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三历史教学的一些看法

2015-05-30方明泉

俪人·教师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关键句

方明泉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高三历史课程的教学要求,一方面要求学生夯实基础,掌握教材中的重点知识点,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辩证主义的观点,学会正确阅读、分析、理解、判断、评价等方法。本人就高三历史教学问题,谈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如何处理教材问题

首先要宏观把握教材。备课时,把每节课都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去,居高临下地讲述。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通读教材,掌握历史阶段特征。如讲述中国近现代史时要宏观把握三条线索: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和经济发展史。那么以后讲任何一节时都可放入一条线索中去,使学生能更清楚地把握历史。再如中国古代史第四单元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它的主要历史阶段特征是:封建社会的繁荣,其主要表现是:(1)政治上: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前期出现了隋唐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封建社会繁盛局面。(2)经济上:这是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的时期。表现为农业发展、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以及城市发达、社会生活丰富多彩。(3)民族关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疆域辽阔。

(4)对外关系上:對外交通发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远远超过以往各代,远及欧非。(5) 文化上:文化灿烂辉煌,体现出科技领先,全面繁荣、兼收并蓄、印象深远的特点。学生在明确了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后,就可以对这段历史更加理解和融会贯通了。

其次是微观拓宽教材。中学历史教科书曾被一些史界同仁形象地称为“压缩饼干”。因此,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对一些内容必须进行必要的充实和具体化,使之生动形象和更易理解。当然,拓宽是适当地,像教材有关内容的顺延,史料的补充,理论的深化等等,这对提高学生的读史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很有好处的。就理论的深化来说,因高考越来越把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作为主要内容,而有些理论性问题又使学生感到高深莫测,无所适从,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应适时地把有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观点向学生进行渗透,使学生有规可循,心中有数,从而提高思维能力。例如:在讲到东晋南朝江南经济开发时,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北方劳动人民的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我稍微加以拓宽讲到一个历史的典故:“晋人仔”名称的来历;就是对当时南下未婚女子的称呼;而在讲到“安史之乱”时,也讲了一个历史典故:“唐部仔”就是对当时唐朝南下部队即男青年的称呼,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读史兴趣。又如在讲到美国1787年宪法时,在课本评价的基础上,我又对该宪法的民主性和进步性进行了补充说明:该宪法根据三权分立学说,规定了美国国家职权的设置,有利于限制权利的过分集中和暴政的出现;对共和制的规定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宪法关于民选总统的规定形式上把主权在民的理论付诸实现。这样,就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1787年宪法的理解并与启蒙学说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学生对该历史知识的掌握就被盘活起来了。

再次,深化教材目录之间、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使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形成知识网络结构。例如在讲到世界史上册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我首先请学生看前面的目录,第一节《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关键,下面的第二节到第六节的根本原因都是由工业革命及其影响引起了。比如第三节、第四节、第六节,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工业革命引起三股进步潮流,即社会主义、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急需在世界范围内开拓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抢占更多的廉价原料产地,又因此导致了第四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通过这样的历史教学,肯定能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这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讲,这样的复习效果一定会很好。

二、重视课堂板书

板书是课堂教学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是知识信息的凝聚和集中,但不是具体内容的重复。历史板书就是依据历史知识本身的系统结构,用简要汉字、数码、符号、表格等构成符号系统,来展示历史诸要素的联系,揭示历史规律,这样概括的知识多,系统性强,既能突出知识重点,亦能表明知识间的联系,展现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它不仅可以在讲授新课时充分利用,也可以在复习时恰当应用,而且形式不一,灵活多样,但总的原则应是利教利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到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力求体现课本内容的有机联系,建立初步的知识结构,这是进行板书设计的总的指导思想,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各门学科由于研究对象的差异性,会形成不同的知识结构。历史教学与其说是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史实,不如说是理解学科的基本的知识结构。因此,要实现历史教育的科学价值,教学任务,就必须教给学生结构化的内容。我常给学生打这样的比喻:学习历史好象是建造高楼大厦一样,从基础一框架一砌砖一窗户、门户一内、外墙装修一水电安装等等,要经过很多道的程序,而建筑的“基础”和“框架”就好比历史的知识结构一样。历史板书要体现这样的知识结构,然后才能使史实(砌砖及各种装修好比史实)有机地联系进去,最后,一幢漂亮的建筑物建成了,而这一幢漂亮的建筑物就好比是那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的知识网络系统一样,

