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散文教学的有效性

2015-06-01曾庆灵

师道·教研 2015年4期
关键词:暴风雨海燕意境

曾庆灵

散文题材广泛,结构自由,情理并藏,意境高远,语言优美。本文试结合教学实际,来谈谈如何提高散文教学有效性。

一、开放性的散文教学

新课标反对把课文解析从外部强加给学生,强调学生自主解读课文,“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散文这种文学作品本来就是人文性而非科学性的存在,本没有鉴赏的标准性、唯一性和完备性。

以《信客》为例,当教学中教师努力打破“形散而神不散”的旧框框,鼓励、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体会、做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时,有的学生会赞美“为人行信”,希望传统美德依然发扬光大,同时希望现代人应该“眼界开阔,容纳新知,懂得宽容体谅”,认识到现代意识的重要性;有的学生从文中看到了“人类文明发展、历史进步的足迹”;有的学生会看到善恶交织的“人性的复杂”,看到现代城市文明所带来的“对农业文明、传统美德的冲击”。对这样一篇有着丰满的文化意味和苦涩的历史沧桑感的散文,学生们自然会各抒己见,做出自己的理解把握。在智慧的挑战、思想的碰撞中,学生主体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挥,而教师也不断开拓了新的思路,获得新的发现。如果教师们按部就班地支解着这样的散文,就会使学生们失去了自由表达的话语权,进而逐渐丧失了独立探索、自由思考的能力,造成散文鉴赏甚或写作的千人一腔、千篇一律。教学中,不仅散文教材的面貌是多元的,师生们对散文的阅读和理解感悟也应该是多元的。

二、审美性的散文教学

散文教学大可以少一些抽象的概括和条分缕析的结构化的肢解,而多一些对作品的直觉把握,感受体悟。所以散文教学应该把这种美的享受重新还给学生。

比如在教学《海燕》时,通过教师范读或者学生朗读自然会把学生带到一种激昂的气氛中,让学生在经历和沉浸于朗读的过程中体验渴望用战斗迎来光明前景的炽烈的情绪感染,为分析散文的意境作了铺垫。对于诸如“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这样的句子还可以让学生反复地朗读几次,进而感受语句中所包含的从乌云角度即侧面描写,突出海燕的积极乐观,藐视一切的精神的深层内涵。

把学生引入意境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艺术再创造的过程。通过朗读《海燕》,可以体会到该文气势磅礴文笔粗犷。教师顺着作品中一幅幅场景的刻画,便不难把学生带进那特定的意境之中,“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当暴风雨在酝酿之中时,海燕早已按捺不住对暴风雨的渴望和欢乐,冲击于阴云和海浪之间,勇猛地叫喊。别的海鸟——海鸥、海鸭、企鹅视暴风雨为灭顶之灾,惊恐万状,而海燕却在热切地迎接一种新生;当暴风雨逼近,阴云直压下来时,海燕仍然有如“黑色的闪电”,离弦的箭,在风吼雷鸣中飞舞着,笑着,号叫着,像“暴风雨中的精灵”;当电闪雷鸣、山呼海啸,暴风雨即将爆发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终于发出了疾呼——“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这是时代的战斗的宣言。散文教学的有效性就自然的表现出来了。

三、广泛性的散文教学

作为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的散文在课堂教学中受到了太多的时空限制,应该把散文学习拓展到广阔的生活中,吸引学生在课外进行广泛的阅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比如教师可指导学生多阅读课外书并进行定期的讨论,互相讲述读书心得;创建班级墙报、班刊、校刊以此来锻炼学生的文笔;举办作品朗诵表演会,鼓励学生向公开刊物或网络投稿等,让学生充分享受自由表达和成功的喜悦。若条件许可,还可以利用电视、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尝试散文的电视制作和FLASH制作等,让散文与高科技手段相结合。这样才能鼓励学生通过写散文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和人生感悟。这也更加符合当代青少年求新求变的思潮。

责任编辑 潘孟良endprint

猜你喜欢

暴风雨海燕意境
今夜没有暴风雨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The Storm暴风雨
Friendship
猛烈的暴风雨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