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如何生成问题意识

2015-06-02顾海燕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5年4期
关键词:杨绛师生意识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形成问题意识呢?

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形成预设问题的意识

课堂教学预设时老师要有问题意识,让问题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线索,让学生围绕问题思考,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因为教学是师生互为主体的双边活动,但是老师在某种程度上充当导演的角色,一节课的走向需要老师进行预设与调度。

如在学习《老王》一文时,尽量回避直接讲解,而是自我形成问题意识,在认真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提出总问题:如何理解文末“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子问题:①为什么说老王是一个“不幸者”?②杨绛又为什么是一个“幸运的人”?③杨绛真的很幸运吗?④为何杨绛对老王心存愧怍?这样层层追问,引导学生阅读文本,逐渐明白作者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与老王的交往,杨绛总是尽力用物质给予回报,而老王内心渴求的则是对类似亲情的等待。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当时杨绛与老王之间内心深处的一种隐形隔阂。然而,杨绛毕竟是一个有着社会良知的高级知识分子,她不断拷问自己的灵魂,多少年后她顿然明白:自己既往与老王之间的点点滴滴,是那样的不对等;自己对老王“钱”的回报与老王对自己“心”的付出相比较,是那样的微不足道。这于她而言无疑是一种揪心的痛。这也正是“几年过去了”之后,杨绛反思生活的一种精神的自省。知识分子精神的自省,这才是杨绛在另一种意义上真正的“幸运”。学生在一步步的思考中走向明晰,最后在对杨绛而言真正的幸运和愧怍的深刻内涵这个问题上豁然开朗。如果老师只做一般意义上的讲解,没有层层设问,学生不会作深入思考,就不会形成深刻的认识,自然无法达到高效课堂的要求。

二.学生在预习文本时要激发提出问题的意识

长期以来,我们的师生在上课时习惯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下课了什么都结束了。很多时候,学生机械接受,对这个世界从来没有过问题意识,然而爱因斯坦则认为一个人在面临某种事件时,“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同样,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也常常需要独立面对一切,这就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并积极提出问题,形成自我个性化的思想认识,而不是被老师、资料牵着鼻子走。

学生预习时,老师首先布置任务,让学生针对文本每位至少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写在活页纸上,由课代表收齐后交给老师,然后老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选出学生提出的有代表性的问题,被选出的问题标注出学生姓名后投影出来,如果有几个同学提出类似的问题,则把名字一一列举,接着按照一定的顺序,在课堂上以问题带动文本的讲解,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先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则由老师适时点拨讲解。在听到老师讲解自己提出的问题时学生往往会非常专注、投入,能够积极参与思考,这样的课堂学生有着强烈的兴趣和动力,就能够打造语文的高效课堂。最后还可以让学生评选出“最佳问题奖”,在这种引导下,学生有兴趣有激情参与提问题,逐渐激发善提问题的意识。

为了语文课堂教学真正高效化,我们语文老师在组织教学时有责任有义务去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注重平时引导,逐步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的好习惯。正如布鲁巴克所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三.师生在小组合作中要碰撞思辨问题的意识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个体在面对文本时,提出的问题往往角度相对单一,很难向纵深处发展,只有让问题与问题碰撞才有可能让问题更具有思辨色彩,学生的思维才能被立体化激活。而要碰撞,最好的方式就是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

当师生提出问题时,直接把问题抛给小组,让小组内的同学相互讨论,共同明晰问题的答案。在讨论合作中,学生思维相互碰撞,会引发新的问题,让思考由简单走向复杂,由表象走向深入。因为每个人思考的角度不一样,思维的基点不同,往往会在问题的矛盾处产生新的问题,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如果每一位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能有教学的问题意识,那么我们就越来越接近教学的本质,学生的能力就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因为这才是语文课堂提升效率的一条捷径。或许问题意识的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或许学生开始时提出的问题有点幼稚,或许偏离重点,甚至钻牛角尖。但是我们都要像呵护寒冬里的那一点小火苗一样呵护他们敢问善问的意识火苗,相信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之下,他们的思维一定会被极大程度地激活,语文课堂也一定会达到效率的最大化。

顾海燕,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海安。

猜你喜欢

杨绛师生意识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选择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最短的情书
最短的情书
杨绛守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消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