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说青蒿素

2015-05-30谭敦民

家庭医药 2015年11期
关键词:抗疟药抗疟疟原虫

谭敦民

2015年10月,中国中医研究院女药学家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物——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与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共享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医药学界迄今为止唯一获得这一大奖的药学家。

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留洋背景、没有院士头衔,被称为“三无”科学家的屠呦呦,却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国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此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为国人争了一口气。

那么,青蒿素究竟属于什么药物?为何有如此巨大的影响?

从中医典籍获得研发灵感

青蒿素是从植物青蒿中提取,能够影响疟原虫膜系结构改变的药物,是一种治疗疟疾的特效药物。

疟疾是经蚊虫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的虫媒传染病。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共有4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在我国,主要是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圆疟。此病有10天左右的潜伏期,发病时骤感畏寒,全身发冷。冷感消失以后,体温迅速上升,高烧可达40℃以上。患者痛苦难忍,有的辗转不安,呻吟不止;有的谵妄,甚至抽搐或不省人事;有的剧烈头痛、顽固呕吐。缓解后又反复发作,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疟疾曾被视为疑难病症,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死亡。

我国过去曾是疟疾高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群众性卫生防疫工作的深入开展,现已被基本控制。非洲和东南亚不发达国家疟疾依然流行,严重威胁当地人民的健康。

青蒿素研究小组最早成立于1967年的5月23日,当时属于绝密项目,代号“523”,全称为中国疟疾研究协作项目。在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带领的团队与其他机构合作,经过无数次试验,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取得灵感,历经380多次筛选,1971年10月,中药青蒿素初步筛选成功。1972年从中药青蒿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对鼠疟、猴疟的原虫抑制率达到100%。1973年9月,青蒿素首次用于临床,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由于涉密,直到1979年,青蒿素的研究成果才陆续公开发表,这些论文立即引起世界医学界的瞩目。

青蒿素治病的机理并不复杂。它作用于疟原虫的泡膜、表膜、线粒体、内质网,对核内染色质也有一定的影响,主要是干扰表膜一线粒体的功能。

青蒿素口服后由肠道迅速吸收,0.5~1小时后血药浓度达高峰,4小时后下降一半,72小时血中仅含微量。它在红细胞内的浓度低于血浆中的浓度。吸收后分布于组织内,以肠、肝、肾的含量较多。该品为脂溶性物质,故可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在体内代谢很快,代谢物的结构和性质还不清楚。主要从肾及肠道排出,24小时可排出84%,72小时仅少量残留。由于青蒿素在体内排泄较快,所以需要连续用药,直至彻底痊愈。

据介绍,青蒿素抗疟疾的机制主要有3条:

一是自由基的抗疟作用。

二是对红内期疟原虫的直接杀灭作用。

三是抑制PfATP6酶的抗疟作用。

非洲人眼里的“中国神药”

疟疾也是肆虐非洲的恶魔,据塞内加尔记者阿达马·盖伊的《中国与非洲》一书介绍,在非洲大陆每30秒就有1名儿童死于疟疾。据中国第十六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队长王耀平回忆:2013年6月7日,一位当地疟疾和伤寒的混合感染者当时已经昏迷不醒,医疗队医生杨忠义见到情况后立即给予静脉抗疟药青蒿琥酯等紧急处理,由于抢救及时,治疗得当,患者5天后就得以康复出院。患者痊愈后带着母亲盛装前来医院感谢中国医生。专家表示,非洲当地患者都优先使用青蒿素,因为青蒿素疗效好,毒性较低,不良反应很小,而奎宁等抗疟药物毒性大、副作用比较大。

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的新方法。在疟疾重灾区非洲,青蒿素已经拯救了上百万生命。根据世卫组织的统计数据,自2000年起,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约2.4亿人口受益于青蒿素联合疗法,约150万人因该疗法避免了疟疾导致的死亡。以青蒿素类药物为主的联合疗法已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疟疾标准疗法。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青蒿素联合疗法是目前治疗疟疾最有效的手段,也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效果最好的药物。据了解,青蒿素也可以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与盘状红斑狼疮。

送给世界的礼物

“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获得诺贝尔奖后,屠呦呦表示,青蒿素的研究说明,中医药确实是一个伟大的宝库,需要我们去发现、挖掘和研究。

青蒿素和中医药的联系确实非常紧密,但是它的研发过程与传统的“煎煮熬”完全不同。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原研究员李英说,研究人员参照古今医书的记载和民间用方,用现代的研究方法对数千份植物提取物通过动物筛选,再从中分离、鉴定其中抗疟有效成分,最后找到近十种抗疟有效单体,将它们的抗疟活性、毒性、化合物稳定性和资源情况进行综合比较后,青蒿素脱颖而出。

这就意味着,它遵循了现代药理学和化学的方法,经历了非常严格的提纯一再试验一测定化学结构一分析毒性药效一动物试验一临床试验一提取工艺优化一生产工艺的制药流程,在青蒿素类抗疟药的临床试验中也全部使用了双盲法,这和传统方法有很大区别。

“中医药是中国最有原创优势的科技领域,在这个领域取得产生世界影响的科研成果是很有希望的,值得我们用现代科技去挖掘和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科协主席陈凯先说,这次的诺贝尔奖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猜你喜欢

抗疟药抗疟疟原虫
人文教育融入药理学教学
研究揭示疟原虫对青蒿素的耐药性机理
疟原虫可“潜伏”血液数月
青蒿素的合成方法研究
青蒿素及其类似物抗疟构效关系的DFT研究
河南省首例输入性诺氏疟的诊断和分析
类人猴疟原虫:另一种可能感染人类的灵长类疟疾病原
THE 1,500 YEAR WAR
屠呦呦获诺奖赞
青蒿素类抗疟药的作用机制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