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探析

2015-05-30马周

领导科学论坛 2015年4期
关键词:培育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摘  要】 面对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不断交流与交融,思想意识形态多元化多样化的背景下,积极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析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    培育机制

【作者简介】 马周,武汉轻工大学学生工作部(处)工作人员,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4-0026-03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不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上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断深化, 更是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不断进步。价值观是人们心中的深层信念,是判断是非的标准,是行动遵循的准则。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毫无疑问成为了新时期党和国家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而大学生作为充满朝气的年轻一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主力军,他们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因此,如何完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使他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乎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一、紧抓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大学生学习核心价值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视角出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课程两大类。”高校显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指的是人们精心设计的目标明确、内容全面、计划周密的课程。如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通识必修课,同时开设《形势与政策》课。高校隐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指的是学校情景中由隐性校园文化组成的以间接、内隐方式呈现的课程,由高校隐性物质文化、隐性制度文化和隐性精神文化三个层面构成的。

要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促进其形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自觉,高校既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显性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又要注重挖掘、整合隐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多采用生动的形式和感人的事例进行讲解,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育人功能。

1.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加强核心价值观理论教育

要使大学生较好地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理论知识,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就必须充分发挥思政课堂教学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同时,还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运用多媒体等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理论教学。在课堂中,广泛运用探求式、导读式、讨论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道德觉悟和政治素质,此外,还需要定期开展教学总结,对于教育效果开展反思,实时更新教学方法。

2. 加强实践课教学,提升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意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离不开实践教学这个重要环节。无论是高校领导还是教师都应提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认识,注重在实践中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锻炼,结合实际有效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并善于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之中。比如,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三下乡活动”、“支援西部计划”等社会公益实践活动,使大学生深入社会进而了解社会。在这个切身实践的过程中,让大学生真正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充分认识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形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相互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除了要有正确的方式方法外,其内容还必须具体化,做到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必须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现实生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的土壤,社会是人生最大的课堂,“只有生活本身才能为自己制作法则,在生活之上或之外,不再可能有什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和基本要求融入到具体的实践教学事例和现实生活中,将其转变为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具体的、形象可感的、生活化的信条和规范,并内化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习惯和信念。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氛围

文化虽然悄无声息,却影响深远,她无时无刻不影响着甚至改变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校园文化亦是如此。所谓校园文化,不仅包括有形的物质层面,比如校园的规章制度、学生的文化活动,还包括无形的精神层面,比如学校的办学理念、人文素养,等等。“校园文化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环境文化,其重要的作用就在于可以通过校园环境的变化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和教育学生。在这个多元文化泛滥的社会,毫无疑问,这些通过提炼的校园文化是一股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内在力量和精神支柱。与其单纯的强调教育活动本身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不如从校园文化这一客观存在去探讨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因此,我们要注重从校园文化方面去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总的来说,校园文化具有熏陶、规范、凝聚、锻炼的作用。那么如何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来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呢?

1. 拓展校园文化创建渠道,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校园文化创建渠道是多样的。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大学生的课外生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的情感之中;充分挖掘校史资源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内涵,利用校园各种传播媒介,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体验之中;充分发挥高校社团的作用,团委等学校相关部门应在大学生开办社团活动时给予指导,恰当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入社团活动,寓教于乐。

2. 打造校园特色文化,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工作

任何一所学校一定要有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高校可通过校训、专业设置、学科分类、办学特色等方面宣传学校的特色文化。要充分利用好学校的宣传阵地,比如,校报、校园宣传栏、校园广播、校园绿化美化、名人塑像等文化景观,加强学生爱祖国、爱学校、爱班级、爱生命等的教育,让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情和学校的校情等,从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洗礼和熏陶。

