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新材料作文的思路拓展

2015-05-30顾向阳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2015年4期
关键词:人与自然物质精神

顾向阳

新材料作文在熟读材料,理解材料含意以及命题人意图进而确定立意方向之后,如何迅速打开自己的作文思路?这是许多考生感到困惑的问题。本文试以最近的一次新材料作文训练为例,以作阐发。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古希腊寓言家伊索说:“应当在朋友正是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不可在事情无望之后再说闲话。”

古希腊民主派政治家伯利克里说:“我们结交朋友的方法是给他人以好处.而不是从他人那里得到好处。”

人类在长期的交往实践中,越来越认识到慈善、关爱、互助的重要性。这种慈善、关爱、互助不仅是物质上的,也是精神上的;不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也存在于人与自然之间……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审题指导

应该说,这样的材料的含意考生是能够迅速把握的,第一节材料是倡导互助,第二节是倡导奉献给予而不是索取,材料的第三节是对前两则材料的总结,审题的落脚点应该定位在两个层面,第一层关键词是“慈善”“关爱”与“互助”,其第二层关键词是“物质”“精神”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

互助、关爱、慈善这一类作文,写起来很容易,但是要想写出新意不容易,写出深度更不容易。如果简单地选择“社会需要互助”、“社会需要关爱”或者“社会需要慈善”之类的角度,审题当然没有问题,立意也没有偏差,但是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并没有多少的论证价值。事实上,审题准确,材料得当,却并不一定能写出有新意、有深度的文章。

立意要想深刻的话,不必过多地论证“需要互助”“需要慈善”之类论题,还可以挖得再深入一些。可以变换一下思维的角度,想想“为什么慈善”“怎么样慈善”等。比如就“为什么慈善”这个角度立意的话,可以切入的角度就有很多:慈善的目的都是好的吗,一般意义的慈善目的是什么,真正的慈善的目的是什么,慈善应该不应该有目的,慈善的意义是什么?而就“怎么样慈善”这个角度,则可以这样来作深入的分析:捐出钱物就是慈善,行善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慈善遇阻怎么办?有了这些多元而又深入的审视,你再选择自己写作的坐标点或切入口,也许就不会感到“大而无当”了。“宽”题“窄”写,“浅”题“深”挖,这是写作文的诀窍。

在选材上,更需要让思维发散开来,从多个角度考虑,比如说,关爱慈善的主体不仅是富翁大款、达官贵人,也可以是自己身边的普通人,自己熟悉的父母、老师、亲戚、同学、朋友,还可以是希望工程、红十字会、义工组织、宗教、保护动植物协会、保护海洋协会、临终关怀医院等机构,这样的作文才会有些新意。但是写普通人的生活、事件与细节,不代表一味求俗,或者人云亦云,自己生病老师同学送了上医院、帮盲人过马路立意很可能陷入平庸。

写作形式上,最好是根据掌握的素材和自己的特长为文章选择适当的形式。如写议论文,写时要先确定自己的观点是什么(论点鲜明),然后举出典型的事例和道理来证明(论据充分),思路清晰才能写出好文章。议论文之外,可以写记叙文、小说、散文等多种文体,写时一定要有真情实感,做到以情动人,不能故弄玄虚,无病呻吟。记事文应“以小见大”,一次经历,一个生活场景或片段,一个故事,亦可反映或揭示“社会关爱志愿慈善”的内涵和意义,必须以事实说话,凭借场景和细节去感染读者。当然,若想写出上乘之作,巧妙构思又是不可缺少的——说到底还要靠写作的功力。

思路拓展

很多同学写作议论文往往纠结自己的思路无法打开。的确,议论文的写作思路,是议论文写作过程中思维运行的轨道。如果不懂得开拓思路,就会“山重水复疑无路”,写作议论文来也就会“冰泉冷涩弦凝绝”;如果善于拓展思路,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写起议论文来就会“间关莺语花底滑”。

