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母语文化价值观教育的现状透视与传统寻根

2015-05-30许莉

新课程学习·下 2015年4期
关键词:功利化

摘 要:多元文化交汇冲突下的当今社会,种种价值观导致传统思想与观念受到极大冲击,母语文化价值观教育亦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对当前母語文化价值观教育现状加以透视,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阅读指导,开展母语文化价值观教育的传统寻根,进而引导青少年用正确的文化价值标准来看待文化现象,使之学会选择正确的信仰,懂得正确理解生命的价值,从而为培养具备健全人格的现代人开拓新路径。

关键词:母语教育;功利化;经典文化

当今社会,不同国度、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种文化的冲突导致了价值观念的混乱,种种价值观的冲突不仅导致许多传统思想、传统观念受到极大的冲击,同时也使社会环境、教育环境与人的心理环境失去平衡,这给教育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造成消极影响。

培养一个健全的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文化价值观教育是引导青少年用正确的文化价值标准来看待文化现象,学会选择正确的信仰,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懂得正确理解生命的价值,学会在生命旅程中体现作为一位现代人真正价值的教育。文化价值观教育的紧迫性与操作性,成为当今多元化社会里教育领域值得深入探讨的论题。

一、问题:当前母语文化价值观教育现状之透视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生命基质,处在多元语境下的母语教育,不仅担负着文化传承与创造的作用,还承担着培养具有本民族行为方式和独立思想精神的人的责任。母语教育在文化传承、培育具有独立思想精神的人的方面之作用及功能是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比拟的。黄曼君教授指出“现在的母语教学面临的问题,首先是如何适应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共生、互补交融的文化格局。” 所以探讨母语教育进行文化价值观培养的问题具有很高的价值。

母语教育“听、说、读、写”的四个环节,阅读的比重最大、地位最为突出。个性、人格、价值取向,这些人性的因素,也与阅读的关系尤为密切。然而在多元文化互相渗透的今天,青少年的阅读活动已发生了显著变化:由文本转向超文本、由现实生活转向虚拟情境,呈现平庸化、直观化、市场化、功利化特征,如此的阅读活动倾向对中学生文化价值取向的形成造成了不良影响。

1.功利性与世俗化之共生现象

青少年思想观念受到当代文化环境的深度影响,产生传统心理与现代心理的急剧冲突。其文化价值观呈现出来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在选择阅读作品时,以是否接近他们的生活、情感和心理作为评判阅读作品的依据,这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们价值观的形成,进而使之呈现出世俗化倾向,其具体表现为现实性、世俗化、拒绝崇高的态度。

2.现实交往的冷漠与追星崇拜的狂热之反差

调查发现,网络文化正广泛影响着这一代人,其传播成为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冲突的主要诱因。网络极易导致网络交往的热衷化和现实交往的冷漠化。与现实交往的冷漠相对应的是中学生狂热的追星行为。成长网对1200名中小学教师、家长、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初步建立阶段,都不太稳定,“追星”行为对他们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使他们迷失在虚幻世界与流行文化之中。

面对学生狂热的追星行为、功利性与世俗化共生的文化价值观,教师的指导作用该如何体现?面对汹涌生猛的大众文化阅读所带来的功利性文化价值观,我们不能只在川上叹息,而应该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并寻找到解决之方。

香港学者郑楚雄提出当前香港“母语水平低落,归根究底是一个社会的文化水平问题。”大陆的母语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课堂乃是我们文化中较广泛的社会问题相互作用的结晶点”,无论我们选择什么角度评析当前教育,评价当前母语教学,归根到底都体现了对人的关爱,都表明了对文明人塑造的忧思。以一种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来审视当前的教育,从人文主义的视野观照和反思母语教学,力主用人文精神来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使之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这是新世纪教育理论发展的基本走向。

二、建构:当代母语教育文化价值观的传统寻根

美国人类学家怀特(L.A.White)指出,一部文明史就是通过文化方式支配自然力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尤其是文学阅读是一种理想的艺术,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是阅读的目的,可以提升人、塑造人、净化人的心灵。顾晓鸣等一批社会学者倡导“阅读文化论”,认为阅读文化的核心是时代精神。我们可以说,阅读是语言活动,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文化的继承,更是文化的再创造。

