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蔺相如巧用“孙子兵法”

2015-05-30梁芳

新课程学习·下 2015年4期
关键词:孙子兵法蔺相如

梁芳

摘 要:“完璧归赵”“渑池会”两则故事使蔺相如高超的外交艺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蔺相如在秦赵之间的两次外交斗争中能够取得“安国全军”的胜利,与他巧妙地使用“孙子兵法”密切相关。

关键词:蔺相如;孙子兵法;外交艺术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完璧归赵”“渑池会”两则故事,蔺相如高超的外交艺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知己知彼”,完璧归赵

《孙子·谋攻篇》中指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蔺相如作为一名出色的外交家,深深懂得这一外交原则的重要性,“完璧归赵”就是蔺相如巧妙实施这一原则并且取得辉煌成功的案例。

1.致人而不致于人,巧送玉璧

蔺相如面对“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的形势,主张赵国给秦国和氏璧,因而赵国就居于有理的一方,且化被动为主动。赵国掌握了外交上的主动权,也就给后来的“完璧归赵”创造了有利条件。

2.攻其不备,巧取玉璧

《孙子·始计篇》中说:“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蔺相如献出玉璧,“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蔺相如在看出“秦王无意偿赵城”的情况下,果断借口“璧有瑕”,巧妙地取回了玉璧。

3.“利而诱之”,巧归玉璧

蔺相如用巧计取回玉璧,这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接下来他将要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留住玉璧并兑现自己“完璧归赵”的承诺,蔺相如是怎样解决这一难题的呢?

(1)攻心为上。蔺相如非常清楚秦王的贪欲,他就是抓住秦王不舍玉璧的心理,才“持其璧睨柱”,要“与璧俱碎于柱”。

(2)因利制权。这里指“依凭有利于自己的原则,灵活机变掌握戰场的主动权”。宝玉在手,蔺相如牢牢把握住了决定献玉还是归玉的主动权。

(3)实而备之。蔺相如掌握了主动权又赢得了时间,但考虑到秦王会违背约定,因而让手下将宝玉偷偷地送回赵国。

二、“强而避之”,以退为进

蔺相如明知自己理亏,如何才能不激怒秦王全身而退呢?于是他使用了“以退为进之计”,自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试想:秦王此时只想获利,还不想与赵国开战,“绝秦赵之欢”,并且和氏璧已经被送回赵国,即使杀了蔺相如又能得到什么益处呢?

三、“势险节短”,坚如磐石

蔺相如在章台上的表现可谓“势险节短”。他“持璧却立,倚柱,怒发冲冠”,又要“与璧俱碎于柱”,这摄人的神态,短促有力的动作无不造成险峻的态势,给秦王及群臣以强大的压力。

蔺相如就是靠着“以先国家之急”的崇高信念在这两次外交斗争中取得了“使赵不辱于诸侯”的胜利。

编辑 王梦玉

猜你喜欢

孙子兵法蔺相如
《孙子兵法》组歌
负荆请罪
《将相和》缩写
将相和
不计个人恩怨
—— 蔺相如
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
谈对《孙子兵法》原文的理解
《孙子兵法》俄译本简介
涌入日本的《孙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