向纵深拓展的议论思路,一般表现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会怎样。其中,“是什么”为第一层次,对中心论点或有关概念进行阐释和界定,对疑似概念或易混淆概念进行辨析,使读者明确所要议论的话题的内涵;“为什么”为第二层,讲明议论这个话题的原因、目的和意义,使读者明白论证中心论点的必要性;“怎么样”为第三层,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使读者明了付诸实施的具体操作;“会怎样”为第四层,说明最终的结果,即这样做之后会得到什么,使读者进一步确信谈论这个话题的重要性。这样设问引路,层层拓展,就能把问题说深说透。再加以有机组合,就可以形成议论层次比较丰富的文章。

1.关爱慈善不是施舍赏赐

首先可以辨析一下什么是“慈善”。“嗟来之食”不是慈善,慈善不仅是善行,还要有善心做支撑,要尊重受助人的人格尊严,不能伤害受助人的感情。一般来说,受助人可能是弱势群体,社会地位比较低,因而自尊心更加脆弱,感情更容易受到伤害。大张旗鼓的捐赠现场、媒体云集的捐赠仪式、一览无遗的镜头跟踪,把受助的每个细节与人物的每个表情都放公布于大众媒体上,这无异于咀嚼悲剧,让受助人示众,揭受助人的短。有人甚至认为,以牺牲受助人的尊严来获得自己的满足,这是一种暴力慈善。慈者,爱也;善,则是富有同情心。真正的慈善者,怎么忍心在提供帮助的同时,又当众揭人之短、露人之丑?

2.关爱慈善重在促人向善

慈善的目的是什么?慈善的更高境界是什么?乐善好施、扶贫帮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今社会倡导的时代新风,慈善已成为扶贫帮困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但是,如果慈善永远是单向的,受助人不知道回报,不知道感恩,不知道自己也应该投身慈善,那么,慈善还是没有达到最终的目的。“我们的德行倘若不能推及他人,那就等于没有一样。”(莎士比亚)每一个行善者应该都有一个愿望,那就是看到自己帮助的人懂得回报,哪怕不是对自己,而是对社会、他人,他已经看到自己所为的价值,这无疑让他产生了延续自己善举的动力。因此,实现理想的慈善事业还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中高尚的道德理念,如儒家提倡的仁义,墨子呼吁的兼爱,大乘佛教倡导的慈悲济世精神,进而帮助受助人和民众正确认识慈善行为对于自身生命改善的意义,促使其也能投身慈善事业,形成良性循环。

3.关爱慈善没有门槛限制

在许多人看来,捐款行善是富人的“专利”,而自己作为普通人心有余而力不足。其实,富人做慈善是社会的责任,平民做慈善是道义的升华,慈善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慈善的方法是千差万别的。不论地位高低,不管财产多少,都可以奉献爱心,献身慈善,“悯济人穷,虽分文升合,亦是福田;乐与人善,即只字片言,皆为良药。”(《格言联璧·惠吉类》)一句善言、一个微笑、捡个矿泉水瓶、不随地吐痰都是慈善之心的体现,正如“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崔永元对阿里木的评价:“他的义举告诉我们,慈善没有门槛,哪怕一米见方的铁皮家当,你也可以为慈善煽风点火。草根慈善,用人间烟火展现善良情怀。”

4.关爱慈善不能强迫绑架

慈善是为了帮助有需要的人们渡过难关,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一种纯洁、崇高、神圣的自愿行为,不能以行政权力或者话语霸权强迫别人,也不能以道德绑架别人,逼人慈善。“索捐”“迫捐”和“劝捐”等等强迫式慈善的本质是一种掠夺,是对公民合法财产的自由支配权和拥有权的一种侵害,现在的一些“被捐款”“被慈善”,让爱心变了味,是对慈善的亵渎。此外,我们长期沿袭着一种至高的道德标准,要求做慈善者不能有缺点,导致慈善界形成一种潜在的恐怖主义,令善者畏惧行善。对慈善家和道德模范的定位不能是违反人性的,即使是典型也不可能完美无缺,社会对他们应该更宽容。

