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药调补中的三因制宜

2015-05-30李美珍等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5年4期
关键词:补益方药

李美珍等

【摘 要】 探讨补益方药在应用中遵偱因人、因时、因地的“三因制宜”原则。因人制宜强调补益时应根据体质、性别、年龄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补益;因时制宜强调根据四季天人相应理论顺时调补;因地制宜强调补益时注意地域、饮食、习惯等对机体的影响。

【关键词】 方药;补益;三因制宜

【中图分类号】R2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7-0044-02

补益方药能调补人体气血阴阳、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在临证中使用广泛。但是补益方药如果不能正确应用,不但不能强身健体,反而会给身体造成伤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我们应正确认识补法,正确使用补益类方药。如何调补,我们认为应当遵从“三因制宜”原则。

1 因人制宜

1.1 体质调补(辨证调补,个体化补益) 中医工作者通过几十年的研究,将人体体质分为9类:包括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其中,平和质无须特别用药补益;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分别选用补气类、补阳类、补阴类方药;但气郁、血瘀、痰湿、湿热等体质不宜单用补益方药,这些体质患者如果出现“虚证”,多为因实致虚之“假虚”证,应以“通”为补。如痰湿质因痰湿致食少、疲乏无力等假虚之证时,应以通为补,宜祛湿、利湿,平日可用茯苓、苡仁做食疗,或荷叶泡水饮用,适当选方如平胃散、香砂平胃散调理;湿热质可用中药苡仁、赤小豆、绿豆做食疗,或用金银花、淡竹叶、芦根等煮水代茶,适当用六一散、龙胆泻肝丸调理;气郁质平日可用玫瑰花泡茶饮用,适当选方逍遥丸、柴胡疏肝散、越鞠丸等调理[1];血瘀质可用中药丹参粉、三七粉、当归粉等冲服,也可选方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特禀质无特殊治疗调理方法,有些如过敏性鼻炎平日未发作时服用玉屏风散、黄芪颗粒,哮喘患者平时可用人参、蛤蚧研粉服用等以增强体质,减少发作。

1.2 性别调补 男子以肾为先天,以精、气为本。男子多用气,故气常不足。男子虚证多由伤精耗气所致,气虚、精亏相对较多,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肾气丸、桑螵蛸散、金锁固精丸等为常用调补之方。

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为本。女子一生由于有经、带、胎、产、乳等生理特点,女子多用血,故血常不足。女子虚证,多由伤血所致,常见血虚证,以补血为主,四物汤、归脾汤、当归养血膏、阿胶补血冲剂等为常用之方。

1.3 年龄调补

1.3.1 小儿 小儿为纯阳之体,心火有余,肝常有余,不宜过早服用补益之品。脾胃功能不好者,以健脾为主,选用启脾丸、参苓白术散、健脾资生丸等。确有体虚,需补者,在方中注意配伍适量的消食药如鸡内金、神曲、麦芽等,以促消化吸收,补益之品不宜长期服用。

1.3.2 青年 青年时期气血渐充,机体发育渐趋成熟,体质强盛,出现虚证较少。即使出现虚损之证,及时调补,也易康复,补益方药服用时间也无需太长。

1.3.3 中年 中年时期,为身体最佳状态。但也是人体由盛转向渐衰的阶段,且此时因家庭责任较重,社会工作压力较大,是个“多事之秋”,应注意调理身体。此期,除心理调适外,方药调补,当疏肝健脾、补肾,针对身体情况,选用逍遥散、六味地黄丸等,防患于未然。

1.3.4 老年 老年人身体渐衰,使用补益方药会比较多。尤其易出现肾精、肾气亏损,可选用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右归丸、全鹿丸等调服。