三、借助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开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各种新媒体的出现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在网络普及率越来越高的形势下,如何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成为当前及今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巨大考验。所谓新媒体,是指“区别于报刊、广播、影视等传统媒体的新兴传播方式,是依托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它主要包括博客、微博、网上即时通讯群组、搜索引擎、电子邮箱、手机短信、移动电视、门户网站、虚拟社区、简易聚合、网络电视、网络游戏等。”近几年来,在移动互联网和云技术的带动下,微博、微信、朋友圈等服务手段层出不穷,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年轻人正是新媒体的直接受用者。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挑战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底线,如何从浩瀚的新媒体渠道中获取正确的信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需要我们有效利用新媒体这把双刃剑。

在大学校园中,新媒体的传播渠道主要包含手机跟网络两大类,高校应根据学生实际,统筹规划,整合资源,规范新媒体信息传播渠道,创建贴近大学生生活的信息传播平台,发挥校园新媒体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1. 创建宣传核心价值观专题教育的手机短信平台

在传统报刊亭、校园广播宣传教育的同时,开发相应的手机APP,推出校园报刊手机版,及时更新国家或地方政府关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闻信息,通过短信群发或APP软件将核心价值观资讯信息,以及校园开展的各类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推送到学生手机上,吸引学生的目光,并定期通过手机平台进行思想动态网络调查,利用短信平台增进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了解,第一时间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2. 设立核心价值观教育专题网站

利用专题网站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普及活动,唱响网上主旋律,组建网络文明宣传队,培养一支核心价值观教育网络宣传小组,维护网络文明,并将全国和我校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果进行网络宣传,通过设置内容丰富、寓教于乐、适合学生个性心理的相关版块,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积极健康、奋发向上、全面发展的正确轨道上来。

3. 构建QQ群、博客、微博、朋友圈等网络交流平台

充分利用网络传播范围广、速度快、效率高的优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之间构筑一个自由、平等、民主的交流平台。开设网络互动论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学生可从自身角度畅谈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对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看法,以及关于如何结合大学生的实际去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见解。通过交流互动及时了解学生心理,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四、促进高校思政教育队伍专业化,以团队辅导引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

教育部规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高等学校教师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像培养业务骨干那样,花大力气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骨干。”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各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壮大,对这支队伍的培训还远远不足,职业化、专业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1. 加强高校思政教育队伍培训,引导其向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高校应通过提供优良的工作环境、良好的福利待遇、科学的管理制度等方面缓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不满情绪,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高校还应努力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未来发展提供空间与平台,使之在工作中不断产生成就感,推动他们不断取得工作进步,并通过专业知识学习、系统培训、综合考核使这支队伍尽快走上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道路。更为重要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应明确自身的职责与角色定位,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完善自己。

2. 组建团体辅导,引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团体辅导是一门以心理学为基础的专业知识理论与教育实践活动。团体辅导具有感染力强、影响范围广、效率高、互动性强等优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团体辅导是两项不同的教育实践活动,但在教育目标上却有共同之处,并且还有相互促进的效果。通过开展团体辅导不仅可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更能改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团体辅导在引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应着重研究心理学领域的教学活动,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的协调发展;在日常班级建设和管理中,充分发挥好班级对大学生的影响与作用,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将团体辅导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以理论的教学为主,开拓大学生第二课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教学的实效性;针对不同学生群体采取不同的团体辅导策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标志着我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这不但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国梦的必经之路,更是关系到每个公民价值取向的关键一环,因此,必须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然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采取循序渐进、耐心引导的方式,让他们真正理解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和践行意愿。

参考文献:

[1] 杨业华.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 涂尔干.道德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 李新生,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J].前沿,2009,(7).

[4] 吴勇.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J].广西青年     干部学院学报,2011,21(2).

[5] 秦晓怀,李吉明,李雁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高等学习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9(8).

[6] 张海萍.团体辅导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2.

[7] 牛元帅.云南师范大学校园手机报给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初探[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5).

[8] 辛香玲,梁丽苹,杨连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团体辅导方案的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3,(6).

[9] 洪求枝.独立学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机制探析[J].黑龙江史志,2013,(11).

[10] 麦麦提力·艾孜木.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视域下当代  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J].知识经济,2014,(3).

猜你喜欢

培育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英模文化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模式、机制与策略
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育机制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