5.关爱慈善更需授之以渔

慈善不仅仅是单纯的“授之以鱼”,更需要“授之以渔”,培养受助者自强自立和互助友爱的精神。给困难的人一笔钱,这只是解了燃眉之急,没有真正改变整个人的命运。因为经济救济固然重要,但它所能解决的问题是暂时、局部的。如果不从根本上着手,有的人就会不停地寻求外在帮助,甚至因受助而滋生懒惰、依赖等不良心理。所以说,在解决物质问题的同时,还要帮助大众建立积极健康的心态,让困难的人学到一门技术,在能力上得到提升,这样不仅可以改变一个人一时的生活,更可以改变一生的命运。

6.关爱慈善不分物质精神

高尔基说:“一个温存的目光,一句由衷的话语,能使人忍受生活给他的许多磨难。”慈善的常见形式是物质的捐助,但是慈善所面对的应该不仅是物质问题,还包括心灵困扰,不仅指现实问题,还包括生死大事,更重要的是慈善可以帮助人们消解精神的困惑乃至痛苦。精神的问题或者说灵魂的问题才是诸多问题的根源,只有让受助者的精神困惑与灵魂苦痛得到消解,才能从根本上铲除痛苦之源,获得终极的幸福与恒久的安乐。这一点材料的第三节已有提示,不赘述。

例文欣赏

慈善需行之有道

培根曾说,善性是人性与神性最相近的地方。那么慈善,自然也就是人性中善性最确凿的流露。慈善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不应流于形式。缺乏关怀的慈善就成了施舍,而施舍,恰恰是毒药。

慈善,不仅仅是助人,更重要的是“省人”。当年,倘若今日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得到一碗免费的食物,而非劳动得来,那么他大概也会像众多饥民一样濒于困顿。在做慈善的同时,在提供帮助的同时,更要使被帮助者振作起来,鼓起生活的勇气。如果不能,毋宁不给,以免受者得之而依之,陷于沉沦。慈善中包含的更多的是人性的关怀,而非单纯对弱者的怜悯。怜悯是不值一钱的,而关怀却是无价的。

慈善还需以适应受者的心理的方式施行。亚圣孟子有云:“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陈光标的高调慈善自然是不提倡的,只因更多让人觉得像站在道德的高峰进行居高临下的施舍。不谈流于形式之嫌,此举更像在用受者的自尊心往自己脸上贴金。生前曾被媒体批评“一毛不拔”的史蒂夫·乔布斯,去世后被发现账上曾有一笔对斯坦福大学的高达25亿美元的巨额捐款,而且是匿名的。

除了要在施行慈善时注入关怀,又以合适的方式施行之外,施行慈善还必须行之得处。有些人,并非真的需要我们的善意。正因为有人行善不得处,才会有某红十字会人员的疯狂炫富,才会有渔夫和蛇的悲剧。将慈善行之得处,不是吝惜我们的善心,而是为了更高效地利用我们有限的慈善资源,去帮助真正需要的人。

我们都是苍穹下奔碌于浮世的小人物,我们的小慈善无法像盖茨夫妇消灭天花病毒那样一挥而就。我们都有自己的一颗善心,中学生、律师、清洁工、公交车司机,没有谁的善心更高贵。正如布鲁斯·韦恩所言,“英雄可以是任何人”,慈善可以流露于举手投足间。搀扶孕妇上公交车,为福利院打扫卫生,甚至与落单的老人闲聊,都可以是善心的体现。

古人根据人创作了神,而人依靠善心贴近了神。善良的心性透过慈善的举动点燃了历史的火炬手手中的火把,照亮了人类的文明。而这其中的火炬手,既可以是白手起家的富翁,也可以是拒绝施舍的穷人。

评点:此文开篇高屋建瓴,从人性的角度切入去追寻善性的本质,并对“慈善与施舍”做了确切的辨析,虽不过三言两语,却字字切中要义。接着,作者在对慈善的关怀本质、施行方式、落实对象的几个层面上进行了缜密有效的论述,思想成熟深入,表达掷地有声,展现了一位关注社会的思考独立、尊重内心的中学生的良好风范。

让爱双向流动

中国有句名言说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见,报答他人的善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被沿袭了下来。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如果接受了帮助却当作理所当然,而不怀感激之心,报答以爱的话,谁还愿意提供帮助呢?因此,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请莫伤好人心,让爱双向流动。

