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韩国的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之路及其启示

2015-05-30檀明

2015年18期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政策建议韩国

作者简介:檀明(1990- ),男,汉,安徽安庆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农村经济学,研究方向:农业产业化。

摘要:2006年世界银行提出“中等收入陷阱”概念,近期,我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表示,中国在未来的5年或10年有50%以上的可能性会滑入中等收入陷阱,使得这一问题得到了各领域的关注。中国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首先要有清醒的理论认识。经济结构转型,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升级以及制度红利的释放乃至技术进步导致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这些都为日韩两国的跨越奠定了基调。再结合日本、韩国关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具体做法的分析,通过与他国比较,吸取日韩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进行比较借鉴,旨在为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对策支持。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供给与需求;日本;韩国;政策建议

一、引言

2006年,世界银行在其《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首次提出中等收入陷阱 ( Middle Income Trap)概念,它是指使各经济体赖以从低收入经济体成长为中等收入经济体的战略,对于它们向高收入经济体攀升是不能够重复使用的,进一步的经济增长被原有的增长机制锁定,人均国民收人难以突破10000美元的上限,一国很容易进人经济增长阶段的停滞徘徊期[1]。中等收入陷阱通常表现出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民主乱象、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等主要特征[2]。按照世界银行2008年最新收入分组标准,人均国民收入小于905美元的国家为低收入国家,从906美元到11115美元左右的国家属于中等收入国家。

其中,中等收入国家又分为两个层次,在906美元到3595美元之间,为低中等收入国家,介于3596美元到11115美元为高中等收入国家(如表1)。2014年,我国人均GDP超过7000美元,如果按世界银行收入分组标准,我国已进入高中等收入国家发展阶段,并且可以预见我国未来5年将是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最敏感时期,也是规避或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事实上,英美日等一些发达国家在工业化250年过程中,已成功迈过了中等收入陷阱,还有亚洲“四小龙”等一些新兴国家或地区也有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但是,中东、拉美、东亚、东盟等一些后发国家却遭遇长达几十年的中等收入陷阱中,不能自拨。从各国经济发展路径来看,中等收入陷阱是世界各国均有可能面临的发展共性问题。

近年来,伴随我经济增长速度的回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特殊的矛盾和问题,如劳动力成本趋于上升、创新难度增大、工业规模扩张难以持续、外需拉动作用减弱、资源环境硬约束强化及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使我国面临掉入中等收入陷的危险。所以,基于保持危机意识,以便将来从容面对的需要,我们要借鉴日本和韩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

二、日韩的跨越之路

亚洲被公认真正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 ( 地区) 行列的,只有日本、亚洲 “四小龙”等少数新兴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或地区大多在较短时间内通过经济结构转型、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平衡国民收入差距以及人力资本的投资和积累等手段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国 (大陆) 同属亚太地区,并且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民情国情相近,经济发展模式也相似。因此,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具有极为有效的借鉴意义。

二战后,日本和韩国抓住了世界局势相对稳定、发达国家产业升级转移的有利时机,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资本和管理经验,迅速扩大经济规模,不断提升产业 (重点是高端制造业)的质量和结构,并结合自身优势,大力提高出口商品中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升级,在保持本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及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最大限度地保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不仅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且实现了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东亚奇迹”。究竟日韩两国是怎么做到这一切的呢?

(一)调整产业结构,适时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每个产业的发展都有幼年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不断提高,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并不断从新兴产业衰变为夕阳产业。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缩短了传统产业的生命周期,这就要求后进国家不断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日本通产省大致每十年就推出一个产业结构升级方案。上世纪70年代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日本提出“发展创造性的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构想,主动改变上世纪50年代以来形成的石化、钢铁等重工业主导的产业结构。通过公共投资、财政补贴、减免税额和低息贷款等优惠措施,大力扶植以电子业为主导的加工产业,通过微电子技术的突破带动了传统机械制造业的升级。

上世纪70年代末,日本已形成数控机床、计算机耗材、家电制造、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为主导的新型产业结构。这一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赢得较大优势,使其产品迅速进入欧美市场,并占据了东南亚和中东北非市场的主要份额。上世纪80年代,日本已在许多尖端领域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尖端技术产品输出国。

韩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与日本如出一辙,也走过了一条“轻工业→重工业→现代服务业→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路径。1983年以后,韩国把产业结构发展的重点由重工业转到第三产业。至1988年,韩国第一产业比重已降至11%,第三产业升至58%;在出口产品构成中,工业产品占97%,农副产品占比不足3%。此外,韩国紧紧抓住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调整产业政策,确定骨干企业、重点产业和企业集团,大力扶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航空航天等新兴行业。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韩国已形成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二 )优先发展教育,培养优质人力资源