由于老年人脏腑功能衰退,调补时需注意脾胃功能:一是不宜过量用药。由于年龄增长,老年人胃肠功能低下,对药物的溶解及吸收减缓,不宜服用过量的补益药,否则不但会加重胃肠道负担,且长时间用药后,会逐渐发生慢性蓄积中毒反应,临床有长期服用六味地黄丸致黄疸的报道。确有虚损,需长期服药者,也应服药期间注意间隔服药。二是在补益方中适量配伍行气药,如陈皮、砂仁、木香等,使补而不滞。或服用补益类中成药时,用砂仁、或白豆蔻、或陈皮泡水吞服、冲服。笔者临床诊治中发现,很多老年患者,服三、四剂补益方没问题,若不加行气之品,常在二次复诊时,即诉感腹胀,食纳下降。故此点尤须注意。

另外,老年人调补身体,延缓衰老,不仅重视“虚”,更应重视“瘀”。补益方中可适当配伍活血药,如当归、丹参等,或隔三、五天服一剂活血化瘀方(桃红四物汤或血府逐瘀汤等),名医颜德馨在谈到养生、延缓衰老时,就主张“生命在于流动”,常用桃仁四物汤通气活血[2]。

2 因时制宜

2.1 春季 肝气与春气相通应,春宜养肝。春季万物升发,“阳气之郁者易达”,春宜养肝、疏肝。对情志抑郁者,可用逍遥散疏肝、调肝;而对肝气偏旺之人,组方用药时则宜配伍当归、白芍、枸杞等养血柔肝之品,以防升阳太过。又春季风气当令,易受风邪。春季补养正气、抵御风邪,可用玉屏风颗粒温开水冲服,或用黄芪、白术、防风以2∶2∶1的比例,制散冲服。笔者曾用此方治多例虚人易感冒者,嘱患者坚持服用1~2月,收效颇佳。

2.2 夏季 心气与夏气相通应,夏宜养心。夏季炎热、火邪炽盛,人体脏腑气血旺盛,对心火过旺之人,宜选用金银花、莲子心、竹叶等清心热之品开水泡服,以泻为补,调节阴阳,使之平衡,或适当服用清热祛湿,滋阴养颜的龟岺膏。夏日阳气旺盛,“春夏养阳”,而对平素心阳虚损之人,此时又宜温养心阳,可用桂枝甘草汤;其他脏腑阳气不足,也可于此时调补,如素体脾阳虚,可服用理中丸,肾阳虚者可服肾气丸、右归丸等。此时也正是“冬病夏治”好时节,对冬令好发之病除采用三伏针、三伏灸、三伏贴之外,也可用中药三伏补,如颜德馨三伏防治宿喘:用茯苓9g,桂枝4.5g,白术9g,炙甘草3g,水煎两汁口服,每次下胎盘粉1.5g,早晚各1次,连服30贴[3]。对哮喘有较好的预防作用,此方也可用于如慢性支气管炎的预防。

另外,暑热易伤津耗气,易致气阴两虚,可选用生脉口服液,或西洋参、麦冬、五味子三药泡服,用量比例按1∶3∶1.5,临证应用生脉散治气阴两伤口干口渴证每能应手获效。因夏日阳气外浮,易致里气虚,且冷饮服用较多,容易导致胃中生寒,可适当服用姜制品以暖胃促生化。

2.3 长夏 长夏宜淡补、健脾。长夏时值夏、秋之交,天热下降,地湿上蒸,湿热相缠,内应脾脏,“脾喜燥恶湿”,应采用薏米、赤小豆、藿香等淡渗、芳化之品,利湿健脾,醒脾促运化。对湿困所致胸闷、纳少、乏力者,可适当用三仁汤“以通为补”,进行调理。

2.4 秋季 肺气与秋气相应,秋季宜调肺。秋季阳气收敛,气候干燥,燥气当令,燥易伤肺,此时宜用清热生津、养阴润肺之品。如沙参、百合、山药、玉竹、麦冬等,可泡茶或煮粥食用,如百合红枣糯米粥、百合莲子山药粥等。对口渴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可选方沙参麦冬汤清养肺胃,滋阴润燥。