令人可喜的是,心怀感激的人在我们的社会是占多数的。当一个白手起家的商人发财致富时,他必定不会忘记自己以往艰苦的日子,这也就使他有了传递爱意给那些还有需要的人的愿望。我们都是凡夫俗子,相信大多数人是愿意品尝到感激的喜悦之情的。当施舍者看到自己帮助的人懂得回报,哪怕不是对自己,而是对社会、他人,他已经看到自己所为的价值,这无疑让他产生了延续自己善举的动力。这是爱的付出,是爱的双向流动,也是爱的获得,社会因此受益。

也许你只付出了一分,但社会可能受益万分。还记得去年夏天北京那场特大暴雨吗?灾情在播报着,但温情也在上演着。一伙从河北农村赶来的人们救助灾民,置个人安危而不顾的行为受到大家的赞赏。殊不知,他们都是当年唐山大地震的获救者,是众人的无私奉献让他们拥有了继续生存的物资和信心。而现在,不忘回报的他们来帮助另一拨人获得新生。爱与正能量的流动顶托着社会,站立、前进。我们也忘不了那最美乡村教师——伍玉锡,身患胃癌十多年,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的他这么多年来从没落下一节课,从没少批改一次作业。是社会人士和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关怀、帮助使他支撑在讲台上。这种双向流动的爱比金子更宝贵、更坚硬。

当然也存在着爱的“返回链”缺失的现象。看看陕西一位任内帮众多企业融资,任后却惨被企业“抛弃”的局长便可知,单向的爱是多么痛苦,社会将会变得不那么和谐。

莫让“双向的爱”缺失,让爱传递下去。

评点:文以意为先。这篇文章之所以优秀就在于其立意境界很高,认为爱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还是可以流动的,呼吁“让爱双向流动”。捐助与受助都是爱的表现,彼此应该互相尊重,互有沟通交流,这个世界才会充满爱,并且一直传递下去。围绕着“让爱双向流动”,作者在第二段,从施舍者的角度,表达了爱的双向流动的意义,而第四段则反向切入,表达了单向的爱的痛苦,最后发出呼吁:莫让“双向的爱”缺失,让爱传递下去。

当慈善遭遇傲骨

随着首富比尔·盖茨,股神巴菲特等全球富豪以“裸捐”发起富豪慈善活动,慈善之风便如无数个超级飓风,迅速席卷全球。这似乎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捐者开心,得者开心。然而,并不是所有贫困者都会满怀感激地接过免费的赠予。在他们心中,这或许是一种施舍,一种尊严的丢失,骨气的丢失。

那么,当慈善也遭遇“滑铁卢”,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作为一个施善者,有这份心固然是好的,但也要注意方式。中国富豪陈光标高调行善,在获得无数荣誉的同时,也一直饱受诟病。原因在于他的急躁与高调。在他的每一张宣传照中,背景都是曾接受过他援助的贫苦百姓。但是那些解决了生活困难的农民,即使是笑着的,也难掩一脸的卑微与怯弱。陈光标这种高高在上的施善方式,无疑是伤害了他们的尊严,活活地挤走了他们的骨气。相反,大连市的微尘就做得比陈光标好多了。微尘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组织,由无数匿名之人捐款而成,给需要的人送去钱财,却不留名,不求回报。这种慈善方式不仅给受助者留下足够的尊严,还很有可能感动他们,从此也加入微尘行列。由此可见,不同的慈善方式,效果其实大不相同。穷人也有尊严,当慈善遇上傲骨之人,最忌的便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嘴。慈善的本意是帮助他人,不仅是物质上的,也有心灵上的。因此,用一种更温和,更合适的方式去做慈善,才能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人。

其次,作为一个受善者,要视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做事,千万不能意气用事。古有“不食嗟来之食”的傲骨之人,最终活活饿死在街上。且不论施饭者态度如何,如果在生命危险时仍争一时意气,往往得不偿失。接受他人资助的人,固然是要留一点骨气,但这并不代表盲目拒绝他人好意。台大校长黄中天功成名就后回到耶鲁去感谢曾助他良多的宿管阿姨,那位美国大妈却一脸严肃地拒绝了,并要求他去帮助更多的人来感谢她。黄中天谨记在心,一生中资助了无数学子。黄中天的做法,才是受善者该有的“傲骨”,不白白地接受捐助,而是把曾接受过的善意经自己的手向四周扩散,这才能使慈善走得更远。

