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确运用从众心理策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

2015-05-30周长林高晓萍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效应策略课堂教学

周长林 高晓萍

【摘要】本文从从众心理的积极意义、消极效应、正效应、负消极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正确运用从众心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

【关键词】从众心理;策略;效应;课堂教学

从众心理是课堂教学中经常发生的一种心理活动.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或在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下,在知觉、判断、认识等心理上表现出来的符合于公众舆论或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方式.由从众行为产生的对个体的作用叫从众效应.在课堂教学中,从众心理具有两重性,既有其积极意义,也有其消极影响.对从众心理全盘肯定和一概否定都是片面的,我们应当具体分析,因势利导.

一、从众心理的积极意义

1.有利于培养科学的数学观

数学教学中所学习的公理的、定义、定理、公式、推论等基础知识,是已经被数学共同体证明了的真理.对这些真理的认同、服从,是对“科学法则”的从众,是对“科学规律”“科学真理”的从众,这种从众是必需的,也是完全必要的.这种从众心理和从众行为有利于培养科学的数学观.

2.有利于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心理健康

课堂教学是在多元心理活动同时发生的群体环境中进行的,一个和谐的群体发挥的作用往往超出该群体中单个个体作用的机械总和,会很好地起到促进学习质量提高和数量增长的正效应.在群体的正确舆论导向下,个体的观念和行为与班集体和教师的主导倾向更多地保持一致时,个体的心理与群体是和谐统一的,这有利于保持其身心健康,激发并巩固其学习积极性,提高心理活动水平,增强记忆效果.

二、从众心理的消极效应

1.不利于独立自主的个性发展

产生从众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屈服”于群体情境的压力.一般的情况下,当个体行为与别人一致时,就会有“无错”的安全感,当个体行为与众不同时,就会感到群体压力的孤立感.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别人怎么说,我也怎么说;大家怎么做,我也怎么做”的盲从.这样做不利于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的个性发展,有时会在“从众”心理的误导下,人云亦云,把错误当作正确,正确当作错误.

2.不利于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课堂教学中,教学信息的反馈是师生互动的双向反馈.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师需要不断地获得学生接受知识、掌握知识的程度、质量等方面的信息反馈,从而及时地调整教学活动,以保证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效果的高效.但是从众心理和从众行为,往往使教师得到的信息不真实、不可靠、不全面,就会使教学过程的实施偏离教学的实际情况,无法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在课堂教学中,从众行为是客观存在的.学习差的学生往往习惯于从众,不敢发表独立见解,这种从众一般是真从众;学习好的学生,由于自信和固执,会发生“假”从众行为而不愿发表独立见解.无论是真从众还是假从众,都会使教师得到不可靠的反馈信息,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作出不真实的评价,从而使教学策略、教学方式的调控失去针对性,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发挥从众心理的正效应,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要利用从众心理和从众行为的积极因素,使其发挥正向心理效应,从而发掘出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由依从到内化,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于从众心理的动机不同,从众时间的相对持久性也不同.美国学者E. 阿伦森把从众行为分为三个层次:依从、认同、内化.依从是最不持久的反应,对个体的影响较小.认同区别于依从之处在于,个体能逐渐相信自己所采取的观点和准则,虽然对这些观点和准则的信仰还不够坚定.内化是最持久、最根深蒂固的反应,它是将观点准则变成了自我支持的坚强信念,由于内化,人们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加科学.鉴于此,课堂教学就是要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使学生对所学习的数学观点和数学法则由依从、认同而达到内化,使从众行为的正效应充分得到发挥.从众行为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积极的作用,它可以通过群体的良好行为影响,改变个体的不良行为,使个体的依从、认同转化为一种对良好学风的归属感.

2.顺势调节,使学生达到满足反应

从众心理在某种情况下实际上是一种集体心理、定式心理.数学学科的抽象性、概括性,要求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完备性.因此,对数学概念的学习、掌握,首先需要培养收敛性的定式思维.收敛思维的特点是:①明确性;②定向性.定式思维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它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方向性.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都是前人的经验总结,利用前人的固有法则、固定模式分析解决问题,是定式思维的集中表现.课堂教学中,学生是由顺从反应到认同反应,再由认同反应到满足反应.因此,顺势调节,让学生的顺从心理自觉认同,是达到满足反应(即内化)的先决条件.

3.互动交流,启发诱思

课堂教学无论是面对全班的讲授,还是分成小组的合作讨论,总是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群体环境中进行的.而在这个群体中,由于先天的、后天的、主观的、客观的条件不同,学生的思维有快与慢、深与浅、灵活与机械、广阔与狭隘、正确与错误的差异,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讨论中,那些思维敏捷、反应灵活、导向正确的观点,会对思维迟滞、反应单一、判断犹豫的学生有良好的启发诱思作用.心理研究表明,个体在群体中的思想与行为往往与独处时有所不同,当你是群体中的一员时,群体行为的诱惑会加强个体的“去个性化”倾向.

四、调控和克服从众心理的负效应,提高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从众行为虽然有积极的作用,但负面效应也是客观存在的,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有效策略进行调控和克服.

1.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的独创性思维

学生的从众行为容易窒息个体思维的独创性、深刻性,不利于个体智力水平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不唯师、不唯书、不盲目、不轻信,敢于大胆发表独立见解.比如在解方程教学中,在做“求方程86-192x-3=29的解”这道练习题时,大多数同学认同按照“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两边同除以未知数的个数”这个步骤去解.一名同学却提出:“因为86-29=57,只要解192x-3=57,很快就得x=53.”对于这种标新立异的独立见解,教师及时表示鼓励支持,给予热情的肯定和赞扬,对克服人云亦云的从众心理起到了显著的矫正导引作用.

2.合理利用错例

教师要有意识地对从众心理的消极效应进行调控和克服.比如用坚定的语气来问否定的问题:“你认为x=53不正确吗?”或者通过“错例”“反例”教学,让学生人云亦云的从众心理遭受失败的“打击”,从而克服随着大流走的盲从习惯,认识到盲目从众的误导性、危害性.

3.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解题教学是数学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克服从众心理的一个有效手段是引导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在解题过程中不断地积极地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对解题方法、推理过程、运算过程、语言表达等进行反思,对思维狭窄、解法陈旧、逻辑混乱、叙述冗长、主次不分等不足和缺陷及时进行反思和矫正,从而培养和提高思维的批判性品质,消除盲目附和的从众行为.

正确运用从众心理策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一定要注意课程的内容、时间分配和组织教法,在运用的时机上更要恰到好处,既要及时准确地纠正错误动作,又要防止“滥竽充数”,使他们在宽松平和的教学环境中,轻松愉快地按教师的意图和安排,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锻炼,为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美]G.波利亚.数学与猜想.第一卷.数学中的归纳和类比[M].李心灿,王日爽,李志尧,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连四清,郭海杰.中学数学学困生题后反思的元认知技能培训[J].中学数学教与学,2005(9).

[4]陆书环,傅海伦.数学教学论.科学出版社,2005.

[5]钱珮玲.数学思想方法与中学数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效应策略课堂教学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Passage Four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