2.5 冬季 肾气与冬气相通应,冬为养肾季节。冬季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自然界的蛰虫伏藏,又肾藏精,冬季宜调补肾脏,养肾防寒,药用菟丝子、巴戟天、鹿胶、杜仲等补肾助阳祛寒,补阳方可选用肾气丸、右归丸、全鹿丸等。另外,由于阴气盛的秋冬是阴长阳消的阶段,阴虚之人顺应这个趋势养阴,可以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所以三九天是治疗阴虚阳亢病症的最佳时候。对有些夏天易发作的疾病,可采用“夏病冬治”。如妇科炎症、皮肤病、暑疖病、多汗症、手足癣、糖尿病、甲亢、高血压、慢性肾病、更年期综合征等在夏季以虚热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4],适合在冬季养阴补虚。药用山药、玉竹、黄精、龟板等。根据病情,选用六味地黄丸及其类方、百合固金汤、滋水清肝饮等。有医家对高血压病采用冬至治疗效果较好[5]。

另外“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一般虚证均可在冬季进补,冬季气血走里,脾胃功能相对比较旺盛,补益之品容易消化、吸收。可用阿胶、龟胶、鹿胶三胶合用或单用,也可根据体质加用其他补益之品制膏以调补。

除四季适时调补外,一日之中,气虚证、阳虚证,可采用早晨、上午服用补阳、补气之品;阴虚证、血虚证多采用下午服用补阴、补血之品,以适应人体的日节律,更好地达到补益效果[6]。

3 因地制宜

不同地域环境,使用补益方药时应有所不同。我国北方地区,固然寒证多,使用温补方药的情况较多。但正是由于气候寒冷,空气干燥,为了御寒,人们所吃高热量食物较多,食用牛羊肉较南方多,也易致燥热偏盛,在调补中,应注意配伍使用滋润之品。出现阳虚证,在用温燥补益方药时注意温燥药物剂量不宜太大,以免化燥伤阴,或适当配伍养阴药,以阴中求阳。我国广东等南方地区,气候炎热,固然因热伤阴情况多,阴虚之证较多,补阴方药使用较多。但正是由于气候炎热,为了适应外部湿热环境,人们饮食多清淡,多食鱼类、蔬菜,又喜饮汤水、冰镇食品,尤其喜饮凉茶,反而容易伤脾胃阳气,调补时当注意此点。出现虚损病证时,宜健脾,适量用补阳药,振奋脾胃阳气,不可过量使用寒凉滋腻阴柔之品,腻脾碍胃,影响生化之机。阴虚证在治疗时,可适量配伍补阳药,以阳中求阴。

因时、因地、因人的治疗原则,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和恒动观,反映了辨证论治在实际应用中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因此,在应用方药调补身体时,同样应遵循三因制宜的治疗原则,并以此指导组方配伍用药。当然,具体到每个人,如何调补,视具体情况而定,“三因”结合,综合分析,不能机械套用。

参考文献

[1]吴为.中医九种体质的正确调理方法[J].健康向导,2014,20(2):56-57.

[2]胡泉林,王宇峰.颜德馨医案医话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38.

[3]黄全华,许佳年.颜德馨谈养生抗衰[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173.

[4]邓小琴,李玄.三九天夏病冬治[J].家庭医生,2008(1):38.

[5]张怀印,魏勇军.冬至降压方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07,29(9):800-801.

[6]刘熹冬.顺时调补阴阳治疗疑难奇病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1992,13(11):11-12.

(收稿日期:2015.01.06)

猜你喜欢

补益方药
部分补益类中药多糖成分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
《伤寒杂病论》方药辨治肩周炎探析
家庭解酒方药集锦
药中补益绵黄芪(下)
药中补益绵黄芪(上)
补益类中药注射液辅助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网状Meta分析
中医药抗癌应重视扶正方药的应用
“体-量-效”方药关系应用探讨
中医治疗高血压病治法方药研究进展
大数据时代下中医方药知识发现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