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读者在图书馆的主体地位

2015-05-30董云枚周冬梅

2015年18期
关键词:馆藏主体文献

董云枚 周冬梅

作者简介:董云枚(1971-),山西河津人,女,大学本科,六盘水师范学院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理论、应用研究。

摘要:文章论述了读者在图书馆的主体地位,说明了图书馆的各项工作都是围绕读者这个主体来完成的,提出了图书馆的方针任务应以读者为重,切实体现读者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读者;主体地位

不管图书馆有多少工作,不管图书馆有多少藏书,其目的都是为读者服务。读者是图书馆一切活动的主体,是图书馆活动的归缩,没有读者就没有图书馆的活动过程。读者以馆藏文献为利用基础,而图书馆则以读者为服务主体,“读者第一,服务至上”是图书馆多年来的方针任务,读者在图书馆各项工作实践中早已突显了他们的主导性。

1.馆藏文献必须以读者为服务主体

图书馆的馆藏文献是为读者存在的,它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求知需求,参考需求,学习需求,研究需求,自我发展需求而存在的一个有机体。它以读者为服务主体,以读者受教为最终目的。馆藏文献失去了读者这一服务主体,也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它的藏书必须要满足读者需求。首先,馆藏文献的建设和发展是以读者为基础,以读者的需求为发展方向的。不同的图书馆有着不同的读者,因而藏书建设将因读者对象的不同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藏书建设,以满足大多数相同读者的共同需要。比如,外国语大学的藏书一定是根据其所设专业以各语种的图书为主要藏书方向以满足各语种读者的需求。再比如,南方航空大学则主要以航天科技类图书为主要藏书,以满足读者对航空航天方面知识的需求,使其能更好地完成其专业,拓展读者这方面的知识面。其次,馆藏文献是为了使读者利用文献资料,方便读者查阅而建立起来的一个公共文化设施,读者就是它的服务主体,脱离了读者这一主体馆藏文献也就失去了意义,因而馆藏文献必须以读者为主体。

2.文献采集必须以读者为服务主体

图书馆的文献采集是以本馆的具体读者的需求为出发点,以本馆的读者利用为目的,读者是文献采集的主要研究对象,文献采集必须以读者为主体,首先要弄清读者的类型,读者的层次,读者的特殊要求,其次要弄清读者的阅读需求,比如读者需要什么样的文献,要做到采集准确必需要以读者为主体,征求他们的心声,将定书单和书目等向读者推荐,由读者直接参与选书,建立读者“采集图书意见箱”,随时收集读者反馈的图书阅读需求。文献采集考虑的是读者的实用性,必须以读者为主体进行采集,否则,脱离了读者这一主体,也就脱离了实际。图书采购的深度和广度必须切合实际,根据大多数读者的文化层次来定,比如,专科院校的读者只适合专科类的或较高一点的专业图书资料,而不能以研究生或博士生读者研读的资料来满足他们,因而在文献采集上读者的主导性是毋庸置疑的,读者是文献采集的主体针对对象,是文献采集的主要服务目的。

3.图书宣传必需以读者为服务主体

图书宣传的意义在于沟通密切图书馆与读者的关系,使读者更多地了解图书馆,充分利用图书馆,在于使读者深入了解馆藏内容,新书内容,以便及时利用图书馆。从文献宣传的意义上我们不难看出,文献宣传的主体对象依然是读者,读者是文献宣传工作的主要对象,是文献宣传的主体,新书的展览和陈列,新书的通报,新到科技文献目录及专题题录报道,报刊索引目录,科技文摘报道,专题书展,科技快报,科技水平动态,社科文艺书刊的宣传等,无一不是图书馆在向广大读者做有序的推荐,介绍,宣传,没有了读者这一客观存在的主体,所有的宣传工作都是无价值和意义的,因而读者也是图书馆宣传工作的主体。

