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间接言语行为在日常交际中的使用动机

2015-05-30孔祥曼

校园英语·上旬 2015年6期

孔祥曼

【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研究中的重要论题。它最初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而后,在其理论基础上,美国著名哲学家约翰·塞尔于1975年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在人们日常交际中使用频繁。那么,人们使用间接言语行为目的何在?本文在论述了间接言语行为定义和分类基础上简要分析了人们使用间接言语行为的动机。

【关键词】间接言语行为 日常交际 使用动机

一、 间接言语行为的定义

约翰·塞尔将间接言语行为定义为“通过实施另一种施事行为的方式来间接地实施某一种施事行为”。传统语法根据句子的形式把句子分为三大类,即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它们各自对应的语言功能分别为:陈述事实,提出问题,发出命令或请求。但当句子的功能和结构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时,我们就在行使一个间接言语行为。

二、间接言语行为的分类

塞尔认为在间接言语行为中,发话人和听话人之间成功地沟通是有条件的。这一条件就是发话人和听话人享有共知的背景信息。于是,塞尔将间接言语行为进行了分类: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

1.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指对“字面用意”作一般性推断而得出的间接言语行为。也就是根据句子的句法形式,按习惯可以立即推导出间接的“言外之力”。这类行为就是那些已经被约定俗成地表达了的间接言语行为,而且已经形成一种习惯用法或语言形式。这类言语行为我们日常交流中应用广泛,所以听话人会很容易理解,一般不会造成交际失败。

2.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非规约性間接言语行为要依靠语境和说话双方的共知语言信息来推导,它更多地取决于互知的背景信息和所处的语境。在这种言语行为中,人们所使用的间接言语行为句并不是间接言语行为的习惯表达方式,因而说话者的用意与其所使用的语句的字面意义之间的联系较不固定。如:

Teacher: Johnny,there is some chalk on the floor.

Johnny: Yes,there is,sir.

Teacher: well,can you pick it up ?

Johnny: Okay,sir.

在这个例子中,教师首先用一个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句子来暗示让学生把地上的粉笔捡起来,但是学生并没有领会老师的真正意图。于是教师又用了一个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句子来更直接地表明意图,这次学生理解了教师的目的。由此可见,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比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间接程度要大,听话人必须作出正确的推理才能理解。

三、间接言语行为在日常交际中的使用动机

1.出于礼貌。塞尔认为在日常交流中人们使用间接言语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礼貌。无论是说话人提出的命令、要求,还是请求或者希望,都会对听者在不同程度上提出要求和限制。即说话者是为了使自己受益而使听话人受损。故当说话人向听话人提出请求时,语气应当尽量委婉,要尽量遵守礼貌原则中的得体准则,即尽量少让别人受损。

2.表示委婉拒绝时的面子需求。当说话人向听话人提出的请求遭到拒绝时,为了顾全说话人的面子,听话人往往会采用间接言语行为来进行委婉拒绝。例如说话人向听话人借钱,听话人由于种种原因不想借,此时他如果直接回答“不想借”或者“我没钱”会显得自己很小气,不够朋友,同时也会让对方因为断然遭到拒绝感到十分尴尬,所以此时说话人应当使用间接言语行为表达方式来保全双方的面子,所以说话人可以选择以下回答:A.我刚买了车,正在还贷款。B.闲钱都被亲戚占用着。C.我的工资已经压了好几个月。

虽然这些回答同样表示拒绝,但相较于直接拒绝,这些间接言语行为以更加委婉的方式表达了听话人的意图。听话人在这个过程中既做了有礼貌的拒绝又在一定程度上保全了双方的面子。

3.日常用语的灵活性需要。间接言语行为,尤其是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使用已经成为日常用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间接言外之力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固定在语言形式之中。在日常一些表达中采用间接言语行为要比采用直接言语行为更自然。例如:跟陌生人借用钢笔时,我们很自然地会说:“请问能把笔借我用一下吗?”我们很少会选择说“我请求用一下你的钢笔”。日常交际中的用语是十分灵活的,为了交际目的和交际情景需要,我们要很据实际选择使用间接言语行为和直接言语行为。

4.表达说话人的感情或表示强调。间接言语行为的使用还可以引起说话人的警醒和思考。有时直接的方式不一定是表达情感和引起他人注意的最好方法,所以有时说话人就会采用间接言语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见。“你有没有想过这么做会给别人带来多大麻烦?”这是一个反问句,可说话者并非在索要答案,而是在责问听话人。这里间接言语行为的使用一方面表达了说话人的气愤,另一方面也更能强调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否定态度。

四、结论

间接言语行为在日常交际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为解释语言形式和功能之间的不一致现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而对间接言语行为使用动机的有效分析对于理解间接言语行为、使用间接言语行为进行成功交际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Stephen C.Levinson,Pragmatics[M].Britain: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1983.

[2]彭增安.语用·修辞·文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张韧坚.形式语用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