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实盈余管理研究综述

2015-05-30王珺

2015年18期
关键词:盈余利润管理者

王珺

摘要:近年来,真实盈余管理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本文通过整理国内外关于盈余管理的有关文献进行总结,以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盈余管理;研究综述

一、引言

在盈余管理的研究中,企业的会计盈余被认为是体现在利润表上的应计利润和体现在现金流量表上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因此,从盈余管理的实施手段上,企业的盈余管理被进一步划分为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而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应计利润比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更容易被操纵 (Beneish 2001)。但由于本世纪初国内外如安然、世通、蓝田等财务丑闻的不断出现,市场监管加强、公司治理完善以及审计水平的提高,以及萨班斯法案的颁布,使得企业通过会计手段操纵利润的空间变小。这都使得管理层转而采用更为隐蔽的真实盈余管理手段。而真实盈余管真实影响了上市公司的现金流和经营业绩并最终可能损害企业的价值,所以越来越受到关注。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1.真实盈余管理定义

早在1989年,Schipper就认为盈余管理应当包括真实盈余管理,并对其下了定义。她认为真实盈余管理是经理人员通过操纵投资或筹资决策的发生时间来改变盈亏的行为。Healy和Wahlen(1999)将盈余管理定义为管理者通过构建真实交易来影响会计数据。Fudenberg和Tirole(1995)以及Dechow和Skinner(2000)都在其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中指出了真实盈余管理的概念,即管理者可能通过异常的减价促销、削减或延迟研究开发费用或管理费用从而构建真实交易的手段影响会计数据,从而误导利益相关者的判断。Roychowdhury(2006)将真实盈余管理定义为“管理者刻意营造的,为了误导信息使用者而进行的偏离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经济活动。”同时在国内外对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中,还出现了关于真实盈余管理是否牵涉会计信息造假问题的争论,在此笔者认为,真实盈余管理是在特定的会计框架结构中进行的通过调整企业正常经营活动发生的时间来影响会计信息的手段,是合法的,而并非涉及会计信息造假。

2.真实盈余管理动机

Amy Y.Zang(2007)研究认为,企业进行真实盈余管理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由于应计盈余管理有一定的限度,当应计盈余管理不能够满足管理者的操纵需求的时候,管理者将会寻求对真实盈余管理的操纵;二是由于随着市场监控和审计水平的提高,应计盈余管理所承担的风险和成本更大,此时,管理者更加倾向于使用让人难以察觉的真实盈余管理来操纵利润。Roychowdhury (2006)以及Gunny等(2010)研究认为,在再融资时期,上市公司管理者为了抬高本公司的股价保证融资的顺利进行,其有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同时研究表明,为避免亏损,微利企业存在普遍的盈余管理行为,我国学者蔡春、朱荣等(2012)研究表明,为了改善企业状况,濒死企业既实行了应计盈余管理,又实施了真实盈余管理。同时作者发现,濒死企业盈余管理行为隐性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改善其状况。此外,Cohen 和Zarowin (2010)等人研究表明增发股票的公司也有通过真实盈余管理操纵盈余的意图而使股价上涨。Gunny(2010)的研究表明企业管理层可能会为了个人私利而通过真实盈余管理而使企业利润达到分析师预测的目标,以期获得良好的声誉和奖金补贴。

3.真实盈余管理手段

基于特定目的,企业管理层需要通过采取可行的手段来实现期望的盈余目标。而由于真实盈余管理的操作空间较应计盈余管理的空间更大,手段也更为丰富,因此真实盈余管理也成为近年来被企业管理层所亲昧的对象。具体而言,Roychowdhury(2006)研究了那些临近零收益的公司为了保证盈利而操纵真实经营策略的行为,认为微利企业为了避免损失,公司通常会采用销售操纵(如提供一些折扣以促进短期销售的增长或者提供更宽松的信用政策)、费用操纵(如当研发、广告、维修、差旅等可操控性费用不能立即产生收益,且这些费用会使报表利润低于目标利润,因而推迟或减少这些费用就会使报表利润达到目标利润)、生产操纵(如过度生产来降低每一单位产品的销售成本,从而增加边际利润)。此后Gunny(2010)通过研究还发现当预期利润低于目标利润时,管理层可以选择处置长期资产和有价证券的时间来提前确认资产处置收益以增加报表利润。Hribar et al(2006)检验了1988-2001年间发生了多于10000美元股票回购行为的26480家上市公司,发现较之于其他公司,那些预期无法达到分析师预测的公司存在着大规模的,不合理的股票回购行为。以上真实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是国外学者对于英美等发达国家发达的资本市场进行研究的结果,在我国的企业中,这未必涵盖了所有手段。例如我国学者孟焰、张秀梅(2006)研究发现我国企业有通过关联交易操纵利润的现象,他们选取了2001-2004年147家因关联交易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发现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关联方从上市公司转移利益,资产规模越大的关联方利益转移的程度越高。因此,我们在对国内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中还必须要注意到国内企业的特殊性。

4.真实盈余管理经济后果

直观上来说,通过操纵公司的正常经营活动,如研发费用的投入、资本投资的决策、生产活动的安排等,会使公司偏离其正常的经营活动轨迹,因此从长远的角度来说会损害到公司的未来利益。但同时也有学者提出,偶尔的真实盈余管理操纵会给公司带来积极的影响。Roychowdhury(2006)研究表明真实盈余管理可能会对企业的长期价值产生更严重的负面影响,如过度生产所产生的超额存货会增加企业持有存货的成本。而有些学者则认,当企业只偶然的进行真实盈余管理时,这种真实盈余管理对企业未来的业绩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反而由于信号传递理论,企业传递了其业绩良好的信号,加强了市场中利益相关者的信心,股价也随之提高。目前国内关于真实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的研究较少,而由于国内企业的特殊性,在研究时应当予以考虑。

三、结论与启示

现代公司制企业下,由于委托代理导致的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盈余管理的发生在理论上成为可能,而经济生活中各种以会计盈余为基础的契约所引发的管理层对利益的追求,使盈余管理由理论的可能变成现实的可能。而随着会计准则和审计水平的不断提高,经理人利用传统的应计盈余管理操纵利润的空间也越来越小,为了达到经营目标,越来越多的经理人选择使用隐蔽性更强的真实盈余管理,而目前我国对于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微利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比较以及在新旧会计准则的转型也给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同时目前就我国的特殊国情来说,国内学术界对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还很缺乏,研究空间还很大。对中国企业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研究,不论是对社会的法制建设还是公司内部治理都有很重大而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增福,郑友环.避税动因的盈余管理方式比较———基于应计项目操控和真实活动操控的研究.财经研究,2010;6

[2]李彬,张俊瑞,郭慧婷.会计弹性与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关系研究.管理评论,2009; 6

猜你喜欢

盈余利润管理者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The top 5 highest paid footballers in the world
利润1万多元/亩,养到就是赚到,今年你成功养虾了吗?
关于经常项目盈余的思考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观念新 利润丰
利润下降央企工资总额不得增长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给中青年管理者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