人力资本是推动中等收入国家向上突破的重要因素。为满足国内经济发展需要,日本从实用主义出发,大力发展与现代经济和高新技术紧密相关的学科专业。至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在校工科大学生是理科大学生人数的6倍,人文社会科学大学生只占总数的13.9%。日本实施了偏重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教育发展战略,这种教育制度安排为日本经济腾飞提供了大量优质技术人员。在这一人力资本政策的支持下,日本在1965~1968年间,其高技术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比重由7%上升到19%。

韩国上世纪80年代以后把终身教育原则写入 《宪法》之中,并把教育改革作为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通过制定 《长期综合教育计划》(1971年)、《面向2000年国家长期发展构想》(1985年)等政策,从制度上提高基础教育入学率和高等教育办学水平。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韩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快速实现工业化提供了优质人力资源。韩国的私立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私立学校覆盖了从小学到大学、研究院在内的整个教育体系。韩国鼓励大企业、大财团出资兴办与本行业密切相关的职业院校和高等研究院,世界知名品牌三星、大宇、金龙、现代等都自办学校,形成了产、学、研紧密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韩国还在航海、精密仪器、机械制造、金融服务等行业中划定了20多所重点私立院校,在图书购置、实验耗材、办学经费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其与公立大学展开竞争、走出国门,加强与世界先进国家合作办学。

(三 )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保障收入分配公平

中等收入阶段既是一个经济转型期和爬坡期,也是社会矛盾凸显期。处在中等收入阶段的各国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换,此前的经济发展战略往往不能延续,导致经济增速放缓,而前期积累的社会矛盾等往往会乘势爆发。因此,有学者认为,中等收入陷阱并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发展陷阱,更是一个社会发展陷阱甚至是综合陷阱。日本、韩国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阶段特别注重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很好地消化了前期社会发展积淀的矛盾,保证了经济社会的平稳快速发展。日本强调按照个体能力和社会贡献作为主导分配的原则,但日本对年老、失业、残疾和经济活动能力较差的特殊群体,

提供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服务,保证他们的最低生活权利,最大限度确保收入分配公平。

日本早在1958年就推出面向一般国民的医疗保险,1961年又实行日本国民健康保险制度和国民养老金制度。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时期,这些制度使数千万日本中下层阶级受益。日本通过累进制税率等税收政策、年金制和社会保险等二次分配措施,抑制了两极分化问题的恶化。日本基尼系数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时期一直维持在合理区间,1972年为0.314,1975年为0.346,1978年为0.338,1981年为0.314。韩国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时期居民收入分配情况也较为合理,基尼系数多处于0.35~0.40之间,1980年为0.39,1985年为0.36,1993年为0.31,2000年为0.32。由此可见,日本和韩国在中等收入阶段对收入分配的合理调控、对低收入群体的补助是缓解社会矛盾的重要举措,这也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共同经验。[3]

三、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对策建议

(一)完成经济转型

政府应确立包容性增长的目标,在确保科学财政的基础上,做好经济建设,提高民生和环保支出。科学界定国有部门和私营部门的作用,完成向市场经济转型。继续深化国企改革,确保国企活力,规范国企的经济行为,鼓励中小企业充分发挥其优势,为中小企业提供便捷的融资平台,塑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合理调整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大力发展高科技行业和服务业,改善经济结构。目前我国重视绿色发展,绿色GDP指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要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不仅要靠GDP的拉动,而且要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实现经济高速增长。[4]

(二)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

政府应当鼓励有能力进行科技研发的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在适当引进国外技术的基础上,提高本国自主研发的能力,避免受到外国的牵制。同时,我们要学习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重视教育,特别是要重视专业技能化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合理吸收外来优秀人才,建立高质量的劳动力队伍,另一方面坚持九年义务教育,完善高等教育,鼓励学生深造,合理扩大科研基金和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支出。

(三)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要完善教育、医疗、工伤、救助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处理好养老保险等问题,尽可能为所有人提供均等机会和社会保障。特别是对学习、就业、融资、社会服务和可转移的社会保障等领域,提供均等的便利条件,加强服务能力建设,保证透明度和问责制,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四)积极融入全球市场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形势,我国应当致力于建立与全球研发网络相连的开放型社会,积极融入世界市场广泛获取信息,努力推动创新和改革,与世界沟通,确保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的利益攸关方继续融入全球市场。(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岩.我国面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及对策[J].经济学动态,2009(7):42-46.

[2]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中国能否越过“中等收入陷阱”[J].人民论坛,2010(7):14-17.

[3]韩师光 李建柱.日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做法及启示[J].经济纵横,2013(10),103-106.

[4]张薇.浅析东亚典型国家(地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程对我国的启示[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3(2):65-68.

猜你喜欢

中等收入陷阱政策建议韩国
韩国“第一步”
聚焦韩国大选
在韩国走马观花
江苏省中小企业融资现状调查与思考
科研经费管理政策改革研究
城市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别被“中等收入陷阱”忽悠
揭秘韩国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