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在的丰富性与表象的客观性

2015-05-30李华

北方文学·中旬 2015年6期
关键词:异同

摘 要:文学作品是在深化人物的内在精神,极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而电影所塑造的人物性格停留在外部事件与人物矛盾上,人物内在的丰富性未被充分发掘。通过对比《相约星期二》文学作品和电影版本在人物塑造方面的差异,展示了文学作品塑造的是一个虚构的但有独立生命的人物,而电影中人物的主观形态则受到削弱,无法深入体会与挖掘多姿多彩的人物性格。

关键词:异同;内在丰富性;表象客观性

一、电影与文学的异同

电影与文学同属艺术领域,都是叙事和抒情的艺术,都是通过美感的塑造来完成创作和欣赏的过程,完成表现社会与人之众生态的内容,其终极目的都是通过阅读或观看的愉悦感形成认知与审美,从而与美学内涵保持一致。但是两者表现美感的形式各不相同。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电影则通过声音和画面来表现;文学是单纯的语言形式,而电影则包含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绘画等等(刘明银,2008)。自人类文字产生起就诞生了文学,而电影则是依托于技术而生。它对技术的依赖导致一些作家对电影表现力的怀疑,尤其是对电影表现文学的能力的怀疑。因为出现了一些排斥电影的声音,一些作家认为电影对文学的改编是把艺术当成一种迎合大众的媚俗和堕落的方式,根本不是艺术,连美国最著名的文学家菲茨杰拉德都曾经说过“小说是人与人之间传达思想感情的最强有力的最流畅的工具,...当看到文字的力量从属于一种更耀眼,更媚俗的力量时,我几乎总是难以摆脱一种令人痛心的屈辱感。”(爱德华.茂莱,1989:186)这些作家坚持认为真正伟大的文学作品永远无法改编。尽管争论了一个多世纪,但是电影毕竟是一门新兴的艺术形式,以其立体化的表现形式,可视性的画面以及生动人物语言和表情至始至终在吸引着全世界热爱电影的观众。所以有更多的作家认为电影是人类艺术史上从未有过的一种创造,他们不仅真诚地拥抱电影,而且热烈欢迎电影改编自己的作品。电影成为许多作家梦寐以求的传播方式,它也对作家的创作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从叙事结构到人物语言,从环境设计到心理描写,文学反过来也接受了电影的许多技巧。

二、文学和电影与人物性格表达方面的差异

艺术在人类精神格局中拥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因为它始终以感性的方式深入挖掘人类的心灵。高尔基所谓的“文学是人学“的论断,不仅强调了文学和艺术离不开人的主题,而且也意味着以艺术或者感性的方式研究人类心理与精神状态;不仅说出了文学中“人”是感性力量的迸射与会聚,而且也是理性思辨的“学”。因此,文学和艺术从根本上离不开体现人类智慧的哲学。(陈林俠,2011:135)与文学相比,电影则是另一种情况。“克拉考尔说‘电影是攫取事物表象的艺术,‘电影距离人的心灵愈远愈好。劳逊也说‘电影必须表现可见的活动。让·米里特也认为电影‘不太适合表现纯内心活动,‘它无助于分清主客,反而增添了混乱。电影不太能触及人物心灵的精神状态主要是因为电影拍摄上一些不能改变的原因”。(林小萍,2005:48)由此可见,文学作品是在深化内在精神,电影作品则在拒绝主观的心灵,人物在影片改变中必然会发生剧烈的碰撞。所叙之人发生改变,那么所叙之事也必须有较大调整。

人物在一书中的地位始终与事件纠缠在一起,不仅因为事件与人物如一纸两面相辅相成,而且也与人的自我理解密切相关。小说经历了漫长的经验和技术的积累,在揭示人物心理动机、透视个体精神灵魂、沉思人生哲理方面,小说形成了一条清晰的纵深的写作思路。而在界限分明的电影类型中,“以事写人”的情况更为复杂,重感官刺激的视听语言阻隔了绝大多数影片的人物性格。尽管如此,大多数影片都遵循着一个人物性格表达的原则。美国著名剧作家悉德.菲尔德认为:“人物的实质是动作。你的人物实际上是他所做得事。电影是一种视觉媒介,剧作家的责任就是选择一个视觉形象或画面,用电影化的方式使他的人物戏剧化。”(1985:25)电影所塑造的人物性格停留在外部事件与人物矛盾上,而人物内心的丰富性未被充分发掘。