4.文献加工必须以读者为服务主体

读者的存在,读者所从事的文献检索,信息接受,都来自文献的二次加工,是读者对文献加工资源的消费和利用,马克思说:“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因为消费创造出生产需要,因而创造出生产观念上的内在动机,后者是生产的前提。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动力,它也创造出生产中作为决定目的东西而发生作用的对象。”⑴正是因为图书馆有读者这样一个消费主体,所以才有文献的二次加工生产。二次加工生产是为了用较好的服务手段向读者提供最好的信息及信息媒体服务,如:图书馆为读者专门设立的目录检索,这些目录都是图书馆工作者对文献进行的二次加工成果。读者对图书馆的利用是多方面的,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读者的利用直接约束着图书馆文献加工,没有读者这样一个“消费”群体,也就无所谓文献的加工业务,文献的二次加工目的是完全为读者服务,以读者的科学利用为基础,因而读者需求是文献二次加工的主要目的,是主体服务对象。

5.读者工作必须以读者为服务主体

读者工作必须以读者为主体,实现读者的阅读需求,而为读者找书,为读者服务又是读者工作的重心所在。读者的多少,读者流通率的高低,阅读效果的好坏,无不围绕着读者这一主体,读者工作的效率也由读者来评价。读者对文献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读者利用文献,获取信息的成功与否,关系到读者工作成效。读者对读者工作的主导意识在图书馆是显而易见的,不是读者工作主导读者,是读者主导了读者工作,读者工作是以读者为主体展开的,没有读者何谈读者工作,主体的消失,是读者工作内容的消失,因而读者在读者工作中的地位无可厚非。

6.加强读者对自身主体意识的认知

大部分读者并未认识到自己在图书馆中的主体地位,他们大多认为图书馆是主体,而自己仅仅是从属于这一主体的“外人”,因而在利用图书馆时往往很被动,没有主人的自主精神,这种心理对他们使用图书馆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对读者的主体意识教育应是我们要做的一步工作。尊重读者,了解读者,服务于读者,让读者在利用图书馆的同时有一种归家的感觉,使读者清楚地意识到图书馆是专门为他们而设立的,是专门为他们提供阅读,参考,咨询服务的,是他们学习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场所,他们是图书馆的真正主人,享有者和利用者。对读者主体意识的加强,能使读者对自我地位有一个确认,能使读者增强在图书馆的自信度,使读者在利用图书馆的一切活动中,找准自我的价值,这对于读者充分利用图书馆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读者才能更好的利用图书馆,否则,读者将会表现出消极与被动,这同样也不利于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宗旨。读者对自身主体意识的认识有利于读者能动性的发挥,使其在文献选择上有一定的主动性,对图书馆的利用更加有效。

7.图书馆制定的方针任务必须以读者为主体

图书馆的功能是为读者服务,图书馆制定的方针任务必须 以读者为主体。几十年图书馆事业的实践表明,图书馆事业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它还具有科学的教育性质。图书馆是横跨各个学科的综合性的科学知识管理部门,它的基本职能一是系统收藏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典籍,二是积极传播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图书馆就其本身的性质而言,是传承文化,教育于人,其核心离不开读者这一主体,因而图书馆制定的方针任务应以读者为主体,以为读者服务的中心思想来制定,使图书馆在一定的方针任务下更好地为读者服务,使每个馆员都有读者是图书馆的主体意识思想,充分体现读者的主体地位。

列宁说“值得图书馆骄傲和引以为荣的并不在于它拥有多少本珍本书,有多少十六世纪版本或十世纪的手稿,而在于如何使图书在人民中间广泛地流传,吸引了多少新读者,如何迅速地满足读者对图书的一切需求”。⑵列宁早在上个世纪就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图书馆和读者的关系是知识的传播与被传播的关系。可见读者在图书馆具有重要位置,图书馆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读者来完成的,没有读者就没有图书馆的存在,图书馆的存在是以读者为主体存在的,一个事物的存在都有其主要因素,图书馆的存在也不例外,是以读者的需求为主要因素,读者是图书馆的服务主体。(作者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图书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思全集》,第28-29页。

[2]《列宁论图书馆工作》,14页。

[3]《图书馆学研究论文集》,王桂艳,读者主体论浅说,214-220,书目文献出版社。

[4]桑健编著《图书馆学概论》,图书馆的读者工作,326-389,辽宁人民出版社。

猜你喜欢

馆藏主体文献
馆藏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