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监测评价研究文献述评

2015-05-30王志燕

经济师 2015年11期
关键词:评价模型城镇化

摘 要:监测评价是实施城镇化战略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如何更加科学地监测评价城镇化发展情况,引导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是摆在当前城镇化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通过梳理现有研究文献发现,政府部门以城镇化统计监测研究为主,各省统计监测研究分析的深度不尽相同;学术界以城镇化综合评价研究为主,不同学者的研究角度、方法不同,不同时期研究的问题、关注的重点不尽相同。

关键词:城镇化 监测评价 指标赋权 评价模型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1-213-02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将推进新型城镇化摆在了重要战略地位,重视程度和推进力度都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加强城镇化统计工作,建立健全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城镇化评估与专项监测”。近年来,城镇化监测评价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部门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成果日丰,具体实践渐增。

一、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城镇化监测评价研究

2000年,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城镇化发展统计调查,涉及经济、社会、城建和生态4个方面,共25项、77个监测指标,但该省仅对城镇化进行统计监测而未做综合评价。随后,河北省、山东省、湖南省和河南省等省份相继建立城镇化监测评价制度,指标体系涉及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居民生活、城市建设、生态环境等方面,监测对象涵盖各级城镇,在监测的基础上,采用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评价城镇化发展质量,但各省统计监测和综合评价研究分析的深度不尽相同。

二、以学术界为主的城镇化综合评价研究

1.城镇化质量内涵的演变。较早关注城镇化质量的叶裕民(2001)认为,城镇化质量的核心内容是城市现代化,终极目标是城乡一体化。接下来的研究,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来界定城镇化质量内涵,牛文元(2003)等从城镇化的表征因子来解释城镇化质量内涵,顾朝林(2008)等从城镇化构成要素的角度理解城镇化质量内涵,袁晓玲(2008)等从社会文明形态演进的角度认为城镇化质量涵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王德利(2010)等认为城镇化发展质量内涵还包括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李明秋(2010)等认为城镇化质量内涵还包括城镇化推进的效率,韩增林(2009)等认为城镇化质量即为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内涵,马林靖(2011)等认为农民工问题是城镇化的核心。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城镇化质量内涵不断拓展,内容日趋丰富,但由于学科背景和研究视角不同,对其内涵的理解目前尚未达成一致。

2.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国内学术界已摒弃用单一指标(如城镇人口比重、城镇土地利用比重)评价城镇化的做法,而采用综合指标法,即选出能反映出城镇化各方面基本特征的一组指标,根据这些指标计算出一个综合值,力求全面准确地反映一个地区的城镇化质量。基于对城镇化质量内涵的不同理解,不同学者构建的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功能层差异较大,但具体表征各功能层所用到的评价指标却呈现极大的相似性。评价指标由以经济发展、城镇建设、基础设施等体现城镇化物质基础的“硬”指标为主,逐渐融入了生态环境、发展效率、城乡统筹等体现城镇化发展内涵的“软”指标,更加体现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等的最新理念。同时,现有的评价指标多为统计年鉴中的统计条目,仅有少数成果应用实地调研形成的第一手数据和信息。

3.评价对象的空间尺度。大多数研究从行政区域层面出发,以地级及以上城市、省域为空间尺度进行城镇化质量评价。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对象也从省域、市域向县域逐步微观化拓展,甚至包括对乡镇、开发区等特定区域的研究。除从行政区域角度研究外,也有的学者着眼于城市群的视角,评价分析城镇化质量的阶段性特征、空间分异特征、协调性特征等。有的学者认为国家大尺度或县域、乡镇等小尺度不宜作为城镇化质量的评价对象,这似乎有些草率。县城和小城镇是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提升县域和乡镇等小尺度的城镇化质量,才能筑牢全国城镇化质量的微观基础。当然,必须注意不同空间尺度城镇化质量评价的适用性和差异性。

4.评价指标赋权方法。评价指标赋权方法大体可归纳为主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以及建立在两者基础之上的组合赋权法。其中,主观赋权法包括强制打分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其赋权原理是基于专家对不同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的主观判断;客观赋权法包括熵值法、主成分分析法、变异系数法等,其赋权原理是基于指标本身的信息量或样本差异驱动(例如方差)。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各有优劣,前者主要凭借专家经验,但由于各自知识背景不同,难免存在主观随意性,也不便于检验专家们的逻辑一致性;而后者回避了主观随意性,但仅凭借样本差异驱动赋权有时又无法反映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因此,部分学者将两种赋权方法结合使用,即组合赋权法。如欧名豪(2004)等学者将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结合使用,王德利(2010)等学者将熵值法与层次分析法结合使用,分别对评价指标进行赋权。