当慈善遭遇“傲骨”,施善者不能一走了之,受善者也不能固执己见。只有双方平心静气,改变一下方式,端正一下心态,才能使这场慈善皆大欢喜,施者开心,受者也开心。大家互相理解,你浇水,我施肥,才能使慈善之树更加茁壮成长。

评点:文章另辟蹊径,着意发掘施受双方传播善意的慈善本质,立意不同流俗。作者首先点明慈善有益世道人心,接着笔锋一转,提出当慈善遭遇“傲骨”,双方出现如何面对之难题,文章由此焦点切入,选取施受之关系角度立论,审题可谓精准。文章分析受捐心态,依然采取一反一正两个例证进行论述,并告诉人们正确方式应该像受助者黄中天那样,用自己的善意回报社会。

记者们蜂拥而上,闪光灯闪得她睁不开眼睛。她低下头,把手里的钱呈扇状摊开,闪光灯对准她手里的钱,闪得更加厉害了……

她有点儿恍惚。身上的“特困户”小红花刺得她睁不开眼。她的鼻子一酸,忽然想起,一年前的自己也是这样被记者团团围住,不同的是,当时的她身上挂着“劳动模范”的条幅,对着闪光灯爽朗一笑,眉眼间尽是自豪。

天有不测风云。丈夫外出进货遭遇了车祸,她含泪卖掉惨淡经营的超市,仍旧欠下一大笔债。从不轻易落泪的她,抱着儿子失声痛哭。

她领完救助金,带着儿子离开了会场。她悄悄拭去眼角的泪水。生活仍要继续,她还要撑起整个家,为儿子撑起一片天。

儿子仰起脸,天真地问:“妈妈,我们今天有肉吃了吗?”她抱着儿子柔声说:“我们待会儿去买上一两肉,煮上一锅肉汤,可香了。”儿子失望地低下头,说:“为什么不多买一点儿呢?我们不是有钱了吗?用完了下个月还会有人给我们的嘛!”她的手臂一僵,尴尬地停在了半空中。

整晚,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眼泪像开了闸的洪水,沾湿了枕头。她一直都是挺着腰板做人,这点儿困难不能压弯她的腰。

天色朦胧,她便来到民政局。她退掉了特困户的名额。她想给儿子做个榜样。

次日,她在附近的路口支起了个卖水饺的小摊。每天,天刚蒙蒙亮,她便摆出小摊,灿烂的笑脸好似从前。

挣到钱的第一个晚上,她把那十七块零八毛摊在桌上,郑重其事地对儿子说:“这是妈妈用双手挣来的,不是别人给的。儿子,做人要靠自己,不能总想着有人帮我们,我们就不思进取。施舍,是会一点点磨掉人的尊严和意志的。”

她的生意越来越红火。从一张桌子到四张桌子,从一问不起眼的小店到全市闻名的大酒楼,她又重新挺直了腰板,笑容一如从前爽朗。

每年,她都会资助许多贫困的大学生,与别人不同的是,她提供的是一个岗位。“我没有打算施舍你们什么,接收施舍只会让人磨掉自尊。想要挺直腰板做人,就用自己的双手去努力。”这是她常常挂在口头上的话。

评点:本文最大的特色是构思非常精巧,看似随意的细节描写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塑造人物性格上起到重要作用,如“她一直都是挺着腰板做人”“她又重新挺直了腰板”和“想要挺直腰板做人”,由描绘人物形象自身到写主人公对他人的影响,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高大。行文至“她又重新挺直了腰板,笑容一如从前爽朗”,故事情节已经完整,文章本可结束,但考生并没有停止写作,最后一段写她资助大学生岗位使文章异峰突起,中心得到了进一步深化。用主人公的口头语作结,平实而富有哲理,韵味悠长。

猜你喜欢

人与自然物质精神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切实做好防沙治沙 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