读书的人是正在成长的学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情感的氛围、艺术的环境中,无论是思想教育的目的,还是掌握工具的目的都更易于实现。更为重要的是,读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读书活动能透过作品观照作品感受文化的浸染、最终达到内在生命本质的升华之目的。

我们通过阅读指导开展母语文化价值观教育首先要关注在多元文化冲突时代,如何处理经典文化与大众文化、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引导青少年用正确的文化价值标准来看待文化现象,看待自己的生活、学会选择正确的信仰,懂得正确理解生命的价值,学会在生命旅程中寻找到作为一位现代人的真正价值。

1.于大众文化浸染中观照经典文化

何为经典?经典是指被时间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品。经典文化包含着人类长期思考积淀下的文化精髓,如深刻的人文关怀、理想的审美追求、圣洁的道德规范、丰富的生命体验、积极的人生蓄积等。由于功利化的过分浸染,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丧失精神力量的支撑,世俗行为的丑陋,势必折射出精神世界的虚无和颓废。作为人文精神载体的经典,正是我们当下社会所迫切需要的精神食粮。

从目前的母语教学价值取向来看,存在着这一矛盾:一方面,学生时刻受到大众文化的浸染,其影响渗透于他们的言行举止、改变着他们价值取向,学生对它的态度是“我选择,我喜欢”;而另一方面,传统的课程文化观(如教材文化)集中反映了主导文化、精英文化的文化取向(还有少量的民间文化),课程活动也基本拒绝了大众文化的参与。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关键在于教师。这需要教师在文学阅读指导中营造出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在阅读指导中对大众文化进行分析、研究,制定美学规范,让学生学会选择积极健康的阅读作品,进而使学生在优秀作品的选择中提高辨析力,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

在阅读指导中,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发挥经典文化中的内在精神,以真、善、美的境界陶冶净化人的灵魂,以精神的自由超越物欲的满足,达到人格精神的高扬之目的。不仅使学生在阅读经典中具有人文理想的关怀,还形成超越其商品性的人文精神终极价值尺度。另一方面,在面对大众文化时,阅读指导应具有一种开放的品格,对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具有兼容的胸襟,不墨守成规而勇于更新。

2.汲取传统文化精髓与批判精神的养成

中华文化经数千年至今日,襟三江而带五湖,挟百川而归大海,形成伟大的中华文化的主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崇尚道德理性、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关注社会群体的人文精神,其基本内容是‘天人合一精神、重生命活力与合作意识的积极人生观”。传统文化对人格独立精神也十分推崇,这些是我们教育能够加以运用的优良传统文化精神。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对当前教育实际产生的影响存在正反两方面。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的某些因素对教育现实确实产生了消极影响。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阅读指导中提升学生阅读的文化信仰,培养学生的文化价值观,主要依赖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所受到的熏陶感染与潜移默化,这是由母语课程的特点决定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地读书,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注重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同时还让学生将自己读书的感受写下来。在读与写中将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吸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文化素养。这是培养文化理解力、培养学生正确文化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有学者认为,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是个人幸福生活的基础。我们通过阅读指导开展正确的母语文化价值观教育,引导受教育者用正确的文化价值标准来看待文化现象,不仅让他们获得一种情感的体验,更促使他们以理性的思维方式对社会、对人生进行重新审视与评判,进而促进他们文化信仰的提升,从而为培养具备健全人格的现代人开拓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卢文荟.语文教育要适应文化多元的新时代:黄曼君教授访谈录.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4.

[2]大卫·杰弗里·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93.

[3]L.A.怀特.文化科学:人和文明的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作者简介:许莉,女,广东梅县人,副教授,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文化传播。

基金项目:2012年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中国传统母教文化的现代价值研究(编号:11114)

注:2013年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課题:广西高校教师职业核心能力体系的建构与提升策略研究(编号:2013C101)

[中图分类号]G40[标识码]A[文章编号]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 values education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traditional roots

编辑 李建军

猜你喜欢

功利化
解决大学生入党动机功利化的创新机制研究
试论当前高校学风建设的功利化问题及改进对策
追求一流大学建设不能功利化
大学生权利意识功利化倾向研究
当代中国大学教育功利化及其主体性失落
新建本科大学必须形成理想主义的乌托邦精神
关于小学奥数热的原因探析
幼儿园绘本教育功利化的问题及对策
对“无功利化阅读”的思考
道德冷漠的教育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