5.综合评价模型的选择。多个指标进行综合的方法,大多数研究者采用加法模型,即按照一定方法对多个指标赋权后再线性相加合成一个综合指数,其使用规则是各个指标存在线性可替代性,该方法对数据标准化和权重确定没有严格限制。也有部分学者采用乘法模型,即将多个指标以乘法的形式合成一个综合指数,可突出反映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但其使用规则是各个指标缺一不可。由于因子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可以省去数据标准化和目标值确定的过程,同时各指标权重通过主成分贡献率和因子载荷获得,权重确定较为客观,近年来成为研究城镇化质量的常用方法。但是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只能用于一次性评价,而不适合用于连续性评价,无法进行历史的对比。此外,物元模型和模糊评价法也是常用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方法。目前学术界尚无公认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模型,而且少有使用多种模型和方法进行对比进而确定方法优劣的研究。

三、结束语

总体来看,目前政府部门已认识到城镇化监测评价工作的重要性,开始建立城镇化监测评价制度,对省域城镇化发展状况实施动态监测。而学术界则侧重于综合评价,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评价内容设置日趋全面,评价方法和评价模型也日趋科学化。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在城镇化质量内涵方面还没有形成相对一致的认识,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也是见仁见智,不同研究方法的适用性难以确定,判定城镇化发展成果优劣的核心尺度——群众满意度指标没有体现,反映地方政府城镇化工作绩效的指标没有涉及等。同时,无论是监测研究,还是评价研究,共同面临一大困境,即指标数据来源渠道单一,统计年鉴为指标数据获取的主要渠道,缺乏实地调研等方式方法形成的第一手信息和数据,这导致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指标难以纳入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建设厅,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省城镇发展报告2000[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2] 河北省建设厅,河北省统计局.2004河北省城镇化发展报告[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

[3] 山东省建设厅,山东省统计局.2006山东省城镇化发展报告[M].济南:黄河出版社,2007

[4] 罗海潘.湖南省域城镇化战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城市发展报告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6] 叶裕民.中国城市化质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7):27-31

[7] 牛文元.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C].中国科学院高技术局、政策局和科技政策研究所联合主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科技创新战略论坛,2003

[8] 顾朝林等.中国城市化格局、过程、机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9] 袁晓玲等.对城市化质量的综合评价分析——以陕西省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8(02):38-41

[10] 王德利等.基于城市化质量的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判定分析[J].地理科学,2010(05):643-650

[11] 李明秋,朗学彬.城市化质量的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J].中国软科学,2010(06):182-186

[12] 韩增林,刘天宝.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城市化质量特征及空间差异[J].地理研究,2009(06):1508-1515

[13] 马林靖,周立群.快速城市化时期的城市化质量研究——浅探高城市化率背后的质量危机[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6):119-125

[14] 郑文升等.1997年以来中国副省级城市区域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空间差异[J].经济地理,2007(2):256-260

[15] 王忠诚.城市化质量测度指标体系研究——以我国直辖市为例[J].特区经济,2008(6):32-33

[16] 孔凡文.中国城镇化发展速度与质量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后论文,2006

[17] 许宏,周应恒.云南城市化质量动态评价[J].云南社会科学,2009(5):115-118

[18] 郝华勇.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我国省域城镇化质量差异研究[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1(5):27-30

[19] 于涛等.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县级市城镇化质量研究——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0(11):7-13

[20] 王洋等.中国县域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及类型区划分[J].地理研究,2012(7):1305-1316

[21] 庞玉珍,尹义昌.沿海小城镇城市化质量研究[J].华章,2011(3):171-172

[22] 汪德根等.旅游业提升开发区城市化质量的路径及机理分析——以江苏工业园区为例[J].人文地理,2011(1):123-128

[23] 王德利等.首都经济圈城市化质量测度[J].城市问题,2011(12):16-23

[24] 杨梅.基于熵值法的武汉城市圈城镇化质量分析[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60-63

[25] 陈明.中国城镇化发展质量研究述评[J].规划师,2012(7):5-10

[26] 郭叶波,魏后凯.中国城镇化质量评价研究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3(2):37-43

[27] 苏为华.多指标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0

[28] 周艳妮,尹海伟.东营市城镇化发展质量测度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204-210

(作者单位:山东省建设发展研究院 山东济南 250001)

[作者简介:王志燕(1981—),女,山东淄博人,山东省建设发展研究院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城镇化、城市与区域发展规划。]

(责编:玉山)

猜你喜欢

评价模型城镇化
基于DEA的汽车上市公司相对效益评价
公共图书馆数字化服务的有效性评价模型
基于学业质量的增值性评价系统的分析与构建
基于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基于熵权法的西安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研究
让老年农民挑起城镇化的重担?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之道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