第二,必须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思维是培养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认识过去和现在,并预见未来的智力活动。它是近年来历史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历史板书必须有助于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才能帮助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及不同时期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三,要言简意赅,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和要点,起到提纲契领的作用,以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和掌握。

第四,如果遇到比较复杂的历史问题,一般的板书难以表达清楚时,也可考虑用列表的方式进行板书。此外,历史板书的设计还要注意其科学性、逻辑性和艺术性,要根据教材内容考虑板书分布情况,字迹大小,还要适当适量。字斟句酌,条理严谨,符合逻辑,才能充分发挥历史板书的作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历史。

三、重视解题技巧的训练

这几年高考历史题目越来越灵活,越来越凸显。比如今年高考历史题目总体上看,今年的历史试题难度、题量与去年相似(难度值在4.0到5.0左右)。这已经是历史高考连续第三年难度较大的了。今年基本没有出现偏冷怪题,考的知识都是主干知识。重点知识,但却体现了一个“活”字,即试题更加灵活。因此教师必须对高三学生进行恰当地解题技巧的训练。

第一,选择题的解题技巧。(1)最常用的就是排除法。排除两个非正确答案,剩下一个“正确答案”,一个“干扰项” 或“迷惑项”。如果难以判断,拿不定主意,一定回到题干再看看,抓住题干中关键的概念,即题眼,仔细思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然后再判断。(2)在四个选项上做文章,如果有两个选项明显是一类的,我把它叫做并列项,选这个就得选那个,而且看起来都对,一般情况下不选,因为单项选择题要选出“最佳”选项,两个一样的显然不是最佳。(3)高度关注“全部”“都”“完全”“根本”“彻底”等说法绝对的词语。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问题和分析问题,在选择题的选项中许多过于绝对的说法往往有问题,这类题目有时直接出现,有时改头换面隐蔽出现,(4)第一印象最重要,实在想不起来,第一印象是那个就选择那个,不要改。(5)分清选项之间关系,做出正确选择。我们在做选择题时经常会遇到一种情况,明显排除一两个选项后,剩下的感觉都正确,便无从下手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认真分析选项之间的关系,做出最优选择。其中最常见的是整体与部分、因果关系。

第二,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历史的非选择题一般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不论以图片(历史实物、地图等)、数据(曲线图、表格、柱状图表等)、文字材料(历史文献、文学作品等)等那种形式出现,答题顺序一般这样:先看问题,然后带着问题看材料,事半功倍。审题时一定要找到本题的“主题”,就是围绕哪方面的内容展开,比如是赋税问题还是西藏问题?是民族关系还是国际关系?把几个问题都看到了,再慎重作答。

答案的出处无外乎四种:一是来自材料提供的,只要考生能看出来、抄上去即可;二是来源于教材,要求考生记住教材内容,背写上去;三是要结合材料和教材内容回答;四是自悟,完全靠考生的理解,重新组织语言,如谈认识、启示等。这里强调一下抄材料技巧:不要把材料都抄上,要摘抄其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或者翻译一下材料,效果也不错。

答題的几个小技巧:(1)看分答题。分多则多答,分少则少答,4分的题,最多答两个点。(2)答题内容要三化,即序号化、段落化、要点化,注意卷面整洁。(3)史论结合,答一个史实接一个结论,表现出语句完整,基本功扎实,给阅卷老师留下美好的印象。(4)全面考虑,点要多,话要少,不要抓住一点不放,写得再多,还是一点的分值。(6)卷面不能空,能多答则多答,不放弃老师给分的机会。

猜你喜欢

关键句
基于词块的英语写作教学策略
浅谈初中语文教材整合
也谈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阅读技巧
诗意型材料作文解题导引
新课改下提高学生政治科学习效率的策略