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信息技术小班化教学中的“分”与“合”

2015-05-30丁颖

新课程学习·下 2015年4期
关键词:分组合作小班化策略

丁颖

摘 要:小班化教育已成为当今发达教育的一种共同趋势。学生人数减少了,课堂上的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间的互动都可以得到增加。而作为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的分组合作学习,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分组合作教学不仅将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也通过相互合作、互动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然而怎样才能进行合理的“分”、有效的“合”,仍然是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不断探索的目标。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出发,结合历年的教学经验,对高中信息技术小班化教学中的分组合作学习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小班化;分组合作;策略

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以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创新的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和质量观,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习惯。在目前小班化教学的基础上,信息技术课中实行分组探究性合作学习正是对新课程要求的最好实践。下面就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进行合理分组和有效合作学习进行阐述。

一、合理的“分”,高中信息技术小班化教学中的分组策略

1.硬件环境的合理分组

笔者所在学校已进行小班化教学多年,针对分组教学课堂上的课桌安排形式主要有圆形、月牙形、马蹄形、方形等聚集在一起的课桌安排形式。有利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促进合作与互助,但只适合在普通教室实施分组。在课桌相对固定的计算机教室,尤其像我校这样机房年限比较长的教室就望尘莫及了。我校机房是按左右各两大组、中间两大组合并进行机器排列的,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因地制宜,采用中间四人横排一小组,左右两边前后四人一小组的分组形式,组长尽量坐在外围,当两边小组的小组长进行指导时可以下位指導前排的两个组员,而中间的小组组长指导时可以就在本组内适当换位指导。这种形式虽然不能达到上述课桌安排形式的效果,但是比单纯的前后分组效果要好一些。

2.小组人数的合理设置

经过对一些资料的查阅和学习,我了解到目前国内外一些实践经验,推荐每组4~5人。也有些教师认为课堂任务一般难度不大,较少的小组成员便于教师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机会,推荐2~3人一组。在小班化教学中由于每个班级的人数较少,一般在30~35人之间,因此,进行分组时可以将各种情况考虑进去,进行分组的实验。我在所教年级内分别以5~6人一组,4人一组和2人一组在不同的班级进行试验。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本人发现4人一组的效果较好,组内完成任务时基本可以实现人人参与,平时说话比较少的学生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笔者认为一般4人一组比较适合小班化分组教学的要求。

3.组内成员的合理分配

要想让分组合作学习达到理想状态,组间的差异性就不能太大,而组内成员的学力也要有所区别,能够达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理想状态最佳。但实际操作起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从实践经验来看,我认为可以从问卷调查、任务摸底、相互推荐自主选择、兼顾男女生比例等这几方面来达到或者接近目标。

分组应该是在高一新生入校后一段时间进行,此间我们可以首先进行一些问卷调查,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学习意向等。其次,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还可以设置一些课堂任务考查每个学生的基础。任务不必复杂旨,在摸清学生大致的信息技术基础。在最终的分组中,根据前面两步的操作,选出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具有较好基础,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作为小组长,班级学生自主选择要去哪个小组,再由组长进一步进行组员选择,经过这样的“双向选择”,最后逐步确定小组成员的分配。为了确保实现组间同质,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性格特点等进行适当微调。最后,最好能够兼顾男女生的比例,研究表明:男孩倾向于朝一个确定的目标去努力,而女孩则更愿意面对比较宽松的目标。男孩更喜欢独立学习,而女孩则更愿意合作学习。二男二女小组中,能够实现真正的交叉互动,在这种小组中,每个成员都很容易参与到共同的活动中,开放地接受新的意见,并对手中的任务更感兴趣。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够在小组中实现男女生各半的分配原则。

二、有效的“合”,高中信息技术小班化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策略

经过前面的分组,班级已经具备基本的分组合作学习条件和基础。然而很多课堂教学只有形式上的“分”,却没有有效的“合”,这样的“分”是没有意义的。课堂中如何才能构建有效的合作学习,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策略进行探讨。

1.荣辱与共,培养积极的合作意识

既然分为了各个小组,那么教师可以把学习目标、成绩奖惩定在整个小组,通过集体讨论、相互交流、共同协作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评价任务完成的情况时要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个体对小组荣誉的重要性,让个体能够有归属感,激发学生小组间的竞争。避免个别学生懒散懈怠,只靠同组同学达到目标,挫伤整组的积极性。促进组员同舟共济、荣辱与共,培养其学习信心和责任意识。

2.合理设置学案,兼顾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是本模式的主要形式。自主学习后须进行合作学习,使人人都独立思考,人人都发表意见,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自主学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且是最重要的。它的实现程度直接影响模式中其他环节的质量,“合作”不流于形式,“探究”具有深度和价值,这些都将依赖于学生的自主研习。

在这里,教师有必要提前做好学案的设计工作,将学习内容先分散为需独立思考的小问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不能交头接耳相互交流,可以将疑惑和想法简单记录在学案中,然后在组内进行较短时间的交流。这样学生既能进行独立思考,又能在此基础上听取同学的想法互为补充。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创造条件使课堂成为展现个性和发挥创造力的天地。作为教师要认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养成在学习上有主见、不人云亦云的习惯。

3.创设情境,激发合作学习的兴趣

根据所学的具体内容,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切入点,创设合理、有趣的题目,积极调动学生的背景知识,让他们在有效的引导下展开合作探究学习。从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入手,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下积极地展开讨论,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另外,利用网络达到探究学习,获取更多知识,提高运用能力的根本目的。要营造民主、自由、安全的学习气氛,建立鼓励创新的舆论环境和融洽的师生关系。要向学生渗透合作的意识,让他们懂得在学习中只有互相帮助,才能共同进步。

4.“适当”干预,让合作更有效

教师在小班化分组合作学习中不再担任主要角色,而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小组自治偏离方向时教师的指导干预。例如,提出问题,激励小组成员积极思考: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有没有其他可能?对小组完成的现有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和评价,指导下一步的学习方向;对小组中的“弱势”学生进行积极暗示,使其配合整个小组的合作学习等。教师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归纳、答题后,不作或迟作评判、讲解,尽量让学生发表意见;学习过程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尽量让学生自己做决定。

参考文献:

王菁.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分与合”[J].新课程学习:上,2014(3).

编辑 孙玲娟

猜你喜欢

分组合作小班化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浅谈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
分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小班化教学的几点思考
小班化教学方法体系的探索
农村学校如何应对小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