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诗歌阅读应树立的三种意识

2015-05-30薛淑萍

新课程学习·下 2015年4期

薛淑萍

摘 要:诗歌阅读已成为高考相对固定的考查内容,试题的设置也日趋成熟,旨在强调阅读诗歌、规范答题应树立的三种意识。

关键词:诗歌阅读;文本意识;整体意识;主题意识

诗歌阅读已成为高考一种固定的考查内容,但是许多考生还是不能正确答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答题能力。本文主要强调阅读诗歌应树立的几种意识,力图为高三冲刺的考生提供一点帮助。

一、树立文本意识

1.对熟识意象的解读

有些意象有固定的含义,比如一说起菊花我们便想到隐逸、高洁、脱俗等意思。这些含义在不少咏菊诗中出现:“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郑思肖《画菊》)等等。在这些诗句中,菊花的品行得到了赞美。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有些试题突破了常规思维,比如杨万里的《野菊》,“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在这首诗中,菊花这一意象就突破了人们常规的意识,菊花为获赏识,而不惜流俗,甚至媚求于文人,成了被批评的对象,而野菊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怡人,没有因为无人欣赏就减其香,没有因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野菊成了被歌咏的对象。

2.对熟识作家作品的审读

不以固有思维去看“熟识”作家的作品,雖然我们平时都会对熟知的一些作家的主要创作风格进行总结归纳,但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做到对某一作家的全部作品所有风格进行阅读总结,我们仅仅是对其主要风格的归纳。所以一旦出现知名诗人的作品,我们还是要充分解读所给的诗歌作品,谨防使用套话空话。比如提起杜甫的风格,大家总想起“忧国忧民”“沉郁顿挫”。但是,杜甫亦有意境优美、风格清丽之作,如《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首诗描写了烂漫的春光,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和闲适之意。整首诗我们在赏析时绝对和我们平日里针对教材总结出的老杜“沉郁顿挫”的诗风无关。所以一旦考查的是“熟面孔”作家的作品,我们还是要有文本意识,据文本而答题,不能产生刻板效应。

二、树立整体意识

1.对诗歌的理解要有整体意识

例如《半山观桃》(马曰璐)“山光焰焰映明霞,燕子低飞掠酒家。红影到溪流不去,始知春水恋桃花。”许多学生在分析“山光焰焰映明霞”一句时,就理解成山光与绚丽的彩霞相互映衬,这样的答案自然是不对的。结合标题就会发现,作者写的是观桃,山坡上桃花烂漫,灼灼其华,“山光焰焰”应该指的是盛开的桃花,光艳照人,而不是一般的山光。所以答题时必须树立整体意识,不能孤立片面地去看某一句。

2.对情感的理解要有整体意识

在表情达意上,我们更不能孤立地去看某一句,比如田锡的《牧牛图》“干戈扰扰遍中州,挽粟车行似水流。何日承平如画里,短蓑长笛一川秋。”在分析“短蓑长笛一川秋”一句所表达出的诗人思想感情时,许多学生也是只就这一句进行孤立地分析,认为诗人表达的是对安宁闲适生活的喜爱。这样的答案就不太全面,结合全诗来看,诗歌前两句描述的是战火四起、车送军粮的情形,由此诗人感慨道,什么时候能够天下太平,就像画里描绘的那样:在秋天的原野上牧童惬意地吹着笛牧着牛。其实这种闲适的画面是作者面对战乱现实的期许!所以,此句表达的应是诗人对战乱现实的厌恶和对太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三、主题意识

所谓主题意识也就是中心统率下的答题,不能孤立看题答题。诗人在创作诗歌时,也是要表情达意的,只不过有的诗歌表达的直白,有的则含蓄,诗人选用的意象、营造的意境、塑造的人物,甚至所用的方法等都是为主题服务的,所以我们在做题之前很有必要做整体阅读,先大致弄明白诗歌的意思、思想情感。

2012年(安徽卷)《最爱东山晴后雪》“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要求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我们在分析其妙处时,就不能简单地把“软”字分析成“柔软”,“涌”字分析成“涌出”。我们应先明白整首诗要表达的中心意思,这首诗写了东山天晴之后的雪景,并表达了诗人对此景色的喜爱之情。在这一主题下去做分析,你会发现,“软”字以触觉写视觉,它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所以我们在做诗歌阅读题时,应树立主题意识,从读懂诗意到读出妙处,这样我们的思绪就不会漫无边际。

参考文献:

赵凌云.论杜甫诗歌风格的多样性[J].大众文艺,2010(18).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