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与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关系浅析

2015-05-30靳梦露

2015年24期
关键词:经济政策一带一路

靳梦露

摘要:在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一带一路”构想顺应时代发展应运而生。促进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意义重大,而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却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依托“一带一路”构想,促进民族经济的优化与发展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一带一路;民族经济;经济政策

一、“一带一路”经济政策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在2013年由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的战略构想。

丝绸之路是西汉的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起点,经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锡尔河与乌浒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大伊朗,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是连接亚欧非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广义上的丝绸之路还包括了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國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千百年来,通过这条商道,东西方文明得到了充分的交流和发展,沿线各国合作共荣,社会、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丝绸之路也成为了各国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

当今世界面临着复杂的变化,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逐渐呈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经济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各国都有合作和贸易的经济发展诉求,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发展问题。就我国的发展来说,存在着产能过剩、外汇资源过剩、油气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较高工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区位较为单一等问题。从对外交流来看,中国边境地区整体发展状况良好,邻国与中国加强合作的意愿上升。“一带一路”构想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符合了中国发展现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中国经济的合理设想,也是一次符合国际社会发展利益,彰显各国人民共同发展理想和追求的积极探索。“一带一路”构想依托于古老商道,融贯古今、连接中外,坚持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构建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促进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将中国经济深入融合到世界经济体系中去。共建“一带一路”加强了与沿线亚欧非各国的经济联系,建立了与沿线各国的互通互联的伙伴关系,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

二、民族经济发展

1、民族经济发展现状

民族作为人们共同体,“共同经济生活”是其存在的重要条件。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经济生活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但也有其各自不同的发展诉求。主体民族经济占多数,而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往往与国家社会层面经济发展不相一致,为经济发展的非主流部分。例如我国福建省属于经济较发达地区,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为领先,而在闽东的畲族地区发展的仍为较落后的传统农业经济。因此,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对于我国经济建设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宏观上有利于当地民族经济发展,就个人来说可以提高少数民族民众生活水平。对民族地区经济进行建设也缩小了民族间经济差距,有利于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为了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各民族共同繁荣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中西部民族地区资金投入并引导其开发;鼓励民族地区根据当地实际发展改革,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加大民族地区财政支持进行力度,实行补助制度,支援和鼓励当地建设;鼓励对外贸易,开展外引内联,促进地区间经济交流。

2、民族经济发展面临问题

新的发展环境下,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但是也存在着许多不能忽视的问题。首先,受到地域的限制,民族地区多位于中西部地区,地形气候等条件较差,不利于大规模的农业发展,在早期农业文明中经济积累欠缺,经济发展具有相对落后性。其次,受到其生活方式和信仰方式的影响,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向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畜牧业和民族用品生产加工业占有很大比重,第三产业中相关民族饮食服务行业占有较大比重,产业发展较为单一,经济结构的不合理限制了民族经济的发展。各个民族地区发展不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呈现不均衡性,主要体现在城乡发展统筹度低(城镇化水平较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等)。各个民族之间经济发展差距明显并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区域经济发展较为封闭,历史上西北地区民族对外贸易比较发达,社会经济发展比较开放,但是由于多种因素制约,其经济发展呈现出封闭性,对外贸易依存度呈现出比较低且不稳定的状况,外向程度较低。人与自然矛盾突出而经济发展的资源性特征明显。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地形复杂多样,气候较为干旱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环境的人口承载力较低,人与自然矛盾突出,然而由于这些地区产业结构单一,升级速度缓慢,区域经济发展表现出的仍为鲜明的资源型特征,长此以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将陷入现实的“资源陷阱”,限制其健康快速发展。

三、“一带一路”政策的如何带路

根据发展规划,“一带一路”构想涉及发展区域多为民族区域,在“一带一路”构想成为热词的当下,如何抓住机遇,搭乘发展的顺风车,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首先,应该抓紧“丝绸之路”沿线的区位优势,抓住政策机遇,在符合当地发展条件的前提下,增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争取发展机会;其次,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引进外资和国内其他地区的经济投入,吸引投资项目,进行经济发展的多元化改革,缓和产业结构单一和环境承载力低带来的人与自然的矛盾;最后,加强对外开放,利用当地民族和沿线中亚各国相似的信仰方式和民族特色,扬长避短,增加对外交流,促进边境对外经济贸易,促进各国互利共赢。(作者单位: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董晓波.兰州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兰州学刊,2006(12).

[2]蒋希衡,程国强.“一带一路”建设的若干建议[J].经济体制,2014(10)

[3]滕堂伟.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十大突出特征[J].开发研究,2005(06).

[4]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2015年3月.

猜你喜欢

经济政策一带一路
浅析朴正熙政府的经济政策及其影响
产业政策的两个重要属性和权贵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政治效果与治理体系
西藏和平解放初期(1951——1959)中国共产党在西藏的经济政策及其成就
西藏和平解放初期(1951——1959)中国共产党在西藏的经济政策及其成就
中国新形势下的经济政策对未来经济的影响
关于我国经济外交新战略下的“一带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