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圣经》文化与大学英语教学

2015-05-30陈海燕

新课程学习·下 2015年4期
关键词:教义圣经英语教学

陈海燕

摘 要:语言与文化的共生性决定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传授英语语言文化的重要性。从《圣经》在西方文化不可撼动的重要性入手,分析其在《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所选篇章中的具体体现,旨在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推动教学改革。

关键词:圣经文化;英语教学;典故词汇;教义

2007年修订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可见,大学英语课不仅是语言基础知识课程,更是拓宽视野、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本文从圣经文化切入,并以全国大部分高校公共外语采用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版》课本为例,讨论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圣经文化,增加课堂趣味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一、《圣经》简介

圣经版本众多,有犹太教圣经、基督宗教圣经等,他们在内容和篇数上有所不同。本论文所讲的《圣经》为基督宗教圣经,包括《新约全书》和《旧约全书》。《旧约》记录了天地起源、犹太人的来源和历史遗迹、古代犹太人的文学作品等,《新约》则记录耶稣基督以及其使徒的言行和故事。

据统计,这是全世界发行量最大,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一本书籍,影响已经大大超出了单纯的宗教意义。从文学角度来看,《圣经》被认为是世界广为流传的众多文化典故之源。其丰富的文学类型、琳琅满目的人物形象及其文学意象,为西方英美文学作品提供了最基本的素材宝库。在英语中,圣经被称为“Book of Books”(万书之书),由此可以看出《圣经》在西方文化中的超然地位。

因此,作为英语语言学习者,我们不能把圣经当作一本宗教典籍而敬而远之,反之应该将其作为了解西方文化的必经之门来更好地掌握英语语言。

二、《圣经》典故词汇在《新视野大学英语》中的体现

从词汇和短语角度考虑,英语文章吸收了很多圣经故事中的词语并将其沿用。了解这些词汇所产生的根源可以使单词记忆降低难度并增添乐趣。

第一册Unit 7“Face to Face with Guns”中有这样一句话:“Lord,have mercy on me,a sinner.”有的学生不明白“sinner”一词隐含的宗教色彩,把它等同于“criminal”。认为文章自述者是有某种过错的人,这是一种误读。据《圣经·创世纪》记载,亚当和夏娃被造出之后,在伊甸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直到被蟒蛇诱惑,吃下禁果,被逐出伊甸园。这种“罪”与“罪感”是基督教对人之本性最基本的认识,由此形成基督教的原罪观,发展为西方文化主流中的罪感文化。所以自述者用“sinner”一词,并不一定是他犯了某种罪,而是指作为人类在上帝面前的自称。同样在第四册Unit 5“Choose to be alone on purpose”中,指出独居是“more embarrasing for us to admit than any other sin”。此处sin的使用,是作者用调侃的语气,把独居这个新的社会问题与《圣经》中规定的七宗罪齐名,道出独居者的恐慌。但是如果对“罪”没有深刻的了解,读者会很难体会文字深层体现的无奈。

在讲解新单词的时候,同样也可以结合《圣经》,学习由宗教意义派生出的词。如第三册Unit 4 “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 ”中用到inspire一词,spire指的是呼气,in前缀指的是向内。向内吹一口气,意思是赋予灵感、激励。这个词同样来源于《圣经·创世纪》中,上帝在造完亚当的时候,将气吹在他的鼻孔里,便成了有灵的活人,“Breathed into his nostrils the breath of life;and the man became a living being”。由此延展出expire (死亡、终止)、perspire(流汗)、respire(呼吸系统)等,都跟最初的那一口气(spire)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此外,西方人普遍信仰《创世纪》中体现的神创论(creationism),这就不难理解“人人生而平等”应该写作“Every one is created equal”,而非中国学生常用的“Every one is born equal”。

三、《圣经》教义和思想在《新视野大学英语》中的体现

除了典故和词汇,英文文章作者所信奉的宗教理念甚至一些教义都会在全文中心思想中得到体现。圣经中特别强调爱他人的重要性。《圣经·哥林多前书》13中写道:“Love is patient;love is kind;love is not envious or boastful or arrogant or rude. It does not insist on its own way;it is not irritable or resentful;it does not rejoice in wrongdoing,but rejoice on the truth. It bears all things,believes all things,hopes all things,endures all things.”

如果能在这些篇章中读出圣经中所宣扬的爱的精神,那么英语学习者对第一册Unit 3“A good heart to lean on”, 第二册Unit 4 “A test of true of”以及第三册Unit 1“Love without limitations”等这些篇章的支撑思想也就有更深刻的思考、体会和洞见。

总的来说,大学英语教学的成效不能只是以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为唯一标准,因為“会英语”不等于“会用英语”。因此,通过课堂教学以及课外活动,教授学生《圣经》的典故和故事,不失为让学生对西方文化有更深层理解的一种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张奇智,陈智淦.探析英语教学中讲授圣经文化的必要性[J].消费导刊:教育时空,2008(11):168.

编辑 王梦玉

猜你喜欢

教义圣经英语教学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刑事追缴的教义学构造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网络空间教唆自杀行为的法教义学分析
《圣经》经文中国化
意见领袖们的“不老圣经”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教义学展开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