三、文学和电影在人物主观性方面的差异

如果原作中作者是从生活、经验、想象、观念中提炼出形象具体的人物来,那么改编的电影人物则后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因为改编属于二度创作,所以电影中的“第二手”人物形象与原创的“第一手”人物肯定有区别。原作中对莫里教授的形象有如下描写:“他个子矮小,走起路来也弱不禁风似的,好想一阵大风随时都会把他拂入云端。”(吳洪译,2007:5)而电影中的莫里教授是个高个头乐呵呵的老人形象,走路快而充满活力,很难将他与绝症联系在一起。也许导演有意安排一个不同于文学作品中的高大乐观的形象来映射他对待绝症的坚强意志。关于文学作品的人物构成,里蒙.凯南说:“在故事中人物是一个构造,是由读者根据散布于文本的各个征象拼凑而成的。”(1989:66) 也就是说文学创作中人物的表现是分散的,总是根据作家自己当时的情感、心理和精神状态,对人物事件时进行场面、细节、行为、心理等描写,他既可以对人物先前的性格表现作出补充和修正,也可以进行某种行为的重复和强调。所以在文学作品中,性格不同层次的设计、安排和组合容易形成作家独具个性的风格,也就是在创造一个有独立生命的人物,更是在叙述一个虚构的但又具备独立行动能力的人物。

在电影艺术中,人物的主观形态受到极大的削弱。人物不是经由自身进行自我了解,而是借助对外在事物的认识以及别人对自我行为的反应,来认知以及组合个人形象。“摄影机的限制,让电影创作者对于在屏幕上传达的讯息,也只能局限在图像和声音能够感知的范围内,而不涉及人物的意识,观众除了感受到人物的环境和行动外,接受不到其他讯息,他对电影中世界与人物的认识一直是外在的,而他的阅读和理解必须从这个外在性着手。”(林小萍,2005:50)改编有着清醒的现实功利意识,对人物形象缺乏足够的情感投入,对人物定位也往往注意到“这一个”的性格特点,而忽视这一个背后的群体。由于受剧情和时间的限制,电影版本中重点突出了莫里教授和米奇之间的回忆与交往,谈话与交流,其他人物几乎都轻描淡写,甚至没有出现在电影中。但是在作品中米奇也有两个至亲对他影响深刻。一个就是他患有胰腺癌的舅舅让他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死亡的无奈与痛苦,舅舅哀伤地请求米奇照顾他的两个儿子。舅舅的故去极大刺激了米奇,他发誓不要有舅舅那样的结局,于是拼命工作挣钱,因为只有成就感能使他相信他在主宰自己,可以在末日到来之前享受到每一份最后的快乐。另一个亲人则是他好久也联系不上的亲弟弟,他患上了胰腺癌,距亲人于千里之外,坚持独自与疾病抗争,米奇惦念着弟弟却又不能接近他,为此非常痛苦。但是细心的莫里教授早就觉察出了米奇的问题,在第十三个星期二“谈论完美的一天”的时候,告诫米奇要平淡看待弟弟的愿望,双方要给予对方空间,了解彼此的愿望和需求。在教授去世后,米奇毅然去西班牙与弟弟进行了一次长谈,向弟弟表达了兄长之爱。弟弟果然开始主动联系米奇,与他分享了自己的活动和感受。

四、结语

文学和电影虽然同属艺术领域,但是表现方式各有所长,在人物塑造方面,电影艺术表现的手段多从属于外在客观因素,虽然展示形象生动,视听效果突出,但也只能停留在表象,而文学作品可以使用神奇的文字将读者带到任何一个心灵角落,不仅可以聆听人物的内心表白,而且可以扑捉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脑海里会清晰浮现出一个栩栩如生的新鲜形象,人物的内在丰富性得到了极大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Album, M. Tuesdays with Morrie[M]. New York: Anchor Books,1997.

[2]爱德华,茂莱.电影化的想象—作家和电影[M].邵牧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李华(1971–),女,山东人,北京物资学院外国语言与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异同
兴中会与同盟会之异同比较
中英颜色词涵义异同及其成因分析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大陆和港澳台初中历史课标在中国文化史方面的异同
简论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思想内容之异同
让“异”更好地存于“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