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丰富多彩的古诗文教学,培养学生人文情怀

2015-06-01庾浣冰

师道·教研 2015年4期
关键词:罗敷古诗文古诗

庾浣冰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经典文化更是灿若星河,成为民族文化的瑰宝。吟诵经典,启迪心智,清静灵魂,感悟人生。

一、以情怡情,传递诗情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具有感染性的特点。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把自己体验过后的感情传给别人,而使别人也为这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朗读能够形象生动地表达情感、抒发情感、传递情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激发朗读兴趣,让学生在朗读中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在朗读中与文本内容情感交融,并进一步思索、体会。入选语文课本的文章多为文质兼美、脍炙人口之作,有的表达作者对祖国、故土的热爱之情如萧乾的《枣核》、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表达至爱亲情、深厚友情的,如朱自清的《背影》、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有表现大自然的美好的,如《鼎山听泉》《小石潭记》等;还有表现人与环境的关系、高新科技等。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些文本进行朗读,品味于者的情感和读本的情境,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

二、以情感情,感悟诗情

语文老师在上课时应该注意营造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让他们能“入情入境”。这样学生才会如临其境,才能走进作品,想人物所想、急人物所急、爱人物所爱、恨人物所恨,达到忘我的境界,这样就产生了与作者、与文本的情感共鸣。那么,如何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呢?

1. 吟诗。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最好的展现方式是诵读。只有有感情地吟诵,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如果教师事先准备好与诗的情调、节奏相和谐的音乐、营造吟诵的氛围,那么学生读起来也就入情入境。

2. 唱诗。学生喜欢歌唱,有时还喜欢自编自唱。根据这一特点,在古诗文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歌曲旋律唱读古诗文。这种变读为唱,学生学得愉快,而且在唱唱、跳跳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古诗文的熏陶。

3. 演诗。比如教学《寻隐者不遇》一诗中诗人询问童子师傅的去处时,让孩子们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像,进行创造性的表演。不同的学生对童子当时的神态、动作的设计都有所不同:有摸着后脑,一片茫然的;有焦急无奈,举目远眺的;有故作神秘,睨视微笑的……学生种种表现,再现了这篇古诗在他们头脑中的不同意境,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不同创意。

4. 写诗。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对古诗进行改写或者写。例如,在学习《渡荆门送别》后,我进行这样的启发:诗中送别的场面是如此感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离别的场面,同学转学、亲人远行……在依依惜别之时,大家一定会有许多心里话想说,让我们都来学学作者,回家后把心里的话写成一首送别诗,赠给自己最不舍的人。

三、创设情境,感受诗境

在浩瀚如烟的文学长河中,古诗就如璀璨的明珠传承着华夏儿女的血脉精髓。所以,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讲究方法,用对古诗的喜爱之情,感染学生,唤起学生对学习古诗的热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1. 故事创设情境。学生喜欢听故事,如果在古诗教学前讲述一段有关的故事或传说,当然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教学《木兰辞》时,在释题时跟学生讲述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为国立功的故事。这些曲折动人的故事,引人入胜,易于在学生的心中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和感悟。

2. 图像创设情景。如教《陌上桑》时,让学生通过图画中描绘一位美丽、勇敢而充满智慧的采桑姑娘罗敷智斗使君的故事,感受到罗敷的美丽机智;通过读诗感悟,感受到罗敷的勇敢和对爱情的坚贞不二之情。

3. 媒体创设情境。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现《钱塘湖春行》中万紫千红的春景图、《忆江南》中江南的美景,把学生带入了诗的意境,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4. 吟诵创设情境。“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正因为诗如鼓琴,声声见心,易唱动听,悦耳感人,又因为“俯而读,仰而思,熟读精思理自知”是传统的教诗方法,所以运用吟诵引入法,在实践中是奏效的。它能恰如其分地表达作者的感情,使学生一开始就受到感染,激发起浓厚的情趣。如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为学生创设离别的情境,让学生深深感受到好友间离别的依依惜别之情,感受到友人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的互相劝慰勉励知情。

责任编辑 邱 丽

猜你喜欢

罗敷古诗文古诗
略谈罗敷之美——《陌上桑》罗敷形象浅析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品读古诗
陌上桑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桑劫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