分析等都需要双方之间通力合作,教学内容也要两者之间共同商定,因为适合于企业生存和进一步发展,针对于企业的特殊化的教学内容才能对有利于企业以后人才的培养,才能更加具有化和特别化地制定详细的人才培养计划,实现企业、校方、学生的共赢。

2.3 师资力量雄厚,双方共同建设

为了加强“厂中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师资力量,可以进行“双师型”师资力量的构建,实现教师和师傅的对接。校方可以具体采用“送出去引进来”的教学培养模式,真正实现教师和师傅的完美对接。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到企业进行培训,通过在企业的真实体验,提高高职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同时还可以聘请企业的高级技术人才到学校进行教学讲座,参与校方专业课程的建设,帮助校方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事件水平,也成为教师的一份子,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学发展水平以及深化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

2.4 学习和实践双管齐下

“厂中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对学生最具吸引力的一点就是学生可以实现学习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的课程设置都是根据具体的企业的,具有针对性,同时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就是为社会输送技术性人才,所以学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实现了办学和就业的有机结合,也达到了学以致用、适当培养的效果,从而促进了企业和职业学校的融合。

3 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3.1 教学和生产经营之间存在着矛盾

由于企业和高职院校属于不同的市场主体,两者都已经具有特殊性的规律性,教学和生产经营时间存在着时间错位,难以调和的矛盾和困难。学校的教学任务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当学校教学理论任务结束以后,很可能需要企业提供一定的岗位和实习培训机会,但是此时的合作企业有可能处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转化、生产管理转化和业务组合变动等企业组织构建的时期,多种因素可能导致实习岗位的缺失。但是当企业可以提供大量的实习岗位和实习培训给高校的学生时,学校的教学任务可能不处于该岗位需要的理论知识的讲解阶段,这样就很容易造成教学和生产经营之间的矛盾。

3.2 师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之间存在着矛盾

在“厂中校”人才培养模式中,还存在着师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校方师资水平高,但是在实践能力方面较差;厂房师资理论水平低,实践动手能力较强;比如企业的师资水平有限,对于给学生提供的岗位可能只能满足学生一部分的理论知识的实践,整体上显得更加单一和受到限制。如果是从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上来看,可能会满足学生学习到的所有的专业技能的演练和训练要求,但是由于企业提供的岗位都是固定的企业、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岗位需求,这样在整体上不利于教学团队对知识的优化设计,不利于人才全方位的培养和发展等。

3.3 学生实践过程中存在着管理问题

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管理性质的问题。首先表现在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后,对自身的管理很要求不严格,将在学校的不良的生活习惯带入到企业中,对企业的管理纪律忽视不见,经常出现不良记录;其次,学生的技能水平较差,在实践过程中会给企业带来困扰。学生在进入企业实习后,成绩优良、技术精湛的学生毕竟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差,会给企业带来较高的废品率,带来财务上的损失。最后,实践过程中的人身安全问题也是重要的环节。很多学生不仅在专业技能水平上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在人身自我安全意识上也存在着很大的隐患。他们并没有操作流程规范化和人生安全第一的意识,一旦出现意外,都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4 相应的对策

“厂中校”人才培养模式在运行过程中必然要出现很多的问题,这就需要校方和企业通力合作,共同面对困难,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企业和高职院校合作的义务感,实现产学合作的高校发展趋势,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1 成立联合委员会

校企合作模式要想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致力于共同的建设就必须成立联合委员会。此联合委员会的设立主要目的在于校企之间可以进行多方面的沟通,包括校方课程的设置和人才的培养模式、适时的思想教育课程以及有利于双方发展的科学的考核评级体制等;同时校方和企业有什么进一步的要求和需求都可以通过联合委员会进行传达求,例如校方要求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岗位的要求以及实践的项目等都可以通过委员会传达。联合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应该由校方和企业之间沟通抽取等比例的工作人员组成,这样形成的第三方委员会既有利监督双方在合作期间需要履行的共同义务和责任,同时也可以促进双方的进一步合作和交流,实现双方利益共赢。

4.2 师资力量的培养

校企之间的合作的顺利进行需要有充足的师资力量为基础,这是校企之间合作的必要的人才保障。“厂中校”模式下的合作,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距离也是影响师资力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两者之间相距较近,可以保证充足的师资力量和师资水平,如果两地之间的距离较远,那不然会对教学质量有影响。如果是这种情况,就需要校方和企业合作,在师资力量上投入大量的资金,采取适当的提高课程标准的方法,保证教学水平;同时校方可以发奖金、补助、津贴等,保证学校的师资力量。

4.3 驻厂教师和厂房人力资源部门相协调

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践的过程中,驻厂的教师应该和厂房的人力资源部门之间相协调,妥善安置在企业实习的学生;同时企业应该秉承“合作共赢”的原则,对学生实习岗位的设置给与更大的关注和悉心管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困难时,驻厂教师应该及时和厂房人力资源部门协调,解决问题,为学校和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进一步发展,为学校将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综合优势奠定基础。

5 结语

“厂中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今高校培养人才的主要发展潮流,代表着国家政策和人才改革重要的一方面,也是增强高职学校办学的活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实践水平以及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实现高职学校培养人才目标的重要渠道。该文对于“厂中校”模式的思考和探讨,体现了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要求对接的诉求和双方整合不同的资源、建立有利于共同发展模式的迫切性。从高职院校单方面利益的要求出发,双方之间的利益共享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双方只有履行自身的义务和承诺,实现完美对接,才能实现互惠共赢。

参考文献

[1] 谢春梅,杨中华.“校中厂,厂中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18):161.

[2] 徐丽香,兰小海,朱勇萍.共建“厂中校”,探索“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50-52.

[3] 刘国栋,邓明镜.测绘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C]//重庆市测绘学会第三屆优秀论文评选获奖论文暨2005—2006年度学术交流会论文选编.重庆市测绘学会,2008.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